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梳理、划分报纸形态演进历程的基础上,从"媒介进化论"的视角出发,运用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论证报纸形态演进并不是完全回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变革的被动应对过程,而是在"生成——批判——传播"基础上不断确立自身新的文化话语体系和占领新时空权力的内在驱动下的变革。从技术动因、文化动因和控制力动因三个层面揭示报纸形态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房子是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的吗?你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吗?由同济小学开展的"建筑与建模"科 技实践活动,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建筑世界。根据年龄 结构和兴趣特点,学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量身定做"了不同的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同学对一些人们较熟悉的优秀建筑 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网络、图书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分析了法律的双重理论。布迪厄批判了语言的纯粹研究,认为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并不仅仅是沟通的手段。本文梳理了哈贝马斯的法律思想,并以布迪厄的理论对交往理性作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思想体系进行概述性梳理,探讨了未来中国建筑教育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应对策略,阐述了面向未来的建筑学教育的思想根源与基本立场,并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提出"人民建筑师"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文章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为例,从引入认岗、跟岗顶岗的实践教学中,对于课程的教学实施目标、与具体岗位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梳理,论述"工学交替"在高职《建筑施工图设计》课中的教学应用之体验。  相似文献   

6.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视角看,在媒介实践的技术面向上,即时通讯工具(IM)的人机互动网络经由各行动者的转译形成,转译经由必经之点——其构建出来的媒介空间来交互完成,具体包括问题化、权益化、招募、动员四个步骤。其间,物和人作为对等的行动者,共同形塑行动者网络,实现"物联"的技术之网、"物-人"相连的能动之网和"人-人"相连的行动之网。在媒介实践的意义面向上,IM主要经过口语与非口语互动达成意义的建构。凝视等非口语沟通的规则凸显了人际权力关系和交往状态,但沟通方式并不直接体现人际关系的亲疏。口语沟通中,哪些信息被感知、信息接收者是否接收口语信息等主要决定于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媒介产业融合的趋势日渐明显,对出版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系统总结和梳理了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研究成果,对媒介产业融合环境下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芷筠 《广东科技》2016,(10):43-46
近年来,历史建筑和村落的改造开发越来越多,但是仍存在着过度商品化、缺乏附近居民参与等问题。香港政府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商业不再是建筑活化的唯一选择,同时,能为历史建筑所处的旧区注入新元素,让社区得以一同活化。通过对三个唐楼建筑案例的保育活化回顾与分析,试图总结出香港历史建筑保育活化推动社区营造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梳理地域性建筑相关理论,分析闽南建筑现象的成因,并剖析其地域性的表达方法.以泉港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校区实践为例,结合自然、人文、技术的地域因素,论述校园场所、生态、建构三方面的地域设计策略,以期为地域性校园提供规划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基于对传统哲学上的身心二元论的研究,将身体的视角细化为物质态身体和精神态身体;并从身体双重态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来研究媒介序列与转换。对媒介研究表明,只有将身体置于媒介的互动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身体与媒介各自诉求不同的实践意义。同时,本文在某种程度上,对麦克卢汉的"冷媒介"、"热媒介"概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高等院校思政政策和理论脉络的基础上,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分析教育学界对"思政"的研究进展.探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在教育理论和思政实践层面的逻辑关系,并在北京联合大学实践案例基础上,提出"价值引领,一个堡垒、双轮驱动、三项基本功"的"1+3"建设模型.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长安禁苑内的建筑鳞次栉比,这些建筑位置不同,修建时间各异。在隋唐历史上,围绕这些皇家建筑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梳理史料,分析了禁苑的建筑类型;考证了禁苑内部相关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得名原因;厘清了与之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作用;校补了部分建筑;并考察了禁苑的历史遗存。这对于认清禁苑的历史,及遗址的复原、保护、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路路 《科技信息》2013,(14):83-83
建国以来,党的国际战略经历了"一边倒"的结盟战略、"一条线"的国际战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国际战略、全方位睦邻友好战略及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认真梳理建国以来党的国际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制定国际战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指导当前的国际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5月30~31日在杭州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社会思想研究所主办,旨在加强文学、历史、媒介三种学科之间的交流,探讨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记忆"议题。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徐岱教授牵头,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胡志毅担任大会主席,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等负责。与会学者有来自英国、美国等国的5位  相似文献   

15.
加强工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建立并实践了基于学生学科竞赛的"三融合三驱动"能力主导型培养模式,构建和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内涵,并提出了三方面的实践对策:以学科竞赛的知识内容为重点,改革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以学科竞赛的各级赛事为媒介,深化"产教融合";以学科竞赛的有效开展为基础,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梳理太原现存的工业建筑遗产历史发展概况和现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工业建筑的重要价值,同时提出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希望为太原城市乃至全国的工业建筑遗产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数字建构"消除了数字化技术与建筑文化、文脉的隔阂。以新唯物主义理念为基础,在该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建筑师从对算术逻辑的热衷转变为对建筑内部物质世界的关注,建筑设计过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和辅助,达到了关注物质性能的更高层次。数字构造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革新,更是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与专业实践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梳理"新唯物主义"思想和"数字建构"设计之间的关系,试分析了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变革,提出了新型的数字建构实践方法和实施手段,进一步分析数字建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运用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和应用中去,推进建筑学科专业领域的创新拓展。  相似文献   

18.
纵观以往历史街区的复兴,其振兴与保护难免走向对立,但在华侨新村中两者却"自然而然"地走向统一,该文对其走向统一的过程进行深入解读.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对广州华侨新村柔性自主复兴过程中的城市形态及社会结构变化进行了探析.以空间生产"三元一体"为语境,从房屋产权变更、消费需求和绅士化进程三方面说明空间实践的变更,并通过空间实践与空间表征的冲突展现资本第三重循环的作用过程.华侨新村通过其"表征空间"培育了居住需求与消费需求,"空间表征"通过改变建筑形态的方式,与"空间实践"实现统一,完成了空间再生产的自主复兴过程.在此过程中,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催生的消费空间、资本流通催生的地价抬升与频繁的房产投资以及居民与店铺投资者/经营者、原住民与绅士化居民之间关系、政府权力的协调维持着资本的持续流通.正是在各方主体的互动与一系列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历史街区的自主复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数字人文"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群体传记学嵌入"数字人文"开展历史研究是一条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取径。以宋代处州家族为例,借助"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作为史料梳理工具,可以勾勒出宋代处州家族群体,继而发现处州流动人口较少,处州的发展具有"内生性"特点。此外,墓志作为地方史料,其中所承载的信息在区域史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可以借助"CBDB"对宋代区域人物墓志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以人物墓志资料为基础,将宋代区域史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建筑思想、创作意图和设计理念等意识的存在和运行呈现出一种"流"式,具有"多层次、动态性、综合性"的特征.文章通过对其3方面特征的剖析和梳理,试图能提供一个较综合、系统的建筑创作意识理论,用以支持建筑创作;同时还从意识层面提出建筑创作中的诸多相关问题,即感性与理性结合、挖掘生活、借鉴历史及尊重自然生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