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他奋斗一生的目标。民生主义的提出不仅对当时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力图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使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民生思想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已有之,但把民生作为一种大众观念,为中国普通民众所知、所用,则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而开启的。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尽管这一理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未能实现,但它的开启性作用深远地影响着之后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等同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文化资源,但在世界观、经济理论基础与制度设置等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世时一直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音”,并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以后的毛泽东很有影响,但学术界至今尚未系统研究,本文拟对此专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经济思想批判约继承。本文从经济纲领、经济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政策等方面一一作出比较,找出三者联系与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1866—1925),又名孙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人。1895年2月,他在香港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政府”的革命口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1905年,他创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政冶纲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三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去了,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于是,孙中山继续进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于1956年在我国真正生根发芽。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经历了蕴含社会主义成分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近代,我们国家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三个阶段的思想动机不一:洪秀全的思想根源在于追求原始的平等,康有为的思想根源在于追求人世间公平、正义的圣贤心态,而孙中山的思想根源在于民主意识,强调民生、关注人最根本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精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接受、实践、发展了三民主义,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着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夙愿。  相似文献   

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民主共和制度第一次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建立了起来。当时,革命党人在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的同时,对在民主共和制度的新格局下如何建设中国,进行了探索、思考和奋斗。在当时的建国方案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强调“振兴实业”的思想,另一种就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强调政党政治。但众所周知,民国政权后为袁世凯所掌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的“振兴实业”的方案无从实行。以致有论者提出,孙中山既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宣传民生主义和实业建设,就是空想和错误的。有论者认为,在当时提倡实业,是“政治路线的严重错误”。正因为如此,史学界历来对在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中出现的“振兴实业”思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既是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又是一个伟大的近代化思想家.为把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独立富强的近代化国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近代化设想,并为实现这些设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是中国现代化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总结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有助于整个中国现代化思想史的研究,本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在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关于国民心理建设的论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却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重温孙中山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实现民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孙中山民众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民众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群众观。走群众路线则成为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去世后的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三民主义的忠实执行者、三大政策的坚定捍卫者。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虽然不再承认三民主义的革命意义,但在实践上仍然继续着三民主义的革命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展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形成了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4.
对孙中山先生民生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民生思想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到三民主义,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到民生工程,昭示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外,传统化中的诸如“大一统”思想、“道德本位”思想、“公天下”思想、“民本”思想的影响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梦想的实现要依靠民生改善作为基石。制度与公平正义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公平正义是合理制度的具体化,合理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内化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成为梦想实现的最终受益者。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是要谋“速进之良机”,以“非常之速率”,而求“突飞之进步”,走赶超式发展之路,使中国并驾欧美而“列于世界文明国之林”。同时,他较多地注意社会经济的“均等”发展,强调“取文明善果而避其恶果”。在人口问题上,主张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从根本上做到“食与工”、“工与人’的均衡;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提出要“慎重地开发中国广大的天然和其他资源”,以人口和产业的比例为衡,做到“保存天惠,以遗子孙”;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提出向内地和边疆“殖民拓业”,以“兴发西南”,“更谋西北之发展”,实现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中国自由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翻版,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在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传播的,因此不免将之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用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用集体主义和社会我掩盖了个人的我,在本土化自由主义观念中使西方的自由主义理念走了样。梁启超是从严复到胡适的中国自由主义观念演变阶段中的人物,同时又是近代史上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报人,分析他的新闻思想,可以探析中国自由主义传播观念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解析中国梦     
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七个少数民族混血成华夏族,华夏族与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混血成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历程;中华民族无坚不催的凝聚力成就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政治文明连续性的国家,缔造了兴盛统一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继承这份沉甸甸的优秀历史遗产,秉持"不研究中国特点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的宗旨,坚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原理,记叙经过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充分发展资本主义,走出利用它的生命力和革命性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然历程;铺叙中国梦的历史发展,证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20.
“权能分治”思想是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方案的具体展开,但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治理思路的回归,体现出了孙中山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的落后和保守性。其思想的形成是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反映,也是其作为职业革命家和思想家的角色矛盾使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但孙中山的思想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允许的高度,其“权能分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也是很高的,有很多值得后人研究和继承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