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储层研究是制定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本文试图从宏观到微观研究泉三、四段储层的构造、结构、成分等岩石学特征,以期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的储层研究与评价乃至勘探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大庆油田的持续稳定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立油田泉三、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新立低渗透油田泉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喉道类型,分析了该区泉三、四段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成岩序列和成岩阶段的划分,进而研究了目的层段储集空间的演化.最后从成岩作用角度分析了本区低渗透储层的成因:埋藏成岩过程中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堵塞了孔喉,因而使本区储层的渗透率降低,加之强烈的压实作用,最终形成了本区低渗透储层.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图像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储集物性、微观孔喉分布及不同尺度孔喉对储层物性的贡献等特征进行精细表征,并分析不同微观孔喉参数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孔喉半径小;储集空间以粒内和粒间溶孔为主,含部分原生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储层孔隙半径分布差异不明显,而喉道半径与孔喉比分布差异较大;储层物性越好,喉道半径分布范围越宽,峰值喉道半径越大,并且右偏特征越明显;储层渗透率越高,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孔喉半径越大;孔喉比分布与喉道半径分布呈现相反的特征。渗透率主要由岩石中少量的微米级孔喉贡献;纳米级孔喉所占体积很大,却只有较小的渗流能力,并且渗透率越低,纳米级孔喉所占的相对比例越大。微观孔喉结构参数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渗透率上,而对孔隙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王集油田西区储层薄,分布不稳定,确定该区储层展布是实现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该区地质特点及资料,在岩电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波阻抗反演确定了该区核三段Ⅳ~Ⅶ油组砂体分布;采用地震波频率吸收处理技术,提高了纵向分辨率,确定了单砂层的展布规律.储层预测结果应用于该区滚动勘探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增150×104t石油控制储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周清庄油田构造复杂、储层变化大的地质特点,通过以精细储层预测为核心的技术思路,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方法,明确了周清庄油田的构造和储层展布,并以此指导开发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针对周清庄油田构造复杂、储层变化大的地质特点,通过以精细储层预测为核心的技术思路,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方法,明确了周清庄油田的构造和储层展布,并以此指导开发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段六拨油田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一是采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和全三维解释技术,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此为基础,分析砂岩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二是利用波阻抗反演、约束测井反演等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储层有效性分析;三是利用模式识别预测含油性。为分析有利储层的分布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8.
扎纳若尔油田南部地区石炭系KT-II含油层系Д层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单层厚度薄、物性较差、横向变化块。针对这些特点,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井震结合,从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入手,运用地质统计学反演对Д层白云岩岩化带和孔隙度进行了横向预测。运用叠前地震资料对裂缝发育带进行了预测,并综合运用上述预测成果,对主力储层段Д1段进行了综合预测,指出了该层段的储层发育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中部下白垩统Zubair层系砂岩储层为中东重要油气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明确砂体分布规律对于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的层段,统计工区内6口井的砂体厚度与油层厚度,综合应用叠后地震反演与地震多属性定量分析,优选对储层敏感的地震属性,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综合地震属性用于指示有利储层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平均波阻抗、最大波阻抗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砂岩有利分布区,但叠后反演波阻抗有利储层识别能力有限;最大振幅属性和均方根振幅属性随砂体厚度增大而增大,瞬时频率属性与平均主频属性随油层厚度增大而增大;上述地震属性与砂体发育、含油气性吻合度较高,可作为工区内的敏感地震属性,指示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王家岗地区主要发育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浊积岩油藏。在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受古地貌控制,区内发育滩坝、浊积岩等多种沉积体系,不同类型岩性体叠置关系复杂,导致储层预测难度较大,影响了研究区油气勘探与开发。为了获取储层展布,本文应用地震储层反演技术,针对该区地质特点进行了声波曲线重构,对反演模型进行地震储层反演,并通过误差分析验证,得到较好的反演效果,完成了沙四上亚段各个砂层组储层平面分布的预测,对明确油气分布规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红柳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上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 ,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 ,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目的层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并且主要为水上三角洲亚相 ;其具体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及泛滥平原 4类 ,建立了三角洲亚相垂向相层序及三维空间相模式 .最终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小层层数多、厚度薄、展布范围有限,物性差异大,并且海上注采井距大,导致其层间干扰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传统预测方法适用性差,层系划分及射孔优化难度大.针对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的储层发育特征,通过引入小层动态连通系数、小层流动能力系数、小层干扰系数等参数全面考虑不同井距条件下小层注采连通状况、小层物性、流体差...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通过岩芯观察、粒度分析、重矿物以及测井曲线形态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来自东南和西南的两大水系同时对该区供应沉积物源.三角洲水下平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等沉积微相;前缘部位发育河口坝、坝间、远砂坝、席状砂等,水下分流河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首次指出了该区泉四段不同时期各相带的空间组合及分布特征,为本区泉四段今后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垩纪是地质历史演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蕴含油气盆地大多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松辽盆地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本文依据泉头组岩心、录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地质综合应用研究,为重新认识松辽盆地沉积地质发展史和大规模烃源岩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岩土力学角度分析了新立油田油井出砂原因,分析了地层、井况、开发等方面给油田带来的危害,油田油井出砂严重,将导致油井作业频次增加,检泵周期短,油井停产,严重制约了油田的生产。对出砂机制及套管防砂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出新型套管防砂工艺管柱。对这一新型防砂技术进行了实证数据分析,分别介绍了单纯出砂油井、含少量泥浆的出砂油井、含大量泥浆的出砂油井等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统计表明,其降低了维护性作业次数,延长了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田开发中扶余油层砂体发育层薄、连续性差、变化复杂的情况,从野外露头的角度对松辽盆地东缘五色山和红星渔场泉头组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野外观察和实测结果表明,泉头组发育有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3种沉积相及7种沉积亚相、12种沉积微相类型,经历了由冲击扇—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曲流河的沉积相演变过程。该研究为扶余油层深入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油砂资源丰富,其形成与松辽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地层沉积以及油气聚集都有密切关系。本文利用钻井、岩石薄片、物性测试数据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岩石学与沉积学、孔渗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斜坡油砂储层主要分为2种类型:分别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高孔高渗储层和河口坝高孔中渗储层。该区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岩石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其主要受沉积相带、断层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起决定性作用,而断层只在局部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6储层整体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点。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含少量岩屑质长石砂岩,小孔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细喉则是长6的基本渗流通道,为典型超低孔、超低渗储集层。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次为薄膜孔隙式和压嵌~孔隙式,还有基底~孔隙式、基底式。长6储集层的物性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沉积微相、砂岩物质成分、压实和压溶作用、溶蚀作用及后期裂缝。其中储集砂体所处的沉积环境是影响该区储层物性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