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101-105
在梳理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1978—2010年间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历时性评价,经过实证和投影分析发现:规模效率低下是合肥市空间综合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资源投入存在大量冗余,空间扩展无序,空间紧凑度过低,空间拓展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并提出提高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特色街区可以展现城市性格、打造城市名片,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特色街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升级改造和空间活化的问题.文章以合肥市罍街的空间更新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对其更新前后进行视域和轴线空间对比分析,以期探寻街区升级在空间结构上产生的变化,并量化地解读街区更新在形态、视觉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空间形态战略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的理想中的21世纪城市发展模式,而空间形态战略规划是生态城市战略规划最直观的也是首要的方面.在对厦门城市空间形态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厦门市陆域和临近海域生态适宜性分析和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和走廊发展相协调发展的空间形态战略规划.厦门空间形态战略规划为促进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创建“海湾型生态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我国沿海城市的空间形态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瑞  鲁珊  郑志元  张雅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6):11327-11337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km2、10.51km2、1.04 km2、1.35 km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理论的相关研究,探索合肥市在其城市发展历程中,如何结合城市主城空间的现状及其外围地区的空间发展形势,对其进行新的整合和合理配置,以保证城市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并充分体现城乡统筹、可持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被国家建设部评予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但是现阶段城市绿地发展已无先前优势,"园林城市"越来越显得名不副实,与合肥城市园林具有相同性质的城市公园、城市水体空间的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运用资料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研究合肥市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和城市水体空间的面积变化、占城市土地面积比的变化和形态的变化,探究了合肥城市公共休闲绿地建设的促进因素,如政策支持、旅游需求旺盛、自驾车营地的建设和研学旅游的兴起;以及一些限制因素,如合肥旅游资源少,旅游景区知名度低.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貌分类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国内城市地貌分类系统基础上,以重庆北碚区为例,研究城市地貌分类系统.该分类对城市自然地貌采用相同地貌成因之下的形态分类原则,从坡度和起伏度两方面划分城市自然地貌类型;对城市人工地貌采用“生态—形态”分类原则,从地面透水性和稳定性等生态角度,以及单个建筑形态差异和其空间平面组合形态差异角度来划分城市人工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8.
老城区城市生活空间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华庭是合肥市老城区中的一幢新建筑,文章通过老城区更新改造中新建筑的设计实践,对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界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旨在关注建筑空间与城市肌理的关系,寻求老城区中城市生活空间更新和营造街区生活新空间的恰当语境。  相似文献   

9.
城市扩张是合肥市近年来的主要特征,精准地评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给我国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的遥感影像图,通过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合肥市近20 a的生态质量进行监测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合肥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先增后减,3 a的MRSEI均值分别为0.525、0.539、0.503,整体下降了4.19%;(2)研究区内中等级的生态质量占主导地位,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60%,其中,优良等级呈“V”趋势,而较差等级的面积逐渐增加,说明生态环境出现局部恶化;(3)2000—2020年间合肥市生态质量呈总体下降趋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依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态腹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与区域生态联系的理论梳理,提出了城市生态空间包括城市行政生态空间和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两种类型的观点,认为城市生态空间最理想的结构模式应是上述两种生态空间相吻合.在对腹地概念及其演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城市生态腹地"这一重要概念及其基本属性,提出了城市生态腹地范围的确定原则,并以北京为案例讨论了城市生态腹地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研究生态足迹计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的应用思路;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预测,分析区域生态承载力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影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合肥市生态现状水平进行评价,同时预测评价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最后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潘晶晶 《工程与建设》2011,25(2):190-192
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均GDP的统计分析,人均GDP在超过2 000美元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向高水平发展.近年,合肥市国民经济持续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属前列,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合肥市轨道规划审批通过,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是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城市滨水带全方位复合型发展的生态规划手法与空间形态,达到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以宿迁骆马湖风光带为例,针对不同的场地特质(现状自然环境、现状建设情况、外围建设等),划分并整理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定位及其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生态功能,并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要求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推演出有利于实现城市功能与生态功能统一的骆马湖滨湖带空间手法,从而总结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滨水带空间格局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边缘区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边缘区历来成为城市空间扩展中的热点地区.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空间扩展及其景观生态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控制城市蔓延的两种途径用来解决城市边缘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景观生态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不容易被人发现且闲杂人员容易进出的场所通常光线昏暗人员稀少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针对安徽省合肥市的地下停车区域中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女性安全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结合问卷调查、GPS实地追踪等手段对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地下停车场空间进行调研,将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提出一些关于地下停车场空间优化设计的建议.旨在呼吁人们加强对城市隐蔽空间危险的防范意识的同时,降低城市隐蔽空间内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城市住区热环境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不同环境要素组合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探索有效的空间要素组合状况以达到生态节能的效果.方法根据住区建筑形态构成的典型性选取上海市3个行列式布局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NVImet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分析夏至日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效果.研究住区不同空间要素组合与热环境的对应关系,从住区整体三维空间构成、建筑形态和绿化形态3个方面比较研究不同要素组合模式的生态节能性效果.结果建筑形态相比绿化而言对住区热环境影响更大,建筑三维形态可以解释空气温度差异的25%,高大乔木可以解释温度差异的13%,其蒸发蒸腾作用和遮挡作用带来的降温效果远优于草坪的降温效果.行列式布局街区建筑高度、形态、绿化的面积、形态等要素组合影响了住区空间气温.结论绿地组合模式与住宅组合空间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可有效改善住区热环境,提高节能效应.优化城市住区生态节能性空间结构,有效提升空间环境的节能效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城市颜值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颜值是由城市街道、广场、建筑物等空间要素形成的城市外观与气氛,是由各要素叠加耦合而成的城市感官度,对彰显城市特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以益阳市中心城区为实例,通过确定城市形象与定位、重构城市空间格局形态、建立特征明显的公共空间、整治城市建筑风貌、传承历史文化脉络、协调城市色彩控制等6种方式来构建与提升城市颜值,以图为其他城市的城市颜值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合肥市区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及其小气候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GIS、景观生态原理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合肥市各区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附属绿地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高,蜀山区达到了4.871;公园或游园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低,瑶海区0.547为最小;合肥市各区景观优势度指数均以单位附属绿地最高,蜀山区3.654为最高.分析表明合肥市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合理,蜀山区景观结构最合理,庐阳区和包河区次之;另外,对不同类型景观的小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白天各景观类型的最高温度的排列次序是:林地>草地>裸地;在各时段,林地的相对湿度均高于裸地,最大幅度为20%,最小幅度为12%;研究结果为合肥城市绿地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孙颖 《科技导报(北京)》2020,38(15):121-128
 城市空间秩序是人类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与生态城市的建构。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从目标认同、人口聚集、生产力发展、交易推动、统一和谐及制度约束等方面,对理想状态下城市空间秩序的本质、生成前提、动因、演化规律及运行保障进行了全面探究,归纳出城市空间秩序是由自然生态、形态功能、人文伦理等3个层面构成,任何空间制度的制定都必须遵从公平公正、利益均衡和空间效益三大原则,有利于当代生态城市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维护城市生态景观良性发展过程及其建设格局的连续性是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以合肥市为例,分析其由“园林城市”向“生态、景观城市”合理过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