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已被社会广泛的认可,但科学评估其水质净化功能的研究尚且不多.为了维护湿地这种功能及其生态健康,如何定量化研究自然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成为国际湿地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针对扎龙湿地氮、磷污染,水质日趋恶化的现状,在调研收集湿地相关资料以及室内模拟实验获取参数的基础上,构建了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并对湿地水质净化功能进行模拟与评估.通过统计分析,TN,TP模型模拟值和室内试验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6%和12.4%.对不同TN,TP进水浓度条件下的水质净化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发现当进水TN浓度大于42mg/L或TP浓度大于14mg/L时,90d的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对污水的去除效果将达不到Ⅴ类水标准.最后模拟计算得出,当工农业回归水的水量为0.3×108m3/a,且出水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时,扎龙湿地(约1000km2芦苇湿地)的最大承载能力为TN1.26×103t/a,TP0.42×103t/a.研究结果为扎龙湿地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稻香湖园林水系的浮游植物与水质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对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北京稻香湖园林水系进行生态修复试验.该水系正常运行,按比例投加生态修复剂和滤食性鱼类,促进再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其通过食物链的转化.试验区浮游植物群落由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和甲藻构成,平均密度为2959.95×104cells/L,其中蓝藻所占56.8%.透明度平均37.4cm,对TN、TP、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1.33%、94.07%、CODcr 81.96%.水质明显改善,夏秋季未发生蓝藻水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杨庄乡各村庄地下水水质分析,确定出水中超标物质主要为总硬度、氯化物、氨氮、铁和铅,超标率依次为83.33%、50.00%、88.89%、72.22%和55.56%。利用集对分析法对该地区地下水进行评价,在研究的20个村庄中有11个水质级别为Ⅲ级水,不适合作为饮用水,主要集中在杨庄乡东北部的沙质土区域和西部京杭运河东岸各村庄。另外,有9个村庄点位水样为I级水和0个村庄点位水样Ⅱ级水。其评价结果将对改善该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质量和对地下水的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北京温榆河浮游藻类与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温榆河CODM。BOD5、NH4-N、TP和TN含量大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的1.3~11.7倍,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氨氯和总磷;五项指标(SS、SD、CODMn,TP、TN)的TSIM值为75.11~119.45,属于富营养型水体。温榆河4个监测断面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148种,绿藻种类最多(48%),其次是硅藻(20.9%)、蓝藻(18.2%),优势种群均为富营养型水体指示种。温榆河浮游藻类密度大,平均为3179.01×10^4 cells/L,绿藻占优势(75.6%),蓝藻次之(14.6%)。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省南部县李子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15.0软件对水质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结合综合污染损害指数对水质作出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水质污染高峰主要集中在6~10月份,11月份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次年4月份开始出现升高状态,结合第一、二、三主分所反映的信息量,7月份主要为磷污染,5、7、8月份主要是有机物污染,而氮污染则集中在10月份。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问题严重威胁水库水安全,影响当地的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有效控制当地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本文结合绿色流域建设理念,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坡耕地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分散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和流域自然沟渠及库周缓冲带截留等技术层面,探讨了建立"策源地控制、流通区削减、缓冲带截留"的综合治理体系的模式,分析了当前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纳米Fe3O4协同微生物降解黄褐土中的2,4,6 三氯联苯(PCB30),以PCB30为唯一碳源时降解菌的生长状况,以及微生物接菌量、纳米Fe3O4投加量、PCB30浓度对黄褐土中PCB30降解的影响。PCBs降解菌经1 6S rDNA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与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fragi同源性为75%。环境因素对黄褐土中PCB30降解效果有明显影响。微生物接菌量在0~0.8 mL(1×1 09cfu·mL-1)、纳米Fe3O4投加量在0~1 6.7 g·kg-1、PCB30浓度在0~1 0 mg·kg-1范围内时,PCB30残留率随着微生物接菌量、纳米Fe3O4投加量以及PCB30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当三者都分别达到各自范围的上限时,微生物单一体系、纳米Fe3O4单一体系和纳米Fe3O4/微生物协同体系中PCB30残留率在反应7 d后分别为63.1 8%、43.27%和26.28%;纳米Fe3O4/微生物协同体系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微生物和纳米Fe3O4单一体系。  相似文献   

8.
