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126个县域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1980—2012年河南省县域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并结合全国耕作制度分区测算粮食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县域粮食单产波动性增加,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先增大后缩小,县域粮食单产分布由正偏态转为负偏态,集聚程度先增强后减弱;2)县域粮食单产空间自相关显著,粮食单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粮食单产增加量自东向西阶梯性递减,东部平原县域的粮食单产增加显著;3)1980—2012年县域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局部分异显著,显著高高集聚(HH)类型区集中在黄淮平原东部和冀鲁豫低洼平原东北部,显著低低集聚(LL)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和黄海平原区西部;4)将河南省划分为5个一级、11个二级增产类型区,鄂豫皖丘陵山地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单产增产潜力大;河南省总增产潜力约为1.27×107 t,黄淮平原区>鄂豫皖丘陵山地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豫西山地丘陵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区。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回顾、分析评价,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评价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在分析可持续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通过"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压力-状态-响应"、"结构-功能-效益"等模式构建。结论学术界虽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但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在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否能真正体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正态云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构建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并利用云模型可同时兼顾模糊性与随机性的特征, 将其引入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中, 建立了基于熵权-正态云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以地处南方丰水区且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为例, 分析并量化珠三角9个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水平及其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珠三角的水资源可持续状况整体较好, 呈现东部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高于西部城市、近海域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高于远海域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 造成珠三角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水资源禀赋, 其次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特大暴雨多由台风造成.7503号台风造成的林庄、上蔡暴雨,6007号台风造成的潮桥暴雨,不但雨量特大而且分别降落在流域西部山区、中部丘陵平原区和东部滨海区,为暴雨移置提供了便利.用暴雨移置法编制的淮河流域24小时点PMP等值线图,以西部山区最大(1300毫米),南部大别山区和东部滨海区次之(1200、1100毫米),中部丘陵平原区最小(900毫米),与实测暴雨分布及全国PMP等值线图一致.流域及其周围的历史特大暴雨是推求可能最大暴雨的最重要依据,暴雨移置是简捷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6.
利用吉林省21个气象站1958—2007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吉林省降水资源的异常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年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变化特点,同时还存在南北和东西的较大差异;旋转载荷向量场反映出4个降水异常区,即:南部山区、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区和中部地区;各分区在10a的周期上表现一致,4a左右的振荡周期最强,且吉林南部山区和东部山区年际降水变幅较小,西部平原区年际降水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化学蚀变指数(CIA)的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CIA风化程度指数对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辽河流域深表层土壤风化的程度差异不大,整体上辽河流域土壤的风化程度极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呈U型分布:东部高于西部,两侧高于中央;各类型土壤中以水稻土和黑土的风化程度最高,风沙土、潮土相对其他的土壤类型风化程度较低;以地貌类型划分的土壤类型中,平原区土壤CIA值最高,风化程度高于丘陵区、低山丘陵区和低山区.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直方图分割法,RS(Remote Sensing)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方法与技术,以都江堰市为例,研究土地生态系统重点保护要素,主要包括具备较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土壤污染区域以及承担自然景观、生态功能保育与发展的各类生态保护区等;土地利用生态警戒区集中在中低山、中低山-丘陵过渡带上,土地利用生态缓冲区集中在东部、西南部的平原、丘陵地貌带上;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区域划定-空间管制"联动模式,完成了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的优化调整.得出土地利用生态警戒区的划定不仅为土地利用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而且在科学引导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方面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吉林省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特点,在将吉林省公路地貌划分为平原区和山区的基础上,选取大于25 mm年降水日数、年降水量、地形坡度、区域河网密度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作为评价指标,分平原区和山区构建吉林省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在GIS平台支持下对吉林省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公路洪水灾害中、低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和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部,较高和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中部和南部,低、中、较高和高危险区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9.91%、25.65%、28.96%和25.48%。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地貌分区和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南岛地貌单元可分为地貌区、地貌亚区、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和微地貌4级.全岛有北部台地平原区和南部山地丘陵区2个地貌区,包括14个地貌亚区.岛内均有台地、山地、阶地、丘陵以及平原,但以台地和山地为主.考虑外营力种类和作用方向以及地貌发育历史,在海南岛内可划出5种地貌成因类型:即1) 侵蚀、剥蚀构造地貌、2) 剥蚀侵蚀地貌、3)河积地貌、4)海成地貌、5)火山地貌.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各乡镇街道为研究单元,基于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起始-目的地(origin-destination,OD)成本矩阵计算老年人从街道中心到养老设施的出行时间.利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可达性评价,并通过设定不同时间阻抗(0.62,1.24 h)进行空间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内集聚外扩散的“圈状分层式”分布格局;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呈距离衰减趋势,形成了“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时间阻抗的增大,可达性空间分异能力降低,整体上有变好的趋势,而边缘乡镇可达性所受影响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以四川梓潼县为例,采用景观结构指数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分异十分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整体水平较高,且平坝丘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17个县市520个乡镇的1560个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明确了分布于该地区不同生态点的野生荞麦资源有7个和2个变种,同时也了解了该地区野生荞麦的原生境和三大主要分布中心,即海拔高度在1000m左右,温度较高的东部和南部金沙江沿岸分布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m左右,较低温度的中部分布中心和海拔高度在2500m左右,温度较低的西部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17个县市520个乡镇1 560个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和整理,搜集到分布于该地区不同生态点野生荞麦资源的7个种和2个变种种子205份,植株标本96份,明确了该地区野生荞麦资源种的数量、特征,以及不同种野生荞麦资源具有比较明显区域性的3个主要分布中心,即海拔高度在1 000 m左右温度较高的东部和南部金沙江沿岸分布中心,海拔高度在2 000 m左右温度较低的中部分布中心和海拔高度在2 500 m左右温度较低的西部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5.
河北平原地下水水位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北省近15年来地下水水位的时空变异规律,利用克里金(Kriging)法绘制了两个时段地下水水位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具体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方法很好地模拟了不同时期河北省地下水水位的空间结构和变异特征,得出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在中尺度上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1986~1990年时段地下水水位具有明显的方向变异性,而1996~2000年的方向变异性不明显.Kriging插值表明,河北省地下水水位具有空间分布整体趋势,从东向西、从滨海平原到山麓平原地下水水位逐渐增高,西部和中部平原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大,而滨海平原...  相似文献   

