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市路外停车场出入口交通组织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分析城市道路路外停车设施出入口对城市动态交通的影响入手,运用排队论方法进行了停车场入口道长度的设计,设计了停车场出入口交通组织方式,并根据不同路外停车场规模、不同车辆驶入(驶出)率、不同周边道路交通流条件对停车场出口道设置的影响,进行停车场出口道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计算方法研究和评价分析,论文最后对镇江市大市口地下停车库出入口道路设计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2.
城市CBD地区的高强度开发为建筑配建停车场带来新的难题,根据现行的停车配建计算方式,高层建筑所需配建停车泊位数量巨大,要求修建多层地下停车场与多对车库出入口,既不利于工程设计,同时也不利于停车交通组织.停车共享方式利用不同用地性质停车高峰差异性,采用停车泊位公共管理方式,极力提高泊往利用率,成为城市CBD地区解决停车问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通勤高峰时期,地铁站区域“无车可租,无地可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通勤效率,研究接驳轨道交通的共享单车的潮汐均衡特征,为单车调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区,使用工作日早高峰的接驳骑行订单数据,考虑地铁站和出入口两层面的潮汐均衡性分类,从单车调度角度将出入口划分为无需调度型、站内调度型和站外调度型,使用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划分出入口流量时空分布类别,确定调度时间。结果表明,将接驳轨道交通的潮汐均衡分析聚焦到出入口层面,精确划分出入口调度类型,确定调度方式和产生调度需求的时间,可为单车管理者进行车辆调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各种互联网+交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行业内出现了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源。在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智慧交通发展赋能成为重要任务。针对传统信号控制系统优化频率低,数据采集设备完备度差等缺陷,采用网约车轨迹大数据技术研究智慧信号控制优化系统,介绍了系统架构、特征和信号控制优化技术。该系统在济南、武汉和柳州等城市的实践结果表明,在不依赖渠化及路口改造的前提下,仅通过信号控制优化及软件升级的方式,能有效地降低重点路段和路口的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延误时间和停车次数等关键指标,其降幅可达10%~20%,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状。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通微循环网络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的畅通。以昆明市小范围微循环交通为例,分析了示范区域的交通冲突点、交通流量的具体状况,提出了该示范区域的微循环方案,采用TransModeler软件对方案实施前后的示范区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仿真评价,定量分析了延误时间、交叉口排队长度、平均行程速度等指标,证明了方案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停车场周边不同开发强度对停车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对停车场周边区域按照功能特征进行开发强度的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停车需求奠定了基础。选取北京市涵盖二环至六环不同区域的37个停车场为样本,首先对停车场进行停车行为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确定不同性质停车场周边的影响范围作为研究范围;然后对停车场的基本信息及周边范围的人口、经济、交通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从区位、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公共交通状况、停车状况等方面选取7个评价指标,通过模糊聚类的方法对周边区域进行分类并初步判定等级,继而通过因子旋转消除多指标评价中指标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停车场周边区域开发强度的评价方法,得出了停车场周边开发强度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7.
交叉口合理信号配时是提高路网交通通行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该文以南京市江北新区澳林广场交叉路口为例,研究了现有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性与该交叉路口交通拥堵问题的关系。结合交通流量实地调查及理论分析,提出了3种不同的优化方案。利用VISSIM交通微观仿真软件,对3种方案的延误时间、停车次数、排队长度等各指标进行了分析及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手机导航轨迹数据具有多种交通方式,反映大规模人群的活动情况,适合开展不同交通方式下的出行模式研究。基于手机导航数据,利用LightGBM模型实现出行交通方式分类,得到步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3种交通方式下的人群轨迹。基于这3类交通方式,给出人群出行在周末和工作日下时间、空间和距离的分析指标,并对上海4天数百万条手机导航数据开展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上海居民的周末出行高峰比工作日更晚并且持续时间更短,出行方式主要以机动车和步行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机动车主要集中在高架区域,步行主要集中在地铁站附近,高架路和地铁站的引导标志不充足,周末交通枢纽和商圈类热点区域比工作日多;在距离分布上,导航出行距离符合截断幂律分布,人群导航出行以中短距离为主,并随距离增长迅速衰减。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交通信号灯单独控制,以及信号配时固定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理论的实时交通信号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卡尔曼滤波理论,对通过道路交叉口下阶段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并更新交通信号配时。通过对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流量实时调研,采用卡尔曼滤波理论预测交通流量后,对信号配时进行实时优化,并采用VISSIM软件对此交叉口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车辆排队长度缩短,停车次数下降,通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张庆 《科技信息》2010,(35):J0071-J0072
