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界峰谷电价比在电锅炉蓄热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有关电力优惠政策,降低供热锅炉的运行费用,采用电锅炉蓄热技术,提出了临界峰谷电价比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对电锅炉蓄热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其与常规燃气供热锅炉的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得到临界峰谷电价的比值。计算分析表明,峰谷电价比大于临界峰谷电价比时,采用电锅炉蓄热供热比较经济合算,且投资回收年限随着峰谷电价比的增大而缩短。  相似文献   

2.
杜雅飞 《科技资讯》2009,(35):63-63
供暖电锅炉运行虽清洁、便利但同时费用偏高。通过对目前供暖电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改造思路和方案,同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了采用蓄热式电热锅炉的应用对降损节能、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时值深冬,北风凛冽,飞雪肆虐,北半球笼罩在严寒之中。同处此区的不少国家开始进入供暖期,虽然取暖方式差异较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想尽办法节能省钱我国幅员辽阔,冬季南北温差较大,而取暖方式南北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南方多烤炭火,北方则以暖气为主。同时,取暖的能源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从污染严重的煤炭供暖到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从零星的居民自采暖到集中供暖,计费方式上也从按面积收费到  相似文献   

4.
分时电价下电锅炉经济运行的BP网络负荷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DSM)的日益深入和分时电价制度的日益完善,蓄热式电锅炉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预测模型对蓄热式电锅炉供热系统进行了热负荷预测.并以某医院1 200kW蓄热式电锅炉优化运行的研究为例,得到了某日预测的逐时热负荷与实际热负荷的对比关系,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在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双重背景下,太阳能是建筑供暖的首选能源。从相变蓄热技术与太阳能供暖系统耦合的应用方式出发,综述太阳能耦合相变蓄热+电锅炉供暖系统的集热、储热部分,相变蓄热部分及辅助热源的研究现状,并从技术、经济效益、节能环境效益方面阐述太阳能耦合相变蓄热+电锅炉供暖系统的综合优势和研究方向,以期为太阳能相变蓄热供暖系统工程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克服Na2S2O3·5H2O存在的过冷和相分离现象,以CaSO4·2H2O、萘酚等为成核剂,并以羧甲基纤维素(CMC)、活性白土和水溶性石蜡为增稠剂对Na2S2O3·5H2O进行改性,通过步冷曲线和DSC分析对改性后的Na2S2O3·5H2O蓄/放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aSO4·2H2O、萘酚以及萘酚-NaCl对Na2S2O3·5H2O均有明显改性效果;对于Na2S2O3·5H2O-CaSO4·2H2O体系,增稠剂用量相同时,水溶性石蜡及活性白土的增稠效果优于CMC;经CaSO4·2H2O和活性白土体系改性后的Na2S2O3·5H2O最高放热温度在43~48℃之间变化,放热时间最长可达80min以上,且均可在27℃以上完成结晶过程并释放热量;经萘酚-NaCl体系改性后的Na2S2O3·5H2O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经过不同次数吸热/放热循环后的相变温度在41~46℃之间变化,放热时间均可维持在70 min以上;改性后的Na2S2O3·5H2O相变焓在150~180 J/g之间,其蓄/放热过程无相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以PIC16F877A单片机为核心部件的温度智能控制器,实现了温度的采集与控制、超限报警等各种功能。在进行硬件电路设计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应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8.
针对相变蓄热应用于散热器供暖存在的问题,开展以石蜡为相变蓄热基体,以膨胀石墨为强化传热载体的复合相变蓄热材料性能的实验研究.制备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时,以相变温度64℃的石蜡为基体,加入膨胀石墨强化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3.0%的50目膨胀石墨蠕虫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热导率;在相变蓄热水箱中,加入质量分数为3.0%的50目膨胀石墨蠕虫后,相变材料蓄放热时间缩短了50%;质量分数为3.0%的50目膨胀石墨试样的相变潜热值为203.1 J·g~(-1).  相似文献   