泥沙淤积是迄今制约水库长期利用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水库实测淤积资料、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方面证明了粒径d〉0.1mm粗沙会在水库回水末端特定位置或大江大河径流水库集中分选沉积.同时,从理论上证明了占入库比例很少的粗沙对大型河道型水库淤积三角洲坡面、最终冲淤平衡坡降和淤积程度有很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在水库特定按固定河段持续挖粗沙以降低平衡淤积坡降、控制淤积和增加长期利用库容.三峡水库模型计算实例表明,年挖砂5000万t/a(三峡设计泥沙系列)或3000万t/a(蓄水前10年系列)可降低水库百年淤积量20%,回水末端淤积大幅度减少,水库平衡坡降减小25%~30%;水库50~100年基本趋于冲淤平衡,可避免长期、持续大量淤积的局面.同时,在黄河小浪底水库回水末端挖粗沙不但可减少水库淤积,而且还可拦截粗沙进入下游而降低黄河下游冲淤平衡坡降.在小浪底水库大量拦沙、冲刷下游河道所营造的相对良好河型基础上,可以期待长远只利用在现有水库拦截粗沙便可缓解或实现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用于多入多出无线通信系统的新型差分空时编码——差分空时块对角码.利用这种编码所具有的块对角结构,能够设计出多种高性能差分空时块对角码,尤其适用于发射天线较多、传输速率较高的情况.在平坦衰落信道下,当传输速率高于1bps/Hz时,差分空时块对角码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差分空时码,而且发射天线越多优势越明显;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采用此编码的多入多出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能够同时获得很高的空间、时间和频率分集增益.由于具有特殊的正交结构,差分空时块对角码还具有简单的译码算法.另外,采用此编码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射频电路成本.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对LiMn1/3CO1/3Ni/3O2表面包覆了1.0wt%的CeO2.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对包覆和未包覆的LiMn1/3CO1/3Ni/3O2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分析.研究显示,CeO2并没有改变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仅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均匀的包覆层.包覆1.0wt%CeO2后的材料的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均明显优于未包覆的材料.在20mA·g^-1的电流密度下,包覆1.0wt%CeO2后的材料的放电容量为182.5mAh·g^-1而未包覆的材料仅为165.8mAh·g-1.包覆1.0wt%CeO2后的材料在3.0C下循环12周后的容量保持率达93.2%,而未包覆的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仅为86.6%.CV测试表明,CeO2包覆层可以有效的防止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抑制了材料结构的转变或抑制了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饮用水源样本并没有严格的属性,以及它们在形态和类属方面存在看中介性,确定了对人类生理健康影响较大的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氟化物、总磷、溶解氧等9项评价因子;将特征空间中一组没有类别标记的矢量按某种相似性准则划分到若干个子集中,实现每个子集代表整个样本集的某个或者某些特征和性质;建立起基于模糊聚类法的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模型。最后,将所建模型应用到阜新市目前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中,应用效果表明:所建模型既能有效地判断饮用水源水质类别,又能确定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通过不同评价方法结果的比较分析,体现了所建模型的良好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水质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近年来应用遥感技术对地表水水质进行监测的研究进展做了总结.在描述地表水体的光谱特征基础上,简述了水质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其次总结了水质反演的方法和可用的卫星遥感数据源;最后,对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将等斜率灰色聚类法应用于地表水质评价,提出了改进的等斜率灰色聚类法——灰色聚类样点排序法,并通过实例的计算比较,讨论灰色聚类样点排序法再权重处理过程的可行性。可以得出灰色聚类样点排序法能兼顾到:1)各测点地实测污染浓度都在级别标准范围内较有规律的变化,各污染物的标准之间差异不太大;2)污染物分布的离散度太大,各标准值之间差别也太大这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三峡库区分布广,面积大的特殊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网络构建的组网策略——"一网多PAN(Personal Area Network),一PAN多簇",构建了一个包含WSN、GPRS和Internet的三层混合网络模型,并采用"告警上报,点播访问"的数据访问流程实现了监测网络数据传输。实验表明:该混合网络可以满足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的应用需求;同时,"告警上报,点播访问"的数据传输流程可以有效降低节点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5.
水分利用效率--未来农业研究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随着生物节水研究的深入发展,让每一滴生产出更多的食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未来农业研究的关键问题。抗旱、节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是不同的,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研究尺度和层次。不同降水量和水资源地区的抗旱、节水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不同的节水农业发展方向。从被动的耐旱性研究到主动的抗旱性研究再到节水研究,在未来必将转向水分高效利用研究。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其水分利用效率有递增的趋势,作物抗旱耐旱育种要转向高水分利用效率育种是势在必行的,因为高水分利用效率育种,可以将抗旱性和丰产性统一于一体。增施肥料是提高大面积中低产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今后应该继续受到全面重视。  相似文献   

16.
尺度效应及其节水灌溉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湖北省漳河灌区不同尺度水分生产率和水分利用情况,本文讨论了灌溉水利用中的尺度效应和传统灌溉效率指标在节水效果评估及水资源调配决策中的局限性。由于节水灌溉的相对性和尺度效应,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制定节水灌溉发展策略时,应该分析不同尺度节水的潜力及其相互影响,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并达到田间、灌溉系统和流域尺度真实节水效果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西线二期工程拟从雅砻江干流调水50亿m3。本文讨论了调水工程与调水河流水利水电开发的关系,提出了调水工程与流城生态经济社会实现战略协同的理念。具体分析了:雅砻江引水枢纽建设与雅砻江上游水电开发相结合的问题,引水枢纽以下河段的生态安全在水电开发的同时而化解的问题,与调水工程移民基地建设相关联的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建议统一规划南水北调西线二期工程和雅砻江上游水利水电及流域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