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飞 《科技信息》2010,(27):I0090-I0090
介绍了济钢新炼钢转炉干法除尘中蒸发冷却器的温度控制系统;对蒸发冷却器工艺原理作了介绍;着重介绍了蒸发冷却器温度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壁面的亲水性问题,提出采用多孔陶瓷材料.将多孔陶瓷与蒸发冷却技术有机结合,从风量、空气状态参数、结构、传热以及阻力等方面对多孔陶瓷管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进行了设计计算,并依据设计制作出多孔陶瓷管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  相似文献   

3.
王斌  吉林忠 《山西科技》2014,(2):152-154
介绍了水质控制技术在大唐国际临汾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蒸发冷却器喷淋系统改造中的应用,阐述了该公司闭式水蒸发冷却器运行现状,讨论了蒸发冷却器存在问题,分析了腐蚀和积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喷淋水系统水质控制的措施,以大幅提升蒸发冷却器换热性能,确保盛夏高温季节重要辅机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三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能量转换与利用效率,通过对其进行热力学分析,建立三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空气处理过程的■分析模型。在典型工况下对系统内各级蒸发冷却器进行了■计算,获得了各级蒸发冷却过程的■损失以及系统的■效率。结果显示,系统的■效率为24.27%,一、二级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损失分别占总输入■的36.98%和33.66%,第三级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损失仅为5.09%。可见,三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的■损失,主要源于间接蒸发冷却器内热质交换过程的不完善以及二次排风的热损失。因此,提高间接蒸发冷却器有效输出■和能源利用效率是优化三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蒸发冷却器的原理,并以某电厂2×350MW间接空冷机组设计为例,对蒸发冷却器和机械通风湿冷塔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蒸发式冷却器与机械通风湿冷塔相比,具有节水、运行费用低等诸多有点,特别适合于间接空冷机组。  相似文献   

6.
简述蒸发式冷却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技术特点,通过案例,着重对蒸发式冷却器和机力通风冷却塔的耗水量、耗电量、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传递过程熵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定义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并给出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换热器结构参数与最小熵产单元数间的关系,指出了提高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热力学完善度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改变风量和热水流量的实验条件下,对板式蒸发冷却器阻力和热工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在空气雷诺数为2 000~10 000之间,热水雷诺数为2 000~8 000之间的条件下,得到了板式蒸发冷却器的阻力与热工特性.在蒸发冷却时得到了空气侧和热水侧的阻力降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空气迎面风速增大,喷淋导致的阻力降也增大.在空冷条件下得到了空气侧和热水侧的对流换热系数关联式;在蒸发冷却的条件下,得到了空气与喷淋水之间的传质系数关联式.与现有一些光管式、翅片管式蒸发冷却器相比较,板式蒸发冷却器传质系数比光管式小,比翅片管式大.  相似文献   

