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社会权利与目光,女性一直在妥协与抗争中挣扎。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中,青年女性面对“以男性为主导的女性美”的强权语境,开始选择正视与理性思考身体的价值,并且开始选择以“体育运动”作为改变手段。本文通过对城市青年女性“运动塑身”体育行为的剖析,揭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学意义,倡导更多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科伦·麦凯恩关注男权语境下女性身体的二重性,即女性身体作为男权社会施暴的对象,及女性身体作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走向自我救赎的主体工具。短篇小说《姐妹》中的女主人公肖娜青年时乱交、成年后遭强暴,面对自己身体的遇害与姐姐的病危,逐渐地完成了由男权"共谋者"、受害者向反抗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7,(1):84-88
青年知识女性普遍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具备了较高职业能力与素质,理应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精英人才,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相当规模的青年知识女性开始回归传统家庭成为全职太太。本课题系统分析了导致青年知识女性回归传统的社会、个体以及家庭方面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青年知识女性新型价值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的同一声音的独白式,翟永明以犀利的笔墨道出了女性敏感的神经和自我意识,从而奠定其女性诗人的地位,但同时"女性诗人"的称号也受到她本人的排斥.从第二人称的大量使用开始.她踏上了对话与交流之路,进而发展到完全抽离地第三人称书写,进入一个纯叙事性的"戏剧化"描写.自<时间美人>等一系列作品开始,诗人开始进行自我独自与戏剧描述的融合.这一流变过程同时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诗歌叙事声音,特别是女性诗歌的普遍道路.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面对重压之下的个人形象的隐匿以及凸现,而最终完成现代女性书写者在面对社会压力中的自我话语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生育观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当前农村文化处于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中。在此背景下已婚农村青年女性的生育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征。在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已婚农村青年女性生育观呈现出经济理性、个体价值凸显、传统家庭观念继承等多重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来,随着学界对身体研究的关注,有关女性身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一个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里,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规训和塑造的?文章先从中西方哲学、文学、神话等文化观念基本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在男权社会文化中建构起的女性身体,继而分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疾病的话语建构和男权“凝视”下女性眼中的自我与女性当代文化适应中的焦虑与风险,得出了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场域中对女性身体的深刻规训和塑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陈楚乔 《科技信息》2011,(27):154-154
现代社会职业女性由于其工作性质普遍缺乏锻炼,身体亚健康状态普遍,而哑铃的运用,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技巧,有针对性的帮助现代职业女性改善体形臃肿、身体亚健康状态,强调运用哑铃锻炼对职业青年女性形体和健康的影响。在不影响职业女性正常工作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职业青年女性体形臃肿,减度大,身体健康状况差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礼教要求她们柔弱温顺,但是面对压迫与侮辱,众多女性选择了复仇.明清小说中女性的现实复仇行为展现了女性反礼教行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赵玉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61-65,153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当代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女性话语模式和女性欲望的书写上,突破了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与本能欲望被强大的男权中心社会意识、叙事语体所覆盖的局面,挣脱男性话语无所不在的桎梏,挑战男权文化。然而女作家们在"私人空间"中的"身体书写",在对男性社会性别角色进行大胆的反抗、突围的同时,也在自身的局限中,无可奈何地陷落于男权文化的陷阱。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1.
