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热场动力学和量子强子动力学(QHD-Ⅱ)模型,计算了ρ介子的有效质量和屏蔽质量与密度的依赖关系,考察了由核子有效质量引起的真空涨落效应,证实了核子的真空涨落对ρ介子的自能修正很重要,它将导致在热密物质中ρ介子的质量减小,还比较了QHD-Ⅱ模型和矢量-张量耦合模型,得出了在核子-核子-ρ介子的相互作用中,张量耦合对解释最近的实验结果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戴启润  李应真 《河南科学》1997,15(2):154-159
B-E关联与F-D关联是研究强子发射源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根据非微扰理论提出一种源分布-Q^-v KV(Q)分布,据此研究全同π介子的B-E关联和全同质子的F-D关联。总结了轻子-轻子,核子-核子,介子-核,核-核碰撞时的粒子关联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核子N(反核子^-N)与中性介子π^2相互作用的Lorentz不变耦合模型,对N-^-N圈图传播子在动量重整化方案中的有限量函数∑c(p)的严格解析计算问题,从极点漂移小量ε作换序计算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后,发现传播子四维动量平方P^2〉-(核子质量+介子质量)^2时可作合理换序计算处理.若将此计算结果延拓到P^2≤-(核子质量+介子质量)^2时,发现与正规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近似符合程度并非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手征SU (3)夸克模型和推广的手征SU (3)夸克模型下,利用共振群方法研究了奇异数为-6的双重子ΩΩ的结构。分析了波函数宽度,夸克交换效应以及标量介子混合角对系统结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度越小越容易形成束缚态,夸克交换效应有利于形成束缚态。标量介子混合角对系统结合能的影响很大,不同的混合角下系统的结合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子星中超子的出现以及超子的比例对中子星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核子相互作用模型如何影响中子星中的超子是一个重要物理问题.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出发,选取不同核子耦合参数,计算了中子星中超子的数密度,发现不同类核子耦合参数对中子星中超子出现和中子星向超子星转变的转变密度有不同影响,而且核子相互作用的σ介子势和ω介子势影响显著,而ρ介子势影响较小.这些结果对大质量中子星性质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量子分子动力学输运模型(LQMD)研究了中能重离子碰撞中π介子产生机制,包括多重性时间演化、快度分布、横向动量分布、集体流等物理量.以反应系统40Ca+40Ca,90Zr+90Zr,96Zr+96Zr,96Ru+96Ru和197Au+197Au为例,我们研究了Δ-核子相互作用势、核介质中散射截面、π介子-核子相互作用势和散射截面对π介子产生的影响.结果给出同位旋依赖的Δ-核子作用势会增加π-+的比值,考虑核介质效应的Δ-核子散射截面会压低π介子的产生,特别是在中心快度和低动量区域.基于π介子与原子核散射的实验数据,提取了π势并分析了快度分布、横向动量谱、集体流.π势会压低高横向动量和中心快度区域π介子产生,特别是π-产生.π介子与核子散射吸收过程会导致反常流现象,特别是π+  相似文献   

7.
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在集团组态下研究了H粒子的结构,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短程相互作用机制即矢量介子交换效应和单胶子交换效应、不同的禁闭势、耦合道及标量介子混合角等因素对H粒子结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准确的实验信息将有助于检验理论模型,决定如何选取禁闭势和是否需要考虑标量介子混合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能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π介子是研究高密核物质状态方程一个重要的探针.而影响π介子在核介质中输运的π介子与核子相互作用势(πN势)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在最近更新的极端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UrQMD)模型中加入一种经验的πN势,研究了它对π+和π-介子集体流的影响.通过与FOPI合作组实验数据的比较发现,考虑一个较弱的πN势可以同时半定量地解释直接流和椭圆流随快度及横向速度的变化情况,而考虑强的πN势或者不考虑πN势给出的结果都与实验数据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据英《新科学家》2000年9月2日报道: 最近, 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TRIUMF粒子物理实验室的GlenMar shall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科研小组寻找新的核聚变方法取得了某些突破。他们利用一种称为介子的粒子, 促使介子把相邻的原子核压缩在一起产生核聚变, 而这种聚变可以在极低温度下即绝对温度仅3K下进行, 可以说是真正的冷聚变。介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自旋为h的整数倍的粒子的总称, 其质量通常在电子质量和核子质量之间, 故称为介子; 但目前实验中已发现许多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自旋为h的整数倍的粒子, 也有质量大于核子质量的, 都统称为介子。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计算介子交换过程对质子海夸克的贡献的研究 ,发现将介子交换过程中反冲核子看成物理核子更合理。对极化的核子结构函数一阶矩进行了计算 ,与现有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 ,对核子自旋结构函数的影响 ,介子交换不是惟一的 ,还应考虑其它因素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等效的Dirac Brueckner Hartree-Fock方法,即用密度相关的核子-介子耦合常数在相对论平均场近似下,考虑了ρ介子的密度依赖行为,研究了有限核的性质。重新构建一组σ和ω介子密度依赖的耦合常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ρ介子密度依赖的耦合常数,计算出双幻核16O,40Ca,48Ca,208Pb,所得到的每粒子平均结合能及电荷均方根半径更好的符合实验值。采用这套耦合常数,系统地计算了O,Ca,Pb,Zr核的基态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着重讨论了ρ介子的密度依赖性对Ca和Pb同位素链核性质的影响。考虑ρ介子的密度依赖性计算的有限核性质比没考虑的结果要好,尤其是对不对称核更明显。这套耦合常数不仅能很好的描述稳定核的性质,而且有利于对远离β稳定线核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K^-介子原子和∑^-超子原子2类奇异原子中的相互作用和能量问题,基于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数值解法求解了Klein-Gordon方程和Dirac方程,得到K介子原子和∑-超子原子的相应能级.其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最大误差分别仅为-0.051%和0.035%,这表明光学模型势应用于奇异原予能级计算能够提高理论结果的准确性.此结果连同π^-原子、P原子的情况支持了Batty光学模型势在奇异原子中应用的正确性,进而表明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为排斥力.  相似文献   

