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Web GIS技术及其实现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网上地理信息发布系统,介绍了GIS的新兴技术--WebGIS技术的概念,以及与传统GIS技术的不同之处和它的特点,并以ESRI公司的产品为例,说细论述了WebGIS技术的两种不同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输电线路地理信息系统(PTL- GIS) 的用户需求以及研制开发的软硬件环境,研究了PTL- GIS的总体结构,设计了统一风格的用户界面及系统菜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建立基于Web的全文检索电子图书系统的方法,讨论了WWWServer与SQI.Server数据库的CGI接口,并介绍了以WWW技术建立的电子图书系统实例--家族医生杂志全文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直径为3的GS图的性质。提出了一个非I-GS图的构造方法,并证明了由此方法可构造出无穷多个非I-GS图,从而解决了Philip Laufer提出的下列两个问题:(1)除了已知的两个非I-GS图,是否还有其他非I-GS图;(2)非I-GS图是否为有限个。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水电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水电规划专业中的适用性,以及基于GIS的水电规划决定支持系统的优点。对基于GIS的水电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和系统框架进行了设计。较详细地给出了水电规划各个环节中应用GIS功能的方法。基于GIS的水电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GIS技术的庆用将使水电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更完善,界面更友好,提供的决策支持信息更丰富。  相似文献   

6.
GIS应用体系结构发展演化及Web GIS实现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ebGIS俗称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又有人称它为InternetGIS,是一种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的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它系GIS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一、GIS系统技术应用体系结构的发展演化经过近40年的发展,GIS系统已从原来的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应用研究逐步走向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管理的社会化应用发展研究,并且已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社会生产、管理决策等各个层面和领域。与整个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相适应。近40年来,GIS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以IGF-IcDNA为模板,扩增IGF-I的基因,在序更测定确证后,将其定向克隆到载体pExSecl上,构建了IGF-I融合表达载体pExIGF,经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分析表明:含有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可表达出约32.58%的6KD融合蛋白,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经IgG-Sepharose亲和层析一步纯化后,可获得纯度的90%的融合蛋白,经Wes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软件部件化技术研制的QHVS-1型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系统(MISGS)的结构和技术方法,较详细地阐述了各子系统的组成及业务系统生成技术,说明了它支持的系统开发方法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以IGF-IcDNA为模板,扩增IGF-I的基因。在序列测定确证后,将其定向克隆到载体pExSecI上,构建了IGF-I融合表达载体pExIGF,经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分析表明:含有重组表达质粒的菌株可表达出约32.58%的26KD融合蛋白,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经IgG-Sepharose亲和层析一步纯化后,可获得纯度约90%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Blot分析,免疫学活性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麦洼牦牛和犏牛乳中上皮粘蛋白PAS—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DS-PAGE分析了麦洼牦牛和犏牛乳中上皮粘蛋白PAS-I,结果凝胶经银染后PAS-I仅显示出一条区带,其分子量与中国荷斯坦牛乳中PAS-I相近。实验还观察到乳中PAS-I的含量及在SDS-PAGE上的迁移率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深圳河流域城市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河流域是典型的高速及高度城市化区域。基于1988?2006年长时间序列降雨资料, 借助RS和GIS技术, 通过SCS模型对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进行模拟, 并结合流域内常住人口污水排放分析, 研究城市化对流域天然径流深、下垫面径流系数和年径流总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20年来深圳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由农业用地迅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 流域人口增加导致排河污水量增幅达到2.56倍; 天然径流深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并且与降雨量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依据M-K突变分析得到1993年为天然径流深突变年份; 土地利用导致径流系数向高值发展, 但强降雨弱化了径流系数对于径流量的影响; 年径流总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 主成分分析表明降雨是影响径流总量的主要因素, 但流域土地利用和人口的城市化效应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2.
数字高程模型在半干旱区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IS方法构建了甘肃省某地数字高程模型(DEM),研究了区域内地表水流方向、集水能力、子集水区的划分及水系网络空间分布等水文特征。以栅格化径流系数法为基础,模拟了该集水区年均产流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DEM不仅可模拟地表水系网络的空间分布,而且可模拟小型水道的空间走向;利用栅格化径流系数法,可快速分析子集水盆地产流量。不同的降水年型和降水保证率对径流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有很大的影响。该文的研究结果对半干旱区集水农业工程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苕溪流域城市化对径流长期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于GIS平台的长期水文影响模型(long-term hydrological impact analysis, L-THIA GIS),选取太湖上游的西苕溪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验证L-THIA模型在该流域径流模拟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时期(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分析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并应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预测未来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径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城镇用地产生的径流量要大于非城镇用地;1985?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75%,径流系数相应增加了1.4% ;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当城市面积分别达到流域面积的25%和45%时,径流系数将可能达到0.68和0.79。因此,城市扩张导致的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将成为改变区域水文效应主要因素之一,需要进行合理的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城市的盲目扩张。  相似文献   

14.