以台北女性为主体 ,从健康、美丽以及权力等三个角度切入 ,探讨台北女性以何种身体观 ,如何透过身体的知觉与实践来呈现自我 ,如何创获运用其经济与文化的资本 ,在社会场域中争取更佳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言情小说进入晚清后,强调"情教"大于"礼教",支持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时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在解放"人性"方面是进步的,它也是"小说界革命"的一种形式.但进入民国后,面对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的现状,很多作家对自己的文学主张提出了质疑,开始怀疑自己所批判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又回归传统,由蔑视封建礼教开始拥护封建礼教,他们的主张遭受了"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走出了彻底批判与彻底否定旧秩序的代表作家李涵秋,开创了言情小说社会言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文化视阈下呈现女性悲剧,林语堂在自然视阈下呈现女性喜剧,其女性叙事大相径庭,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话语版本。然而,鲁迅和林语堂以关怀女性为核心的意义生成方式和话语言说方式,往往因为"二元对立"法则变异为某种文化权利符号的政治解读功能。其实,"文化形成"和"自然造物"是中国现代女性乃至当代女性必须面对的文化叩问。应改变论高下比优劣的批评模式,以"文化"观照"自然",跨越"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话语围栏,从不同话语表述入手,探寻鲁迅和林语堂"二元"走向的思想意脉,在女性研究的框架内解构女性思想启蒙和身体解放不期而遇的文学意向,探寻"二元"和解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性别政治似乎成了女性研究的代名词,但是性别研究绝非仅意指女性研究,这种政治身份的混淆把女性塑形成低于男性的性别等级,为审视两性关系提供了不平等的权利基础。20世纪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以女性主义标榜自身,但是在《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中却集中解构了女性与男性的生理与社会性别,作品中女性身体的反叛与“先锋”僭越社会法则,甚至与男性进行“性别扮装”,故事中性别秩序的颠倒是身体重建的可能,而卡特书写的两性关系也在时刻警醒性别政治意义重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以乌鲁木齐女性白领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女性白领休闲的"目的、时间、消费、方式、同伴"5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女性白领因职业差异所呈现出的不同休闲特征,筛选女性白领休闲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性白领多选择以"放松身心、怡情养性"为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以"参观访问、健身、看电影"为主,休闲行为较为单一,户外休闲意识较弱;休闲时间和收入水平对当下女性白领的休闲消费起主导作用,休闲同伴均以"家人"或"朋友"为最佳选择;对女性白领休闲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个人社会经济"及"休闲服务".通过构建完善的"城市休闲化"体系、培养女性白领积极休闲观、创新开发休闲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休闲意识,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4个层面提升乌鲁木齐女性白领的休闲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抗阻练习对青年女性肌肉与骨骼的积极影响和中国青年女性参与较少的原因。结果表明:抗阻练习能有效提高青年女性肌肉力量并有利于她们保持骨健康。中国青年女性较少参与主要是担忧练习会使身体变得“强壮”。而多进行多关节练习并常变换练习方法和运动负荷能显著减少肌肉肥大。这对消除青年女性的参与困惑,吸引她们积极参与有助于保持机体健康抗阻练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青年女性骨密度、骨量、体重、身高间的相互关系,为青年女性身体理想形态下的骨量评估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Ach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20岁的女性右侧跟骨,通过超声波的传播速率(sos),超声波衰减系数(BUA),计算骨刚度的参数Stiffness,时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tiffness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骨骼肌肉和骨量的关系密切,对青年女性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身体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从被启蒙到自觉选择革命,从革命浪漫想象中的幻想与欲望符号,到革命现实中具身体现的身体之痛,女性的革命选择既不浪漫也不简单。以谢冰莹、杨刚、丁玲等女作家的有关写作为例,相比于男作家的外视观察角度,女作家以女性的真实经验,从内观察和呈现了女性革命选择的多样面貌。既是革命的先锋又是被革命的对象的中国女性,行走的是一条担负着民族一国家大义,同时又承载着个人身体与命运艰辛的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19.
革命与妇女解放之关系是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本文基于对社会解放和民族解放是通向妇女解放的坦途这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质疑,以革命与女性身体之关系为切入口,择取反映革命女性生活的几个典型文本,剖析革命治理女性身体的动机、策略与目的,爬梳革命与女性身体关系的隐秘情形,揭示出由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存在,革命中的女性在特定时期丧失了自我真正的话语权利和主体意识,并导致了女性主体性的缺席、消融与变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语境催生了伊沙诗歌创作突出的"身体写作"。作为90年代继"第三代"之后的代表诗人,他借助于"反讽"的修辞,利用语言对"身体"进行展示,将身体视为城市景观之一,突出其"行为艺术"的意味,从而挖掘出城市的乱象与病态。在作者所建构的互文系统中,"身体"展示出现代人身处城市的复杂感受,进而在与古人生活的对照中通过自身的"复制"完成了个体精神的实践,让读者体验到阅读的快感,迎合了大众与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