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1世纪是教育和人才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愈加受到青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虽然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培养生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为例,通过"创新小组"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创新小组"模式的建立在对创新教育进行摸索的同时,也试图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实现"弯道超车",需对标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开启新一轮创新创业教育赶超战略,基于创生理论的认知基础,突破创新方法;基于"三维贯通"理论,突破思维壁垒;基于中国特色双创教育生态种子培育,突破机制体制障碍;基于元创新驱动,突破双创教育痛点;基于使命感学习,突破文化育人困境等。  相似文献   

3.
市场岗位需求与教学课程模块实施协同创新策略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结合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实践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阐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以就业为导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制约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以岗位能力素质为方向,优化课程模块体系设置;加强外部创新主体合作,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基础和人才保障.井冈山大学化学类专业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课程教育-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条件保障""四位一体"的学生科创能力培养体系,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化根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新的战略部署,其中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层出不穷,本文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大背景,以数据为基础,研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过程中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期望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专业群被摆在突出位置,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使命.然而,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实践困境:专业群缺乏系统化设计,人才培养口径窄;人才培养没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专创融合不紧密;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结合不紧密.智能建造专业群以系统化统领专业群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以创新为导向...  相似文献   

7.
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积极探索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教育创新的重点应落实在教材创新、教师创新、学生创新三个重要环节上。其中,教材创新非常重要,因为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它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教学要求、训练设计等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目前看来,其建设和管理相对来说普遍落后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5,(5):96-98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正将传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旨在培养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特定职业技能为一身的人才,这对"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按照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会计学专业"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实施"差异化"的目标定位策略;引入会计职业岗位群素质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能力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在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约束,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培养高校工科专业自主创新人才是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与"卓越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工程实践教育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效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根据其发展特色分析七个关键问题,从"四大方面、五种层次、六类实践"深度剖析创新教育的开展,建立自主创新工程实践教育的平台,构建创新实践教育的体系,提出创新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以解决符合工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阎海玲 《华东科技》2022,(11):141-143
数据科学的提出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基于此,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不科学等问题,尝试将大数据思维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深化本科高校学子对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认知;在课程设置中补充大数据相关理论,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科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生物制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应用型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应从专业发展模式、教学管理体系、"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加强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梳理国内外产教融合的相关理论与成功经验,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提出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人才培养的"三贯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包括校企合作组织治理机构、合作各方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产业学院内部激励机制、校内外优质资源利用和整合等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在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目前国家推行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实施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松散,以单个项目为主体,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学校不够重视、制度没有保障、资金很难到位等问题,提出基于自组织理论创建虚拟公司,培养高职IT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出以"协同论"为依据,指导虚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教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将“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作为人才队伍建设中重要政策,本刊综合报道了《纲要》颁布以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落实情况、实施效果和许多专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信息化时代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信息化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高等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对改革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全面推进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DT时代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下,大数据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给出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分析,接着剖析国内外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探讨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形象设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教育要求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这就应突破以知识技能体系为主要依据的构建,建立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评价体系。“当代大学生形象设计”正是体现教育观念转变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设想。目前的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标准,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方法与途径区别于学术型高校,突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双证书"制度的引入是应用型本科有效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的有力抓手,从国家政策法规、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通过文本分析法,对近期国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行剖析和解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核心议题,聚焦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目标、新举措和新保障。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通过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等方式,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等途径,全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