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讯     
《世界博览》2014,(11):12-13
正1印度导演欲拍MH370题材电影据BBC中文网消息,印度电影导演卢佩西·保罗披露,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失踪的马航MH370航班的电影,预计将于今年秋天拍摄完成。据悉,保罗的电影名为《消失行动》,宣传标语是"失踪马航班机的未曾披露的故事",电影拍摄的预算是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45万元)。英国《镜报》报道称,保罗拍摄此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一  相似文献   

2.
从摄影师、演员到导演,从《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到《英雄》,从国际电影节桂冠到票房奇迹,张艺谋的从影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传奇,而其影片本身所呈现的,同样是一部部具有神秘色彩的东方传奇。  相似文献   

3.
艾尚乐 《创新科技》2007,(12):42-43
<正>黑泽明堪称日本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享有"日本电影之父"的美誉,对世界影坛也有着无比巨大和深远的影响。1950年,他完成了对电影《罗生门》的创作。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  相似文献   

4.
何平导演、杨争光编剧的中国西部片《双旗镇刀客》与“意大利西部片之父”塞尔吉奥·莱昂内执导的《黄金三镖客》均为国内外经典西部片的代表。从文体学会话分析的角度,解读剖析两部电影中高潮部分经典对白的话轮分布,探索电影对白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分析中意两部影片在运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差异,从而论证并揭示中意西部电影不...  相似文献   

5.
张燕妮 《科技信息》2011,(19):I0271-I0272
《暮光之城》是凯瑟琳.哈德维克导演2009年推出的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爱情动作电影。本文以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为理论框架,以电影《暮光之城》中人物的对白为实例,重点分析电影对白中对会话合作原则的违反以及相应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所有电影人永远的难题。分析《雨月物语》和《朱尔和吉姆》两部影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艺术,会发现东、西方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具有很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谢晋于1957年靠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电影《女篮五号》而家喻户晓。此后,这位第三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开始了他的电影叙述和电影模式化的创造,一部部令人深思和感人至深的力作,掀起了一场场的谢晋电影风。然而在他的电影作品里,尤其是早期维护女权所创作的女性三部曲(即1957年的《女篮五号》;1961年的《红色娘子军》;1965年的《舞台姐妹》)和文革后的反思三部曲(即1980年的《天云山传奇》;1981年的《牧马人》;1986年的《芙蓉镇》),却是在一种道德与政治体系的相互置换模式中完成的,这一模式体现在谢晋所关注的女权形象、男性形象和对电影所构制的“家”和“国”中。  相似文献   

8.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导演巴兹·鲁赫曼2013年执导的一部奢华爱情大片。电影改编自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导演为了重现上世纪20年代美国战后社会人们物质极度丰富精神却十分匮乏的"爵士时代"的景象,在服装、首饰、电影配乐上都下足功夫。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极尽奢华的盛宴。但是,一方面的突出必然掩盖另一方面的锋芒,似乎除了原著的故事外壳,观众从中很难体会到原著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美国电影出现衰退时,反而还涌现出一批年轻的电影导演。以伍迪·艾伦为代表的新好莱坞电影导演在电影圈里一直是个独行僧,他的影片充满着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嘲与解构。他的作品数量如同他的话痨程度一般,坚持用影像展示他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如果他的《曼哈顿》是一部写给城市的抒情诗,那《安妮·霍尔》就是他写给自己以及文艺青年的失恋史诗。今天,《安妮·霍尔》上映40周年,这部至今仍被文艺青年奉为恋爱蓝本的影片试图完成的是  相似文献   

10.
文化播报     
<正>柏林电影节奖项揭晓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2月20日晚举行了颁奖仪式。土耳其导演塞米赫·卡普兰奥卢凭借"优素福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蜂蜜》夺得金熊奖。中国导演王全安和编剧金娜凭借本届电影节开幕电影《团圆》获得最佳编剧银熊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007系列电影问世50周年,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向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特工致敬,由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山姆·门德斯执导的第23部007系列电影《天幕坠落》(Skyfall)即将在12月上映,而一部由007之父伊恩·弗莱明版权协会授权的007续集小说《007归来》也以中文版面世,这本书写于2008年,为的是纪念弗莱明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12.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强化了阅读主体的功能,淡化了作者的权威话语。电影作品的成功不仅是编剧和导演的功劳,更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又不断打破既有视野,对其进行重构。电影《蝴蝶效应1》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本文从读者批评理论入手,从两个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3.
栗月静 《世界博览》2012,(20):82-83
今年是007系列电影问世50周年,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向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特工致敬,由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山姆·门德斯执导的第23部007系列电影《天幕坠落》(Skyfall)即将在12月上映,而一部由007之父伊恩·弗莱明版权协会授权的007续集小说《007归来》也以中文版面世,这本书写于2008年,为的是纪念弗莱明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电影经验无以尽数,小说杰作中富于张力的人物和戏剧性情节,是电影的天然材质。尽管小说《香水》的人物与情节精彩不凡,不过,因其灵魂是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嗅觉对象,是飘渺于空中的微细介体,电影如何呈现,是包括不少著名导演在内的艺术家都认为不可拍摄之为。导演汤姆·提克威跨越怀疑与禁忌,与摄影师和作曲家一道,将香氛以感觉转换的形式,诉诸我们的视觉和想象,最终完成了一部优秀小说的电影旅程。  相似文献   

15.
黄小燕 《世界知识》2010,(23):46-48
<正>这个戴眼镜的高个子男人个性沉默,却始终怀有一种使命感,即希望透过电影向全人类说话。杨德昌,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尽管他2007年英年早逝时仅留下八部电影,但却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等堪称不朽  相似文献   

16.
正中文名:怪物公司2 出品公司:迪士尼、皮克斯制片地区:美国导演:丹·斯坎隆类型:动画,冒险,喜剧,科幻,家庭观赏指数:★★★★★★剧情介绍《怪物公司2》前传电影,由迪士尼出品。《怪物公司2》讲述了毛怪苏利文与大眼仔麦克是《怪物公司》的前传电影,这也是皮克斯动画的第一部  相似文献   

17.
《罗拉快跑》自上演随即引起一番轰动,连获大奖。相信看后观众都有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有人甚至称其导演"只不过是一个骗子"。诚然,仅仅从故事情节来看,它不是一部好电影。但以施瓦辛格、史泰龙和007为代表的以叙述故事之惊险的电影模式毕竟已经过去,好莱坞也在重新探索出路。近年来以《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等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8.
大卫·林奇作为好莱坞体制内的鬼才导演,新世纪伊始拍摄了一部关于"梦"的电影——《穆赫兰道》。电影中碎片化的叙事顺序,错位的人物关系和富有深意的符号学指向共同建构出美国好莱坞之梦,表现出导演对精神分析学的深度理解与解构,并最终以影像语言投射出对社会忧思的集体焦虑。  相似文献   

19.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