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以它在文学和哲学上的价值吸引了不少十九世纪的著名音乐家为它作曲。舒曼付出十年的心血,用音乐语言出色地诠释了歌德的原著。清唱剧《浮士德》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它是舒曼音乐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揭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浮士德》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梅洪琼 《科技信息》2009,(27):132-132
本文立足于白居易的文学修养和音乐造诣,试图从音乐与文学的契合点与共通性来解读他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以探求其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背后艺术感染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寻找人的价值,寻求灵与肉、理性与欲望、精神与肉体种种二元冲突的解决之道,是人类历史上伟大艺术家们不倦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这种二元冲突在作家笔下常常表现为三种形态:人的二分;延宕;通过精神游历走向内观进而成熟。本文旨在探索并发现二元冲突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三种形态,并加以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6.
7.
黄伟龙 《科技信息》2013,(7):207-207,248
拉尔夫·艾里森在文学创作上,开创性地将布鲁斯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布鲁斯音乐从此正式进入文学文本,蔚然成风。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以布鲁斯为代表的黑人音乐的巨大魅力:黑人音乐不仅是黑人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精神庇护以及生存希望,更是黑人民族寻求民族之根的重要源泉。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圆形结构与忧伤主题、叙事模式上的即兴创作与忧伤主题,以及布鲁斯与黑人民族的关系,再现艾里森独具匠心的布鲁斯艺术形式,旨在重申艾里森在新型现代黑人文学上引领人和开拓者的地位,以及布鲁斯对黑人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德国浪漫派作曲家舒曼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评论对于指引19世纪初期欧洲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舒曼一手创建的《新音乐杂志》集中了他绝大部分评论文章,并在德国艺术评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集中研究舒曼创办杂志的初始过程,其中有很多珍贵史料,可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赵家璧是一位引人瞩目的文学编辑家,他编的新颖独特的系列化丛书影响深广。如: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的成功经验,在时隔50年后为新时期《五角丛书》仿效;《良友文学丛书》“自创刊以来,即掀动全国文坛,被目为中国第一部编选最佳、装订最美、销路最广之文艺读物”(学林出版社《编辑记者一百人》,第433页);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是现代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乔伊斯运用结构对应,反讽手法和变化莫测、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技巧,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人的内心世界和都柏林社会精神麻木、道德衰微和濒临毁灭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2.
高徽南老师的《民族文化、文学与教育散论》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阅读了整本文稿,我感到本书以"散"拓展了思维空间,以"论"揭示了民族文化之"理"、民族文学之"理"和民族教育之"理"的真谛。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长期工作在边疆高校教师心灵的回声。  相似文献   

13.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概括《孙子兵法》中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具体内容,深刻分析孙子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实现完美结合的途径:在历史的境界中实现;在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境界中实现;在哲学的境界中实现。  相似文献   

15.
《会动的身体》这一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身体能动的一些部位,使他们对身体感兴趣,并激发幼儿敢于探索和勇于发现的学习兴趣。我根据《纲要》精神,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地设计了活动。下面是活动开展中的第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涉及钢琴曲、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戏剧音乐等多种门类的作品两百多首,其中最能体现他的才能的创作形式是短小的钢琴曲和艺术歌曲。《阿贝格变奏曲》是他的第一部钢琴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变奏曲之一。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舒曼生平和他受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影响而形成的音乐风格以及《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从曲式、和声的角度对《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结合本人练习的切身体会,从演奏技术的角度对《阿贝格变奏曲》每个段落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受,其接受是一个文化过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序对《简·爱》的接受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磁铁的两极》是义务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本课要让学生认识磁铁的两极,明白磁铁两极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观察磁铁的两极;2、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3、玩磁力小车。  相似文献   

19.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乔昌如 《科技信息》2012,(10):171-172
一八三0年,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写成的文学作品《红与黑》,是他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最成功的实践。它不仅是司汤达文学创作的代表作,还由于它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通过对特定的环境和人物描绘,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之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