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现象严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各高职院校开展起来。该文在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评价以及教学资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评和评述,最后对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评价、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主体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众多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设计方案。实践表明,通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与教师间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3.
史娜 《当代地方科技》2011,(20):152-15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和阵地,效能问题自然需要加以重视。所谓课堂教学效能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合理化的使用教学资源,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引导,灵活的进行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4.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教学中,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结合"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环节.实践表明,实施"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  相似文献   

5.
“方剂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将MOOC、SPOC和传统课堂教学等方式方法融入课程教学的课前、课堂、课后及考核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多种线上教学资源,发挥了MOOC、SPOC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优势,提高了学生整体的课程成绩,提升了学生对中医的文化自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师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优化了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为“后慕课”时期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教育对教学的广泛影响,开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浙江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金融实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带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升等效果。着眼未来发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还需从完善线上线下整体教学设计、完善教师建设应用在线课程的激励机制、完善在线课程建设应用的考核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避免多平台重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优化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的传统教学受到新的挑战。首先,总结了经过3年的实践教学,应用智慧教学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数学专业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由传统教学转变成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模式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历程;然后,对SPOC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究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围绕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教学资源开发和学习环境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设计、多元评价实施4个方面进行改造,由最初的线下传统课程建设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省级一流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POC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具有可回溯性、线上资源丰富、课程容量大、关注个性化差异、实践练习落地等优势,但在交流沟通上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金课”,在分析传统课程的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架构和教学组织方式,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数据结构课程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利用慕课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库,从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挖掘后台数据,提出具体的线上线下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分别从教师和学生2个角度对线上线下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对未来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预测,期望可以为高等教育更好地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线下"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强调翻转课堂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移动终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背景下,如何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并结合实施效果进行反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网络课程为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实施网络教学的物质基础。"Linux系统应用"网络课程按教学功能可归纳为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三个模块。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和科技的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推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所以,在国家教育领域,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核心内容。高职阶段是对人才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混合式学习是新时代教育领域比较新型的学习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据此,该文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探讨在混合式学习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教师角色,希望通过该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变革,基于"互联网+"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推动了教学实施的无界化;学习形态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过程化。建构"理论学习+实践养成+全程评价""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力求"知、情、意、行"统一,不断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教师教学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3.
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授课理念、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及时、更到位,是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否充分发挥优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混合式学习是整合了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5.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动态积累和广泛共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设计、《薪酬管理》课程线上线下学时分配设计,《薪酬管理》在线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课前知识点的教学视频、案例教学资源开发等建设,以及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设计是《薪酬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设计。混合式教学师资的培训、学生积极性发挥和平台建设等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驻约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切身教学经验出发,针对母语为阿拉伯语的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根据学生特殊的学习目的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节省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5G网络的扩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领域,也给高校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该文针对传统模式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存在问题,贯彻落实“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标准,从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创新教学资源、混合式教学改革与互动实施3个方面探索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最后探讨如何进行学生成绩评价与教学成效评估。  相似文献   

18.
吴毅 《科技资讯》2023,(6):167-170+176
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液压传动与控制”课程都面临着课程课时量大幅度压缩、先导课程开设不全面、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脱节、学情差异性大、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以就业岗位要求为导向,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和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特点,构建了以“项目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以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项目实施两条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目标,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同时教师的教学重点更突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食品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以《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课程为例,基于行业的发展,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建了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合作共同实施课程改造,重构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并开发动画、助学软件、教学视频等课程教学资源,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师专长,分配教学内容模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现代化教学资源探索实施了模块化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企业生产一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整合传统面对面教室教学及网络在线自我学习方式的混合式学习是现今被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新教学趋势,它大大促进了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网络信息科技的运用,使原本传统的学习环境、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为此对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的新内涵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