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代女作家生死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悲伤痛苦的生命体验、韶光易逝的生命感受、追求幸福的生命理想和忧国忧民的生命责任;二是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以死殉国的报国观、生死相许的殉情观、宁死不屈的守节观和舍身取义的正义观。宋代女作家的生死观体现出宋代女性以男性为生命重心,反映出她们国、情、节、义重于生命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忧国忧民、杀身成仁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的生死观大致有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永生的探索;二是对长寿的追求和关于生命“连接”的观念;三是从生与死的单纯自然观中升华而出,体现出特有的伦理意识、道德观念及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和陶诗”,可以说是他30年来倾倒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一个总结。以和韵的形式表示出来,存在着视陶诗为诗之极致的认识,和视自己为陶诗真正传人的意识。苏于穷极僚倒时所作为“和陶诗”。作为冷静地追求人类个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学,又是宋代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尹善道都集政治家、学者、诗人三种身分而著称于世,都有出仕-流配-隐遁之人生经历。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是苏轼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而儒家处世观使尹善道始终如一地坚持山林与朝廷一体论,这正是尹善道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化史和风格各异的区域化系统中,对中国古代士人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齐鲁化。苏轼于古齐地为官,对齐化的积极学习、吸收及对齐化广泛传播的同时,齐化对苏轼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庄子生死观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玉文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23-24,37
庄子生死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可分成三个层面:自然生死观、主观生死观及现实生死观。自然生死观是其生死观的立足点,庄子在宇宙的宏阔背景下将生死视为“气化”,从而进一步返归主观与现实。齐死生而倡导安常处顺的人生观。其生死观因此具备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7.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家都对此做过热烈的探讨。陶渊明和波德莱尔虽处于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但其作品都充满了对生与死的关注。不同的是陶诗所表现的是委运任化、平和豁达;波德莱尔于厌倦忧郁中悦死恶生;这跟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所受的哲学思潮影响都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生死观来浅析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既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有东方文明的传统,但日本自杀作家之多却是惊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获奖后的第三年自杀,震动了世界文坛.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百年来自杀的作家很多:北村透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三岛由纪夫等.这一方面根源于资本主义与有创造精神的作家的对立,另一方面也和日本作家独特的生死观有关.  相似文献   

9.
综观苏轼的一生,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落很大。顺利时官至三品,月俸百缗;落魄时流离迁徙,居无定所。经济状况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在他的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藉由考察《论语》原文中可见的孔子之生死观,对《先进篇》中“未知生,焉知死”一语之意涵进行再检讨。  相似文献   

12.
苏轼《论语说》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不受传注成说的约束,注重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直取本意,故能"时发孔氏之秘".毫无疑问,贬谪时期所取得的经学成就,是苏轼平生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人生     
人生短促,如何才能使“生年不满百”的一生更加丰富且具有意义?人生多变,除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演变之外,还有顺逆交替、祸福无常的人事变迁,如何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一生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苏轼一生中既遭遇了宦海中的大起大落,也经历了人事上的悲欢离合,他究竟是如何对待人生的呢?本文从立足于性情的道德观、重视实践的认识论、愉快的生活态度、平易近人的智者、苏轼的精神家园等五个层面对此加以论述,并指出苏轼对后人有着巨大的的启迪,有助于后人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尽管命运多舛,但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苏轼的词作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融合了儒、佛、道精神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他能坦然笑对人生,并从容跨越种种风雨,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鉴赏论是苏轼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情感共鸣说、深观其意说、审美直觉说、诗画相通说等.不仅立论精当新颖,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古代诗歌鉴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深受苯教和佛教的影响,这也是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因素.藏族的一系列宗教仪式,体现了藏族对待生死的从容和坦然.文章以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为出发点,结合藏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仪式,探讨了藏族的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同时指出,藏族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7.
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就需要哲学。一个人没有辩证的哲学思维,在复杂的世界面前,在复杂的人生当中,就有可能不知所措,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人生需要哲学指导。学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开导自己,自己劝说自己。学习哲学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章惇与苏轼都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二人同榜及第,初结于陕西,交往颇多,关系密切。熙宁初年章惇参与变法,苏轼因反对变法而与其疏远。绍圣年间,章惇当权,几乎贬苏轼于死地,早年之谊不复存在。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两人的关系由交善到交恶,这充分反映了政治局势对士大夫交往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留意”就会爱不释手,执著沉迷,给主体带来消极的影响。故而对于书画应该采取一种“悦”而不“执”的欣赏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蕴涵着禅门“于相而离相”、“住而不住”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