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孝道式微的现象,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倡导新的孝道观念,切实加强孝道教育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管子>中约有56处左右的文字涉及孝道伦理,不单内容极为丰富,阐论亦极为精微,在诸子群籍中,可以说是首届一指的.它充分证明了<管子>一书在涉及修齐治平时对孝道伦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孝道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程中一个共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中国私有制不发达,在进入文明社会时走的是“家”“国”合一的“维新道路”,逐步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奴隶制宗法等级制度,孝道就是基于此而得以发展,既要“事死”也要“事生”,并且服务于宗法等级社会的需要而逐步伦理政治化了。  相似文献   

4.
孝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道"之于孝不仅具有本体、规律和原则的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崇高是孝道主体的重要审美形象,礼是孝道的行为艺术表达,孝道也表现了道德主体的审美价值倾向,和谐之美是孝道追求的社会终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爱之心和正确的审美观是儒家孝道的起码要求和基本前提。当今社会,爱心缺失和审美错位是影响传统孝道美德大力弘扬的瓶颈因素,深入发掘传统孝文化的道德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于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捍卫礼乐的价值,并顺孔子的仁学继续发展,建立了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孝道思想确立了义理根据。孝道具有内在和超越的特点,它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规范要求,人人须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它又是通过具体的内在行为表现出来。孟子希望通过遵守孝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进而达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孝道畅行,君主实行仁政。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孝道行为在两汉的发展轨迹,重点研讨汉武帝时期把孝道观念加以强化、提升,确立为道德规范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继往开来 ,给予孝道新的诠释 ,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社会层面四个层次上 ,对“孝”进行了详细地阐发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孝道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 :体现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8.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即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在佛教初传之际的儒佛论争中,佛教被称为"无君无父的宗教",遭到了儒家伦理卫道士的极力排斥。早期佛教的弘传,一是通过格义式的辶多译佛经的方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理念来比附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人重孝道的伦理观念;二是通过变造伪经的办法,将印度佛典进行剪裁、删改或重新撰述,创设新经,以达到宣孝和弘教的目的,这些做法虽背离了印度佛教本义,但却为中国广大世俗信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佛教取得了深厚的信仰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是以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为基础的.同时,“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论语》中“孝”的运用,具有“家”与“国”两方面的二重性,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孝”在“家”的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素平 《长春大学学报》2012,(6):722-724,728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模式的进一步核心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被极大削弱,家庭已经无法承担完全性的赡养责任。然而,当代孝文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依然强调家庭的养老责任以及子女的绝对赡养义务,这使得家庭及子女面临更多的现实挑战及制约。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论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通过阐发他的孝道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回顾其历史实践并分析其中消极层面的影响,在立足当代社会实际的基础上,表达出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感素来以孝闻名,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独占三席,又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孝在今天仍然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国伦理发展的根据。“孝道”有其相沿的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分水岭,其前之“孝观念”也值得探讨。虞舜大孝传说向不被学术界所看重,但它象征天性难舍的亲子孺慕,足征孝道先验性之一面;孝道研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或放弃这一段。早初先民面对无常的大自然惶不可措,遂转其卑弱感为莫名的敬畏。示现在现实生活上,即为敬拜天地或祭拜鬼神的类宗教情愫及仪式,以祈求庇佑;随着自信渐增,人文渐启,孝的表现由“祭鬼”而“事人”,更根据现实因素的迫需,产生因应的伦理制度。但人为的手段有其针对性,顾此则失彼,西周的宗法制度,“亲亲”“尊尊”比重失调;孔子适时提出“父慈子孝”,将“孝概念”提高到人性论的高度,乃成为“孝道”。  相似文献   

16.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孔子出于救世之弊,大力提倡孝道,把周人具有政治伦理意义祖先崇拜的“孝”的思想发展改造为一种对在世父母的“生孝”为核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相似文献   

17.
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可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窥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孝是中国伦理发展的根据。“孝道”有其相沿的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分水岭,其前之“孝观念”也值得探讨。虞舜大孝传说向不被学术界所看重,但它象征天性难舍的亲子孺慕,足征孝道先验性之一面;孝道研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或放弃这一段。早初先民面对无常的大自然惶不可措,遂转其卑弱感为莫名的敬畏。示现在现实生活上,即为敬拜天地或祭拜鬼神的类宗教情愫及仪式,以祈求庇佑;随着自信渐增,人文渐启,孝的表现由“祭鬼”而“事人”,更根据现实因素的迫需,产生因应的伦理制度。但人为的手段有其针对性,顾此则失彼,西周的宗法制度,“亲亲”“尊尊”比重失调;孔子适时提出“父慈子孝”,将“孝概念”提高到人性论的高度,乃成为“孝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