13.
刘贝贝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255-4257
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内采用σ-ω-ρ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确定引入ρ介子对中子星能量密度和压强变化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中子星壳层的物态方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ρ介子使中子星能量密度随着重子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压强也随着重子数密度的增大而变化更大更显著,从而使中子星的物态方程变硬。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主要结果是:(1)阐明了左、右手规范群不同时Wess-Zumino项的规范化。所得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标准模型。(2)明显写出了在手征反常的technicolor模型中的单介子—轻规范介子(胶子、光子和中间玻色子)的低能有效耦合顶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从低能至高能的反质子与质子碰撞中各种现象,从介子交换理论和吸收现象,获得一个可以描述其相互作用的光学势。pp碰撞后,发生湮没而产生众多的介子、强子,以及在高能正、反质子湮没后产生奇特性粒子,带粲的介子、强子,并探讨获得混杂性粒子和新粒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相对论协变的核子-介子场理论,从耦合常数由符合核物质饱和有产Lagrangian出发,计算了Hartree-Fock自能,研究了有限核的光学势,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靶核在不同的入射质子能量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与自旋可观测量,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7.
利用推广的带矢量场的手征SUM夸克模型,计算了核子最低负宇称激发态JP=1/2-,3/2-的能量,分析了各种自旋-轨道耦合势对能量劈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矢量介子场耦合可以改进计算结果,但是能级的次序和实验还是相反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其他的自旋-轨道耦合势,可以给出该激发态正确的能级次序.  相似文献   

18.
我们研究了重离子碰撞中的奇异介子产生。由于在高温高密度核物质中强子质量减少,K介子产生率地加,流体动力学模型计算表明增强了K介子产生主要来自介子-介子相互作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重夸克展开的领头阶计算了激发态B介子,包括矢量介子B*(3 S1)、轴矢量介子B1(1 P1、3 P1混合)及标量B介子(3 P0)的光锥分布振幅.利用运动方程以及重夸克对称性的限制,得到了2粒子和3粒子分布振幅的关系.矢量介子B*的分布振幅关系与文献[1]中基态赝标量B介子(1 S1)相同;但对于轴矢量介子B1和标量B介子,给出了新的结果.对这些新的振幅关系进行求解,进一步模型无关的确定了B1和标量B介子夸克-反夸克2粒子分布振幅的表达式.与基态B介子情况类似,最低扭度的分布振幅中也有来自多粒子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Equal amounts of matter and antimatter are predicted to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e Big Bang, but our observable Universe is clearly matter-dominated. One of the prerequisites for understanding this elimination of antimatter is the nonconservation of charge-parity (CP) symmetry. So far, two types of CP violation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neutral K meson (K(0)) and B meson (B(0)) systems: CP violation involving the mixing between K(0) and its antiparticle (and likewise for B(0) and ), and direct CP violation in the decay of each meson. The observed effects for both types of CP violation are substantially larger for the B(0) meson system. However, they are still consistent with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which has a unique source of CP violation that is known to be too small to account for the matter-dominated Universe. Here we report that the direct CP violation in charged B(+/-)-->K(+/-)pi(0) deca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neutral B(0) counterpart. The direct CP-violating decay rate asymmetry, (t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observed B(-)-->K(-)pi(0) event versus B(+)-->K(+) pi(0) events, normalized to the sum of these events) is measured to be about +7%, with an uncertainty that is reduced by a factor of 1.7 from a previous measurement. However, the asymmetry for versus B(0)-->K(+)pi(-) is at the -10% level. Although it is susceptible to strong interaction effects that need further clarification, this large deviation in direct CP violation between charged and neutral B meson decays could be an indication of new sources of CP violation-which would help to explain the dominance of matter in the Unive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