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术前指导、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结果]33例未发生护理并发症,2例肢体活动受限,肌力2级.[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护理,以预防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37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单纯的可脱性弹簧圈(GDC/E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技术进行瘤内栓塞。结果:37例均获成功栓塞,其中动脉瘤完全填塞28例,填塞90%以上9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一年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瘤体大于7mm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非急性期外科治疗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蒂的治疗方式,但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很多医疗机构已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这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急性期的效果仍存在争议。现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颅内动脉瘤非极性期外科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DSA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3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分别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讨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选择及术后随访观察。回顾性分析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材料选择、术后随访分析。26例患者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支架辅助下介入栓塞5例,双微管技术介入栓塞3例。其中出现弹簧圈部分逃逸血管腔内使用支架1例,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空气栓塞患者住院治疗后痊愈。26例患者3月后复查选择性病变血管造影及3D-DSA,介入治疗后动瘤体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效果显著,减少了开颅夹闭动脉所致颅内感染、夹闭不完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6例患者(17瘤)A1段动脉瘤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结局及技术要点.方法应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A1段动脉瘤.结果 16例患者成功介入栓塞,有3例患者出现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1例栓塞过程中弹簧圈致使动脉瘤穿孔,但未现出血,2例患者出现血栓.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颅内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A1段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患者7例,夹闭动脉瘤10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出院时或术后1~3月复诊评定疗效.5例痊愈(工作和生活能力正常),1例部分偏瘫和语言稍有笨拙,1例死亡为术前和术后严重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死亡.结论: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夹闭动脉瘤颈是最理想的方法,应属首选.因它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完全彻底消除了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均于早期在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结果:随访1~6个月,恢复良好27例,轻残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有利于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性,并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显微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并结合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良好36例(83.7%),差4例(9.4%),死亡3例(6.9%).结论:规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配合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术前注意要点.方法:回顾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资料.结果:10例患者带膜支架腔内隔绝破口封堵均一次成功.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适应于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注意手术时机及胸腹主动脉部成角及内径影响带膜支架的置入.  相似文献   

13.
微创治疗颅内血肿40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微创清除术在治疗颅内血肿中的应用。方法:40例患,利用CT定位将直径为3mm、适宜长度的颅内血肿碎吸针经电钻置入血肿腔内。经抽吸后,向血肿腔内注入肝素,尿激酶,透明质酸酶液化血肿,经2—5次反复冲洗引流后,彻底将血肿清除。结果:经治疗,2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患,成活19例,死亡2例,皆因合并有广泛脑挫裂伤,成活率90%;1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成活18例,1例因中途放弃治疗死亡,成活率9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适应症宽,手术简洁,创伤小,术中生物酶血肿液化剂的应用使我们能在早期或超早期对患实施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颅内出血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14例胸腹部动脉瘤临床治疗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腹部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14例动脉瘤中,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胸降主动脉瘤6例,胸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4例.行Bentall手术2例,Cabrol手术1例,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2例,主动脉内覆膜支架9例.结果早期死亡2例(14.3%),其余12例痊愈.随访6个月至2 a,除1例合并喉返神经损伤伴声音嘶哑外,其余11例疗效良好.结论应根据动脉瘤的病变部位、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或介入治疗;尽可能彻底切除病变和使用准确的吻合技术,保留瘤壁进行包盖,使胸腹部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更安全;主动脉内覆膜支架术符合血液动力学的要求,而且手术风险小,尤其适合DeBakeyⅢ B型夹层动脉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差异蛋白(TM9SF1,AZU1)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动脉瘤血管壁组织,术中取同一患者头皮断裂(2 mm)的颞浅动脉(STA)作对照,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析TM9SF1,AZU1在STA和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的含量和表达差异.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含量较STA组织分别增加5.5,7.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STA组织中TM9SF1,AZU1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AZU1染色分级明显高于STA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9SF1,AZU1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86例颅内血肿患者经螺旋CT下直接定位,后经颅骨钻孔、引流,行尿激酶溶解术.86例患者中,外伤性硬膜外血肿9例,外伤性硬膜下血肿16例,高血压脑出血61例.结果术后1~4周进行CT复查,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消失.结论螺旋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颅内血肿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