川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针对该区域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柏木林生态服务功能日益下降的现状,通过天然降雨下坡面径流小区降雨径流原位观测试验,对比分析了3种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径流调控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场降雨在一定阈值内:总雨量9.6-51.0mm,平均雨强3.4-31.9mm.h-1,随着雨量增大、雨强增强,措施径流小区径流调控能力逐渐增强,对照径流小区的平均径流系数达到了措施径流小区的 1.8倍,措施径流小区平均入渗率达到了对照径流小区平均入渗率的3.6倍。水平阶、垒穴/培土和综合措施最大可消减径流峰值的54%、46%和55%,最大可减少坡面径流总量的59%、39%和38%。中雨时,垒穴/培土措施和综合措施消减径流峰值、减少坡面径流总量的效果优于水平阶;大雨、暴雨时,水平阶优于垒穴/培土措施和综合措施,尤其是短历时、强降雨。综合消减径流峰值、减少径流总量的作用来看,在川东雨季多短历时、暴雨的气候特点下,水平阶能够发挥最优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5.
拟建的坪上水库位于滹沱河干流上,水库1956-2001年年平均还原径流为7.23亿m3,经分析,还原径流成果基本合理,但还原径流系列一致性不好,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流域的产汇流机制和渗漏机制发生了改变,从工程建设依据要求出发,提出了径流还现修正的必要性。还现修正,即把早期下垫面状况下产生的径流量修正为现状条件下的径流量。修正的原理和方法即在径流还原计算的基础上,点绘水文站流域平均雨量与还原径流深相关图,分别通过前、后期点群中心绘制其降水-径流深相关线,两线之间横坐标距离即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使年径流深减小的幅度。还现修正后水库的天然径流量为6.33亿m3,流域前、后期降水-径流深关系曲线基本趋于一致,反映了近期流域的实际状况,为工程规模和效益的确定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龙江流域降水、径流时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空间分布于云南沿边地带的龙江流域42a来主要气象站和代表水文站的资料收集,获得各气象站的月降水资料和戛中水文站的月实测天然径流资料.利用数学模型方法,从降水和径流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集中性等方面分析了龙江流域径流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龙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并可能存在一个准8~11a的波动周期(其中径流周期较明显);降水的年内变化较径流变化要显著、剧烈,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比径流的集中期提前1个月;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受降水年内分配影响,但在冬季和春季,受季节特性所决定的流域蓄水和蒸发影响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渭河流域陕西片的水环境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流经陕西境内的渭河干流主要断面的流量逐年减少,而入河污染负荷却保持着增加趋势,导致渭河水质超标严重这一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渭河流域陕西片的降雨特性,并以降雨形式、地表特性(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土地利用)、地形特征等因素为基础,利用SCS模型进行了流域产流量的模拟计算。从降雨量与产流量的关系表明,单场降雨量小于6 mm时较难产生地表径流;由于流域片内除径流外没有可以利用的其他水资源。提出了改善渭河水质须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和增加河道流量并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方平原城市雨水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北方平原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河道水位顶托、夏季降雨集中以及雨水口的收水情况,对集流时间、汇水面积、径流系数、暴雨重现期、淹没流速、雨水口等几个市政雨水管网设计中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选取最佳值,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文资料的插补延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文资料的插补延长一直是水文计算中的一个难题。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两个水文相似流域之间的耦合模型,用一个流域的资料来推求另一个流域的径流量。另外人工神经网络还用来捕捉降雨与径流间潜在的关系,从另一个途径解决水文资料的插补延长问题。大量的数值实验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成功地用于水文资料的外插或无资料地区的径流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20.
以位于邯郸永年区的河北工程大学降雨-径流-灌排试验场为依托,进行数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别探讨了华北平原区典型下垫面河道径流、地表径流和各层壤中流出流的退水特征。对各种出流方式对比结果表明, 河道径流和地表径流在降雨停止后迅速消退,且很快退水完毕;壤中流退水往往在地表径流退水的后半程开始,其退水历时最长, 流量最小。影响因子分析表明, 降雨强度对退水流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地表现在河道径流方面,即随降雨强度的加大,河道径流的退水流量呈幂函数上升趋势;降雨量对各层壤中流总退水流量的影响显著,即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壤中流退水流量呈幂函数增大趋势;降雨历时对各种方式的退水流量影响均不明显。雨强还影响退水流量在总径流量中的分配比例,河道径流、地表径流、壤中流1和和壤中流2出流的退水流量分别占总流量的0.72%、8.6%、1.71%和0.19%,退水流量占总流量的12.31%。当雨强小于2mm/min时,随着雨强的增大地表径流退水流量所占比例呈直线增加趋势,但当雨强增加到2mm/min以上之后,地表径流退水流量所占比例反而下降了;随着雨强的增加,壤中流总退水流量所占比例呈对数函数逐渐下降的趋势。计算结果表明, 该区退水常数可以分河道径流、地表径流退水和壤中流退水2类, 其数次降雨平均值分别为 0.85 和 0.95。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文过程乃至流域尺度的退水过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