16.
闽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台为研究对象,对两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格局上看,闽台土地利用类型齐全,闽台两地皆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各地类面积和区域差异较大.福建的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比重高于台湾,耕地、建设用地相反.福建林地比重由西向东,由北往南逐渐减少,台湾反之,福建耕地及建设用地比重由西向东、由北往南逐渐增加,而台湾则由东向西,由南北往中部依次上升;从时间变化上看,闽台耕地均以递减为主,闽台建设用地均以递增为主.  相似文献   

17.
刘贵仓  麻永建  樊新生 《河南科学》2011,29(8):999-1001
运用熵权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的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进行评价,揭示出全省现状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为村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与释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侯马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密度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区域分割法和缓冲分析法对侯马市的建筑密度进行了分析.扇形分区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位置优越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建筑密度较高,而南部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建筑密度较低.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建成区中心部分建筑密度最高,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建筑密度逐渐降低.侯马市建筑密度的空间分布受到了地形、交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价值量、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和距离衰减等多种方法和模型,量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揭示其供需盈亏关系;根据整体供需空间格局,确定生态源地到生态需求地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与价值流转量.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微小,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显著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形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供需盈余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地丘陵,供需赤字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研究年份内,供需平衡区面积减少,供需失衡区面积增加,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供需空间异质性增强;将生态源地与生态需求地之间的重要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转总量分别为127.1,272.6亿元.  相似文献   

20.
东部沉降区是北京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沉降区之一.该区域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包括了CBD及其东扩区,通州新城.通过对该区域内大量地面沉降历史观测数据、地下水位历史观测数据以及近几年的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该区域内地面沉降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并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地层在多层地下水动态变化条件下的地面沉降计算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地面沉降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发展的趋势,由一个沉降中心逐渐出现多个沉降中心.2)近几年研究区的地面沉降呈现出沉降面积迅速扩大、沉降速率加快的发展趋势.3)未来5年内研究区西部地区地面沉降比较稳定,地面沉降继续向东部与南部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