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并结合砂体分布形态,确认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各种砂坝和分流河道,在单井微相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砂体微相进行了分析.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区储层岩性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类型为方解石、绿泥石、浊沸石、伊利石、石英、长石和少量伊一蒙混层.储层面孔率一般5%~8%,主要为粒间孔隙、骨架颗粒溶孔、浊沸石溶孔和少量裂缝孔隙.部分微裂缝在地下处于开启状态.在成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6油层成岩演化序列.油砂体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分布和聚油面积受三角洲沉积作用控制,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2.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通过沉积微相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相控建模”和后期数值模拟提供坚实的地质依据。方法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对安塞杏河区长6油层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首次建立了该区长6沉积相模式,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分析了长6油层油水运动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开发调整方案。结论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而且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规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3.
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确定了侯市地区长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相似文献
4.
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确定了高52井区长10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和泛滥平原等,分流河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绘制各类粒度图,对该区砂体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根据岩心微相和测井微相分析,对长10油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沉积相与油气关系,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有利储层,为该区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 ,确定了侯市地区长 6油层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 ,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 .在图像粒度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绘制概率累积曲线、C- M图、散点图和环境判别图 ,对该区砂体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 .长 6油层的三角洲体系代表了较为完整的自旋回 ,这一自旋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分流河道迁移、袭夺、决口以及因压实的均衡调整等 ,从而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内部各分流三角洲砂体的相互叠置交错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小层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该区长 6油层砂组及小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 相似文献
6.
运用大量的钻井、测井、分析测试资料及动态资料为约束,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定边张韩区块延长组长2储层地质建模及意义。文中建立了定边张韩区长2油层组包括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储层属性模型在内的三维地质模型。将所建地质模型与手工地质平面图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地质模型与手工地质平面图一致性较好;相控建模实现的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受沉积微相的约束。所建模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的实际地质情况,为研究区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挖潜、井网加密调整等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及网格数据体。 相似文献
7.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秘鲁D油田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和相控建模相结合的方法,以秘鲁D油田V层为例进行了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地质建模研究。首先根据地质概念模型建立训练图像,然后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模拟沉积微相,最后在沉积微相控制下进行储层参数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不仅忠实于井点数据,而且可以在使用的训练图像中加入地质概念,从而对随机模型进行地质约束;V层沉积微相随机模拟较好地再现了沉积微相的空间结构,其孔隙度模拟实现与相应沉积微相模型吻合较好,且沉积微相对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和相控建模的建模原则有助于从地质的角度对模型进行约束,促进概念模型向定量模型的转化,从而建立合理的反映地下实际情况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8.
安塞油田塞202井区长61是主力产层,储层为长石砂岩。影响产能的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物性的优劣,而储层物性与受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安塞油田塞202井区长61油层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长61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和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按照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可以把长61的成岩作用分为3类:破坏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和二重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显著改善,是最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寻找溶蚀作用发育带是油气开发中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华池油田华152井区10口井岩心观察及200多口井的单井沉积相、剖面相、平面相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长3油组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可见到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对研究区沉积微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砂坝次之,远砂坝较差.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油层组发育浅水型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最为发育。安塞油田长7油层组砂岩以长石砂岩及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砂岩中填隙物含量较高,主要为绿泥石膜、高岭石、铁方解石、发丝状伊利石等,其中铁方解石胶结物含量最高。从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3个方面来看,安塞油田长7油层组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度、渗透率高值点沿砂体的展布方向呈片状及点状或不规则状展布,在沉积微相的主砂体体部位孔隙度、渗透率值较高,向砂体的侧翼和沉积末端随砂体厚度的减薄,孔隙度、渗透率值变低。 相似文献
1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长2油层由下而上的沉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微相对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的分布及其油井产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薛岔油田延长组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压汞资料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灰绿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型为主,主要填隙物成分为黏土、方解石;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孔隙结构属于小孔细喉型;该区平均孔隙度12%,平均渗透率0.67×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相带及储层物性的控制,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3.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4-50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区域沉积背景,以岩心、薄片、测井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对岩石类型、成分及颜色、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测井相等沉积相标志进行分析,研究了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长6油层组位于三角洲前缘亚相,而不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其侧缘、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残余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类型。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对油气的聚集起主导作用。在三角洲前缘建设期的长61、长62、长63砂体巨厚,平面连通性较好,是主要油层发育段。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储层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油藏描述中的应用。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资料,综合运用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韵律特征、古生物特征等相标志,认为延10油层属辫状河流相沉积;分析了辫状河道、心滩、天然堤、洪泛平原4种沉积微相的岩性和电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较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也为准确评价油气田储层性质及井网加密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经过长期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众多取心井岩石以及相关样品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余家坪区长2油层组形成的储层特征以及沉积特性。本文主要对余家坪区长2油层非均质性的特点进行研究,并且进行了系统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通常认为长2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优质储层控制,构造、裂缝等其他地质因素作用较弱。对陕北斜坡东部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积相带和优质储层、鼻状隆起背景、区域盖层与局部盖层、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鼻状隆起与局部盖层对长2油藏意义更为突出,鼻状隆起的围斜部位油藏最为富集,而局部盖层拓展了油层纵向分布范围。长2油藏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以外,以构造-岩性为主的复合油藏是该区长2油藏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综合运用地质研究方法,从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砂体物性、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和尚塬区长2油层组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得出长2段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微裂缝对改善储层渗透性贡献不明显,属中低孔、特低渗储集体;受沉积相和沉岩作用控制,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储层的有利相带;压实作用对储层影响较大,其中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性较强,而溶蚀作用为储层建设性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8.
志丹油田正285井区长3油层测井解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志丹油田正285井区长3油层,在大量资料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志丹油田正285井区长3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充分认识,确定了测井解释长3储层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的计算公式和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的测井参数标准,满足了该区从老井中解释和开发长3油层的需求,特别是对其低孔低阻油层的认识,推动了长3油层的有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吴起W45井区,根据标志层进行长6小层的精细划分,通过精确描述储层物性及特征,综合运用测井、地质等研究成果,通过构造、岩性、古生物特征等相标志,综合认为长61油层亚组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并编制沉积相平面图以约束沉积相建模。利用分层数据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并基于序贯指示模拟技术(SIS)建立研究区储层沉积相模型。在沉积相模型基础上进行储层的相控属性建模。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建立的模型与实际较为一致,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沉积环境下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参数模拟问题,为准确评价油田储量及中后期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辽河油田曙四区杜家台油藏开发现状及地质研究的难点,根据沉积学原理和测井相定量分析方法开展了微相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约束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建立起精细储层地质模型,解决了建模过程中沉积相研究成果与储层参数分布无法有效结合的缺陷,成功地实现了辽河油田曙四区杜家台油藏精细描述,实践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相控随机建模不仅可以提供较准确的储层属性模型,而且为剩余油研究和油气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