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嵇康的音乐形神理论是比较成体系的,这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实属罕见。在他的音乐专论中,他从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这三个角度,对音乐形神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继承老庄音乐思想的基础上,他把音乐的本体定位于具有客体之“神”性质的“和”上;而在创作论上,他又暗暗地肯定了人的主体之“神”对音乐之“形”的影响;从鉴赏论的角度,他又赋予了鉴赏者的主体之“神”以主宰者的地位。经过嵇康的阐发,我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终臻完备。  相似文献   

2.
形与神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一个历来为人们瞩目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形神论,要求形神兼备,更强调重神而略形。所谓“传神”的思想乃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探讨这一对范畴的发展源流、轮廓及轨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及其理论的特色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1):110-113,151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在魏晋人物品藻、谈玄之风的影响下,逐步与绘画理论融合,确立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尚“神韵”的特色,独具审美趣味.六朝绘画“形神观”对后世绘画、书法、雕塑等影响遥深,可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武术实践还是从武术理论的角度看,“形神”在武术套路中所占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阐述了“以形写神”、“以形写形”、“写意传神”是武术套路“形神论”的三种美学特征和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诚斋擅写生”,杨万里诗歌的“活法”妙趣也往往与他写生的艺术手法密切相关。本文试从以形摄神,以动写静,以我染物,以幻显奇等四个方面对杨万里诗歌中的写生手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孙月琴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4):17-18,33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什么,一直是文艺理论界、写作学界研究的重点。一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如杨为珍主编的《写作人徐怀章的《散文创作技巧论》等都持这种看法。那么“形散神不散”真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吗?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特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散文名“散”,应该写得散,而高一点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外散内不散,即“形散神不散”。我们看一看散文的“散”字是不是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古人根据“非韵即散”、“非骄即散”的原则,把陈诗、…  相似文献   

7.
黄海明 《今日科技》1998,(12):27-28
卫生保健的基本目的是人们拥有健康.健康是身体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一新的概念一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已获得全世界医学界的认可.人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是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的辨证统一.前者是物质,是遗传素质的物质本体,属于第一性;后者是精神,是素质的物质本体的派生,属第二性,但它又反作用于素质的物质本性.祖国传统医学,把人的第一性的遗传素质的物质本体谓之“形”,把由物质本体派生的第二性的精神谓之“神”.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这种形神合一的观念,今天仍闪烁着唯物辨证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造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基础,“形”与“神”是人物画造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形”是人物画的基础;“神”是人物画的灵魂,“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说明造型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绘画和音乐是两个不同的艺术类别,但又统一在艺术范畴之中。绘画中说的是“气韵”,音乐中谈的是“韵律”,“气韵”和“韵律”从字面上看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绘画艺术中,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至南朝谢赫提出“气韵生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概括出来的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有人把它称为华夏美学的核心,可见其在华夏美学中的地位。意境范畴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及隋唐佛学本体论的讨论,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与象、象与象外、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言与意的有关论述,但  相似文献   

11.
跪·拜·折腰     
“跪”、“拜”、“折腰”都是古代常见的礼节。跪“跪”是古代下对上表示尊敬的一种常见的礼节。然而要注意这样的情形: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体松形弛。若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踵,就是跪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写人学”这一命名最能显示该学科的本土文化身份。具体说来,与“画”融通之“写”是最重要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一,而“人”又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中国“写人论”的核心和气脉是由绘画理论演化而来的“以形传神”,因此,中国“写人”之“学”的理想构架应当是由“写形”、“传神”以及“设色”、“写心”等传统话语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视觉空间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界早就有所重视。视觉空间是反映现代中国绘画“写意”、“写心”、“传神”特征的窗口,是美感的载体,它包含着一种理念。它在中西绘画中都有各自意义上的独立存在。其视觉心理,一是倾向于客观,具有科学性;二是倾向于主观,具有浪漫性。艺术空间多向客观和主观两极发展。其视觉空间,一是追求纵深,再现“前前后后一连串的物象”;二是追求平排,表现物象时,“步步移”,“面面观”,观其内涵,略其形色。艺术空间多是“心”、“景”合二为一,“悟化”的结果。西方绘画,中国古代和现代绘画视觉空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西方、中国古代绘画视觉空间应包含于现代中国绘画视觉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14.
跪·拜·折腰     
“跪”、“拜”、“折腰”都是古代常见的礼节。跪“跪”是古代下对上表示尊敬的一种常见的礼节。然而要注意这样的情形: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体松形驰。若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踵,就是跪了。上身挺直时,身体看去比坐着长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至于《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的  相似文献   

15.
“表意性”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从笔墨、线条、意、趣、神与形等多角度观察,能够验证“表意性”在传统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造型艺术中,画家对形体与颜色的把握是本质的,画家就是靠形体与色彩语言来表达形象。从绘画的角度讲,像与不像早已不是衡量绘画优劣的唯一标准,而作为绘画基础训练,形体结构与色彩的相对准确,是大多数人所共识的。相对正确的形与色的建立遵循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非一步到位。绘画过程一般有较强的秩序性,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与否定的过程,最终建立起相对正确的画面关系。对形与色及诸多绘画关系建立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好的造型观念,增强对形与色及画面关系的控制能力,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及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是这样,提笔在手,常觉难以落笔,而最先触及的就是前言。其实,只要掌握了前言的写作特点、方法和要求,加之“读书破万卷”的功底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也就不难于“下笔如有神”了。前言,亦称“前记”、“序”,“叙”、“引言”、“弁言”等,可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撰写。其位置现在一般置于文章或图书正文的前面,但在古代也可列在书尾,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就是如此。后来,前言的位置一般固定在书前,而把列于书末的称为“跋”或“后序”(今称后记),这二者的写作体例略同。前言有时也可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表现出既与正文相关,又可脱离开正文本身而存在的特点,从而反映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论以“扣其两端”、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来进行文学批评,在文学与非文学之辨上提出了其适当的度、平衡点就是“以能文为本”;在创作规范上提出了“不雅不俗”、“不今不古”、“法而不法”等崇尚;在作品评价上提出了“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等判断。传统文论以“扣其两端”、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给自己的思辨判断留出了足够的空间,给予自己更大的发挥天地,也更切合批评对象的实际情况。传统文论“扣其两端”、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来自于古代文人做人的徜徉两端之间的风度。  相似文献   

19.
写生,其目的就是让画家们接触现实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发现灵感、发现素材,同时养成具有表现实际物象的能力,在自然山川中通过观察体验,目视心记,并运用写生手段把素材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的体悟和积累下创作的素材,再艺术加工进行创作,才能画出自己的作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山水画写生,是画家贴近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最为直接的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绘画艺术,除了认真学习传统技法以外,还要注意写生。本文通过写生的目的,引用画论中关于写生的论述以及怎样写生三个方面,说明山水画写生的重要性,通过对生活的亲身感受达到表现物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从这十六个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古代教育家们,已经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善于引导受教育者把前人的知识变成自已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整个教育过程至此并没有完成,所以他后同时指出;教育的要害,也就是教育的关键,是努力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把知识转化为某种能力;但是既使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