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丽  王丽丽 《科技信息》2013,(13):224-224,228
本文从文化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首先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隐喻的文化重合和文化特有现象,接着研究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英语学习者只有将英语文化结合到英语语言学习中,才能真正掌握英语中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马静文 《科技信息》2007,(31):238-238,246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现象。文化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目标语思维的能力。隐喻与文化是不可分的,隐喻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所有的经验都在文化中呈现,我们在其中体验这个世界。因此作者认为可以结合隐喻与文化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原则去思考学习并掌握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3.
张仰媚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4):71-73,89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瓶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词汇。  相似文献   

4.
陈月梅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23-125
从认知的角度讨论概念隐喻和英语学习的关系,探讨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句式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反映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深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对英语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多帮助。  相似文献   

5.
民间童谣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地民众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抽象概念。文章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宁波童谣中蕴含的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式,指出概念隐喻有助于解读宁波童谣中的社会文化信息,对于建构和实现宁波童谣的语义连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芳 《科技信息》2011,(27):195-196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认知能力,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本文针对英语词汇习得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隐喻认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所共有的语言现象。但隐喻同时也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这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有着诸多的不同。本文着重阐述了三种隐喻翻译方法,即直译、套译以及意译。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反映了这一语言的使用者如何看待和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文化决定的。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文化因素对中国学习者正确理解以及产出目标语隐喻的影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以及教授第二文化在二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可以利用隐喻这个有效的工具唤起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文化密不可分,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基本体现,也是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而文化借助隐喻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得到传播,并且制约隐喻思维。二人转生长在一个语言十分丰富的文化土壤里,对于二人转中隐喻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生动、朴实、俏皮的东北语言及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对二人转隐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隐喻认知的本质属性及其蕴含的互动属性和文化属性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思维和文化关系的理解,更是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将隐喻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会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荣菲 《科技信息》2011,(17):11-11,406
本文简单介绍了隐喻的历史和隐喻的基本特性,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出发,进行了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运用英汉文化对比方法,从英汉物质、制度和心理文化层面,探讨文化对英汉隐喻词的影响。英汉隐喻词的选择因文化重合而相同,因文化冲突而相异。揭示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有助于理解语言。  相似文献   

12.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广泛地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对其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隐喻文化的学习,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14.
以连通主义理论为视角,阐释了二语隐喻习得中的两种母语迁移现象,在隐喻习得过程中,母语既能产生正向迁移,也能产生负向迁移。指出教师在教授隐喻时应持正确的态度,运用强化文化学习观念、加大输入量来抑制负迁移的发生和注重个体差异这三种策略来减少或尽量避免负向迁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超 《科技信息》2009,(4):82-82
Lakoff和Iohnson于1980年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隐喻性认知在隐喻性语言中得到沉淀,语言教学中使用隐喻能增加词汇、阅读、写作甚至语法教学的理据性,能满足教学对象的新奇感,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同时隐喻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并增强学习者用隐喻思维解决问题和作为有效的交际策略的能力。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进行的隐喻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涉及的隐喻概念多以中国的文化方式进行解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概念体系与隐喻知识必不可少。教师应以隐喻概念教学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认识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的差异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目标语特有的认知方式,培养其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人类学习语言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非常重要.探讨了在英语阅读中培养隐喻能力的可能性,以及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语篇整体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导入和对比等方法来培养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新娟 《科技信息》2010,(18):I0131-I0131
观看英文电影是一种很好的英语学习方式。图、文、声、情并茂的英文电影不仅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地道口语,提高听力的平台,而且开启了一扇了解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学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语言的本质特征;隐喻是语言美的形式;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口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隐喻理解能力是口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口译的源语和译入语中,译员必须考虑到这两种语言隐喻的文化性,正确理解并传达两种语言隐喻的独特文化内涵。口译中,隐喻语的表达方式分为:形象保留法、形象替代法和形象舍弃法。  相似文献   

19.
幽默搞笑短信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年轻的使用主体常将信息接收者喻为动物进行取乐、调侃。本文试图运用认知的隐喻理论考察短信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幽默搞笑短信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年轻的使用主体常将信息接收者喻为动物进行取乐、调侃.本文试图运用认知的隐喻理论考察短信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