9.
蒸发冷却空调最佳淋水密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淋水密度对蒸发冷却空调冷却效率的影响.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对二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了测试,得出了铝箔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器和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最佳淋水密度分别在5 500~6 000kg/(m2.h)和15~20kg/(m.h)之间.在布水相对均匀的情况下,得出的最佳淋水密度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周晓莉 《科技信息》2013,(4):449-450
火力发电厂的乏汽大都采用了节水的直接空冷系统,而辅助设备的冷却往往采用机械通风冷却塔开式系统;但是如果采用蒸发冷却器,既可以进一步节约电厂用水量,又可以减少电厂自用电量,对于缓解当前全国水资源及能源紧张的情况是大有裨益的。蒸发式冷却器是依靠水膜与空气流间的显热传递和蒸发吸收热量来进行传热交换。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用于暖通空调领域新、排风能量回收的热管式两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第一级采用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热端布置4种散热方式:(1)传统类型的显热散热;(2)排风经过喷水室降温后进入热端;(3)排风经过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器降温后进入热端;(4)直接在热端顶部淋水.第二级采用填料式直接蒸发冷却器.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相对于方式1,方式2,3,4新风进出口干球温差上升了1.0~2.4℃,热管换热器换热效率提高了7.6%~16.2%.其中以方式4效果最佳:新风温降9.5℃,换热效率67.6%.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侧面进风逆流式露点蒸发冷却器的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描述冷却器内热湿传递过程的二维数值模型,对不同入口长度、通道宽度、通道长度以及不同通道长度与入口长度之比条件下,冷却器的出口温度、湿球效率和露点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入口长度的增加,冷却器的冷却效率先增加后降低;当入口长度小于0.15 m时,冷却器出口温度随通道宽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入口长度大于0.15 m时,出口温度随通道宽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增加通道长度以及通道长度与入口长度之比可提高冷却效率,通道长度与入口长度之比建议控制在3到5之间。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侧面进风逆流露点蒸发冷却器的结构参数,提高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CO2跨临界双级循环系统性能提高的方法,基于热力学循环分析方法,对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循环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的几种循环中,2个气体冷却器双级循环最优高压最高,带中间冷却器和膨胀机双级循环最优高压最低;低压缩机效率对整个循环性能的影响要比高压缩机效率更为显著;带中间冷却器的循环存在最佳质量分配比;随蒸发温度增加,带中间冷却器的循环要比2个气体冷却器的循环最优中间压力变化要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要比蒸发温度的影响大;相同条件下,2个气体冷却器带膨胀机双级循环和带中间冷却器和膨胀机双级循环性能最优,2个气体冷却器双级循环性能最差,膨胀机循环性能要普遍优于节流阀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刘晓景 《甘肃科技》2012,28(24):58-59
具体介绍了转炉干法除尘系统蒸发冷却器温度控制方案,并给出了实现该方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易斯因子及其对板式蒸发冷却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热湿交换过程进行质量与能量衡算,建立逆流板式蒸发冷却器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刘易斯数、刘易斯关系式与刘易斯因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计算得到了蒸发式冷却器空气与水热湿交换过程的刘易斯因子取值范围大约在0.75~0.95之间,其受水温和空气湿球温度影响较大.分析了刘易斯因子取值在0.5~1.5范围内对冷却器流体出口状态、热量交换与冷却效率的影响,以及应用刘易斯关系式所导致的误差,结果表明应用刘易斯关系式导致的冷却效率相对误差小于2%,工程应用该简化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横流式蒸发冷却器的热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横流式蒸发冷却器中工艺水、喷淋水和冷却空气呈三维流动,基于逆流式的热质交换模型提出了一种准三维的计算方法,可有于设计或校核计算,定义了一系列无量纲参数,通过计算得到了横流式ε ̄NTU之间的关系线图;讨论了各种参数对其热力性能和ε ̄NTU关系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供蒸发式冷却器的计算和工程设计之用。  相似文献   

17.
跨临界CO2制冷循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理想的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性能计算,揭示了该循环的一些特点:对于一定的冷却器出口温度,对应一个使系统性能系数最佳的冷却压力,而且系统性能系数最佳时的冷却器出口温度与冷却压力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代数式表示;提高蒸发温度可显著提高循环的性能系数;当冷却压力较低时,提高循环的吸气过热度,可显著地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冷却器出口温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当蒸发温度和冷却器出口温度较高时,减小回热器传热温差,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单位容积制冷量和性能系数.这些结论,对于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运行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板式、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存在的问题,提出将热管热回收技术与蒸发冷却技术有机结合,研发热回收型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分析了影响机组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机组进行实验测试,得出该机组的最优运行参数.为指导研发系列化空调机组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ISO 7730作为热舒适标准,模拟分析侧进风露点蒸发冷却器在干燥较热地区的适用性。综合考虑产出空气温度、冷却效率和制冷量,采用有限元法对蒸发冷却器的运行参数和几何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了一次风入口速度,一二次空气风量比,通道间距和通道高度对系统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一次风风速的增加,产出空气温度和制冷量都会提高,在送风参数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增加一次风风速来增加制冷量;当一二次空气风量比为0.4,通道间距为5 mm时,在一次风入口速度为1~7 m/s的范围内,通道高度大于0.8 m的露点蒸发冷却器满足热舒适要求。同时,换热面积一定,通道长宽比越大,冷却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20.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中间冷却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级压缩系统中间冷却器从理论上分析了带中间冷却器的双级压缩循环的性能规律.在给定的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系统存在最优的压缩机排气压力使得性能最优;同时在每一个压缩机排气压力下,也存在最优的中间压力使得系统性能最优;对比选择超临界CO2和亚临界CO2在管外、管内的换热及压降关联式,设计和模拟中间冷却器.建立带中间冷却器的双级压缩系统,通过实验探索此种双级压缩系统的规律,验证了带中间冷却器双级压缩系统最优压缩机排气压力和最优中间压力的存在以及在提高CO2跨临界循环性能的作用.利用自行设计的中间冷却器,在实验工况下,系统制冷性能系数可达2.5,制热性能系数为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