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艾青在《诗论》中着重阐发的是中国新诗的审美价值标准问题。真、善、美是艾青诗歌审美价值观的基石。诗要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必备条件,真与善必须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真、善、美必须有机地统一,而不能唯真、唯善、唯美。这就确定了准确的审美价值方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诗美内涵。艾奇认为新诗要注重形象的塑造,注意吸收口语的养料,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是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形式观既相冲突又相交叉的,显示出了互补与融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一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新诗形式的探索,应和着新诗运动在20年代已经在进行“诗体解放”。进入30年代后,戴望舒倡导的散文美自由体,鲁迅和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民族形式,以及新月诗派格律体,三足鼎立,并存、交织发展。抗战后的诗坛上,自由体、半格律占据统治地位;40年代中期以后,民歌格律体跃居主导角色。自由体对建国后自由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其散文化弊端也对新诗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新诗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应予充分肯定,而它对五四后的新诗形式的轻视态度,则是有偏颇的。新月时代虽已结束了,音韵美、建筑美的格律诗风仍然牵动着三四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4.
艾青在诗歌语言理论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把“纯朴、自然、和谐、简约与明确”当作诗歌语言的最高规律,强调“绘画入诗”、“题材的语境”的重要性。从创作实践来看,其主要的语言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质朴自然.由于情感直达本质而产生了“动情”的艺术魅力;简约、明快,由于弹性强、张力大而给审美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充分地释放审美着潜在的意蕴和情绪,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艾青引绘画入诗使用色彩达34种之多,同一诗中不仅颜色间彼此协调,组织结构合理,而且与其主题也紧紧相扣,十分和谐、题材的变化导致语言使用材料的变化,语言为题材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语境。艾青在诗歌语言上对中国新诗的贡献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质朴自然的大众化语言风格;在新诗史上树立了精典大众化诗语的典范。艾青诗歌谣言对新诗的影响主流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艾青是中国自由体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往往在散文化的外表下蕴藏着真挚的深情。他认为“健康的灵魂不需遮蔽,他们比肉体的袒露更美。”对诗歌而言,感情的真挚和崇高才是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这一美学思想。该诗用富有生活气息的铺叙,刻画了大堰河苦难的生涯、善良的品德和美丽的梦。而将这一切贯穿起来的抒情线索则是诗人对乳母的深切之爱。 “诗言志”,作为抒情主人公,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情感在朴素的语言外表下源源不断的流露出来。这种情感,十分复杂,既有怀念,也有留恋,既有同情,又有赞美。这些情感贯穿了诗歌的始终,隐然便是  相似文献   

6.
诗要有体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是诗歌有效传达与新诗发展之必需。在当下这样一个非诗盛行、诗歌写作标准混乱、新诗出现危机的时期,强化新诗的体式自律十分必要。强化新诗体式自律,首先应走出对新诗的一些认识误区;其次应坚持以自由诗体为主,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自由体诗;第三应更多地从民族诗歌中汲取营养,探讨出舍乎民族审美心理需要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8.
新月派的诗打破词的固定形式,吸收了婉约词的音乐旋律的美;又把“花间词”的绸缪婉转与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糅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东方情调。新月派的诗受婉约词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通过不着痕迹地消化吸收词的优点,使新诗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使诗艺趋向成熟。新月派诗的艺术实践,标志着中国新诗开始理性地对待民族传统,从时代高度综合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的优点,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新诗的语言建设问题是诗学界的热门话题,说法纷纭,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从新诗的音乐美和诗性要求两方面对新诗的语言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艾青、郭小川的诗是诗坛公认的新诗代表,这是两座将永远受到人们瞩目的艺术高峰,各有其独特的光彩.从语言上看,存在着深沉与热烈、单纯与繁富的区别;从抒情方式上看,存在着象征比拟与直抒胸臆的区别;从结构方法上看,一散一骈,一个讲究合乎绳规的结构美,一个倾向于散淡自然.艾青、郭小川作为新诗拓荒者的苦心,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分别达到了各自的胜境,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被称为艾青体、郭小川体是难得的殊荣.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充分显示出现代语言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语言的情感、形象、意蕴、乐感四个方面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诗意美由表及里地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体悟中得出的审美情感归结。含蓄一语,古代诗论者在诗歌鉴赏中从不同视阈多有论及,梁启超等人在现代语境下对古典诗歌含蓄美作出重新阐发,认为含蓄是古典诗歌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本文从诗心美学角度认为,含蓄美是诗人对诗歌的领略、体悟,以达到对生存本体的一种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14.
汉诗之美,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英诗之美,也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同样道理,汉诗英译之美,也多在于译诗的语言之美.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应将汉诗的语言之美,转变为英诗的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主要包括典雅之美、通俗之美、简隽之美、借鉴之美、和谐之美、精当之美等.  相似文献   

15.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6.
李广田散文的朴素美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朴素的审美追求在重视主体情感的纯真表达和文学语言的本色自然及艺术形式的质朴无华却蕴藉丰厚等方面存在着潜隐的精神契合,这一契合是李广田受到传统文学影响的产物。他散文的这一特色客观上使传统朴素的艺术精神在现代文学语境中得到了潜在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理解王维山水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着重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将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放在时代和作者经历、思想、审美观等背景下,主要从词汇及语用方面进行了梳理,得出王维山水诗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和富有禅意的清空美(后期)的显著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历时地论述了徐成淼散诗的诗质内涵;徐成淼具有明确的散诗的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从浮华走向厚重沉醉、 浓郁的诗质内涵、由意境向意象发展、以情绪作为结构的依据和线索、追求刚柔相济的语言态势;徐成淼散诗表现了对现代意识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都市意识以及以热烈取代恬淡、以动态取代静态上。  相似文献   

19.
从诗学概念"清"的复义性看,李白诗亦有清美的风格。李白诗之清首先表现在写景的清新明净上。李白诗的写景色调明亮,给人以明净新鲜之感,体现出清新的风格。其次,李白诗的清美表现在抒情的真挚与脱俗上。其诗歌感情表达真挚感人,又以清新脱俗的笔法出之,是诗人率真人格的自然流露。其三,李白诗的清美也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李白诗善于营造浑融含蓄的清空意境,也善于营造或高迈旷达,或凄清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