停车场的停车空余泊位数的变化,和交通信息一样普遍具有层次性、周期性、相似性和可预测性。一般交通模型输入数据的质量对于模型的有效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借鉴道路交通系统中对于动态交通数据的预处理方法,本文讨论了动态停车场数据故障的识别与修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停车场空泊位短时预测的基本方法,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中的指数平滑法对停车泊位进行短时预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许多道路必须扩建,而施工区广泛存在于路段和交叉口区域,城市道路施工区将改变车道的宽度,对车辆的正常行驶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大量排队和交通延误.针对城市路段施工区的交通流和交通延误进行了仿真,研究施工区域环境中不同因素对车辆延误的影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到达率,分析了受施工区影响的入口交通延误的特征,施工区的尺寸与位置等因素对路段施工区交通延误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城市路段施工区交通延误分析方法,并考虑了路段施工区长度、施工区宽度、大型车比例将对路段施工区的交通延误和平均通行速度产生显著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基于社会力模型的施工区交通延误计算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基于分析结果可制定合适的交通管理措施,减少路段施工区的交通拥堵降低延误和事故率.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制定道路停车管理方法,通过观测典型一幅路12 m路宽设置两侧停车条件下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同流量下的速度变化情况,探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时流量与速度的互动规律,根据影响程度提出设置道路停车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量阈值;然后利用软件搭建仿真场景,探究了停车位数量的分组情况和每组停车带之间的距离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当单向每车道非机动车流量大于420 bic/h的时候,机动车速度变化率较大,比自由流状态时降低了15%左右;当非机动车流量小于420 bic/h,机动车流量大于368 veh/h的时候,机动车速度变化较明显,速度降低了30%左右;当停车位数量分组为每6个一组且每组停车带之间的距离为18 m时,道路停车对交通状况的影响最小。因此得到停车位最佳的布置方式及流量阈值,即分别以非机动车流量420 bic/h、机动车流量368 veh/h作为道路停车管理时间层面的约束条件,不满足约束条件的时段不宜允许道路停车,以达到既不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行又可以解决停车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嘉闵高架路的设计为背景,利用VISSIM微观仿真系统对高架快速路集散车道的设置形式进行仿真研究,并以交织速度为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集散车道取不同长度、集散车道与上下匝道之间是否设置变速车道对道路拥堵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集散车道与上下匝道之间设置变速车道,可以明显缓解拥堵状况.  相似文献   

14.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隧道测试——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西安市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选取代表性城区隧道进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因子的测试实验, 获得了隧道入口和出口的PM2.5、CO、NOx、HC 和VOCs 等污染物的质量浓度, 并结合气象数据和交通参数, 计算了各污染物平均排放因子。结果表明:PM2.5、CO、NOx、HC 和VOCs 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0.016±0.005)、(1.097±0.398)、(0.159±0.092)、(0.179±0.089)、(0.317±0.172)g/(km·辆)。不同时段的排放因子存在一定差异, 并且PM2.5的排放因子显著小于气态污染物。此外, 本次实验测得的排放因子小于国内先前多数研究结果, 这可能与燃料品质、发动机效率、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快速路为例,指出由于一些原因其存在着交通需求大于交通供给,以致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考虑入口匝道处车辆对城市快速路优先使用权的需求,给出了面向需求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交通需求的入口匝道控制策略,即在交通高峰期让等级较高的车辆优先进入城市快速路,并研究了面向交通需求的城市快速环形路段算法,给出算例。把交通管理措施运用到入口匝道控制上,通过限制等级较低的车辆进入,高效地利用了道路的使用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城市交通紧张情况十分突出,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大城市应适当考虑修建地下铁道;有的城市在一定的地形和自然条件下,可在必要地点修建公路隧道;在车流密度较大的道路交叉点应考虑修建必要的地下通道;有条件的城市还可适当修建地下街以缓解地面交通的紧张状况。为解决机动车辆大量增加后,停车场地不足,在一些大型公其活动场所可适当修建地下停车场。  相似文献   

17.
张鸿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6):6635-6639
关于运行速度的研究一直是交通安全学科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研究多以道路场景为研究对象,多关注于建立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少有以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并关注于纵坡坡率取值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论文通过实测6座特长隧道进、出洞口以及洞内各紧急停车带处共计46个断面处的车辆行驶车速,计算得到了小客车、中型车、大型车各纵坡坡率下的运行速度和平均速度。分析结果发现:1)大型车驾驶员对特长隧道纵坡坡率敏感界限约为±0.75%;2)特长隧道纵坡坡率下坡取值-1.45%~-1.95%、上坡取值0.5%能够减小中、大型车辆运行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速度差,有利于特长隧道内的交通安全。该项研究可为特长隧道纵坡坡率的设计取值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配建停车库是城市停车设施的主体,提高现有配建停车库利用率与均衡性对缓解中心区停车难具有重要意义。将特征价格模型(HPM)引入静态交通领域,在探讨该模型拓展性与可移植性基础上,首先以建筑物区域位置、建筑物服务用途、车库规模、出入口所在道路等级、停车收费标准、车库周边路内泊位数量为自变量,以单位时段停车库平均利用率为因变量,分别建立线性、半对数、双对数停车库利用率模型。然后应用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配建停车库数据,分别建立上午、下午、晚间时段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半对数利用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利用率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建筑物区域位置、服务用途、停车库周边路内泊位数量为最主要因素,且停车库周边每10个路内泊位会对停车库利用率产生1%~7%的竞争性影响。最后结合模型回归数据,从规划、管理、停车行为等方面提出提高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利用率与均衡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平面移动式立体车库在车位分配过程中存在顾客排队等待时间过长,车辆出入库效率低下的局限性。为减少顾客等待时间,提高立体车库服务效率,提出一种动态库位分配策略:以蜻蜓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车辆的停留时间,并根据车辆停留时间对车库车位进行区域选择,最后利用禁忌搜索算法搜索出该区域内最适宜的车位位置。同时,将顾客平均等待时间,平均等待队长,平均服务时间和车库运行能耗作为评价指标与现有库位分配优化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更为有效地减少顾客等待时间,提高立体车库整体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