9.
方斌  张立  刘菊青 《科技信息》2013,(25):119-120
本设计的温度测量及加热控制是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部件的,外加温度采集电路、键盘及显示电路、加热控制电路、漏电检测和超温报警等电路。采用单总线型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及行列式键盘和动态显示LED方式,温度控制采用固态继电器作为加热控制器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测量精度高、量程宽、功耗低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高的社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西宁特殊钢集团公司为节能降耗而采用的高效蓄热式退火炉的主要技术参数,简述了该项新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及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在冬季采暖时重庆大学主教学楼增设湖水源热泵的可行性,对湖水水温水质情况进行了测定,发现水质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在湖水进入换热器之前需要对湖水进行净化处理。分析了湖体的热承载能力,并在冬季供暖运行工况下对湖体的逐时温度进行了模拟计算。当重庆1月份内气温平均为5~8℃时,湖水作为蒸发器的循环水不断向热泵机组提供能量,假定湖水初始温度为13.7℃,对1月份逐时水温运行的数值模拟表明:到第24d的时,湖水的温度已降低到4.04℃,蒸发器表面就可能出现结冰而引起机组的冰堵,这将危及换热设备安全,因此必须设置辅助加热器才能保证主楼的采暖。  相似文献   

12.
以夏热冬冷地区某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相关仪器测试采集湖水侧进回水温度、流量、用户侧供回水温度、流量等参数,研究了各参数对机组运行状况及机组能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组运行稳定后,当湖水进回水温度升高时,系统 COP 降低;当湖水流量增加时,系统 COP 提高;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供水流量与系统 COP 呈正比关系。此外,可由机组运行过程中系统 COP 的变化判断机组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3.
城市原生污水源热泵技术应用尚属一项新的技术,在商业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可以有效利用低品位能源,大量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在探讨某一原生污水水源热泵实例的几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从应用效果及经济评价等方面对该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为该新型空调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城市再生水作为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水源,冬季工况下,锅炉补给水预脱盐系统出现严重污堵现象。为考察预脱盐系统污堵成因开展试验研究,对城市再生水进行水质分析检测,对系统内部污堵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系统内部黏泥以有机物为主,且城市再生水中COD、BOD、NH3-N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进而导致微生物滋生,造成系统污堵。可采用以BAF或MBR工艺为主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提升水源水质,确保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三性”实验的要求,依据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泵技术、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等课程中关于热泵机组性能的基本测试原理和方法,结合现行水源热泵机组测试标准与规范,设计了五种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台方案。经过对五种方案各自特点的对比分析,方案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度高、系统功能全面、节能显著、创新性强等特点,确定为最优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供热工况下的运行特性,引入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中相关方法.通过对长沙地区冬季工况模拟研究和分析,得到太阳能集热系统和水源热泵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制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太阳能后避免了水源热泵机组冬季长时间运行使制热性能下降并频繁进入保护工况,且当蒸发器进口水温为22℃附近时,机组COP较10℃提高了9.13%,达到最优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可利用免费冷源的新型热泵机组应用于水电站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并基于节能性与经济性要求,建立了其适宜性评价数学模型。最后以一工程案例详细论述了其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热泵机组原理可行,并在过渡季节(4月、5月、10月、11月份),利用水库35 m左右水深的水直接进行免费供冷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其可作为水电站洞室群供冷方式的一种新型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晃荡信号智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晃荡机理,应用混沌分形理论,选择合适的滞时τ,对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晃荡信号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得出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晃荡信号具有混沌特性,同时建立输入层节点数为3、隐含层节点数为5、输出层节点数为1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汽包水位晃荡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混沌优化算法对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汽包实验水位晃荡信号预报精度高,经过1 000次粗搜索迭代和761次细搜索迭代,可将误差降低至10-1.7.  相似文献   

20.
Brüggen M  Kaiser CR 《Nature》2002,418(6895):301-303
Hot, X-ray-emitting plasma permeates clusters of galaxies. The X-ray surface brightness often shows a peak near the centre of the cluster that is coincident with a drop in the entropy of the gas. This has been taken as evidence for a 'cooling flow', where the gas cools by radiating away its energy, and then falls to the centre. Searches for this cool gas have revealed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predicted, indicating that the mass deposition rate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 Most clusters with cooling flows, however, also host an 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t their centres. These active galactic nuclei can inflate large bubbles of hot plasma that subsequently rise through the cluster 'atmosphere', thus stirring the cooling gas and adding energy. Here we report highly resolved 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which show that buoyant bubbles increase the cooling time in the inner regions of cluster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position of cold g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