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晓明 《科技信息》2013,(15):488-4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与实施,使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有了法律保障,各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障碍得以打破,社会各界也能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公民个人信息的内容,处理不当就会对公民隐私权、财产权、经营权等权利造成危害。本文的主旨就是探讨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如何合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变得愈加便捷,与此同时,政府工作和社会事务的公开化、透明化却导致大量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涉及隐私权侵权的案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文立足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针对其立法上尤其是行政立法方面的欠缺,探讨知情权与个人信息权的冲突与平衡。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正在逐步从传统的隐私权保护范畴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针对公共行政领域对个人信息权利侵害的危险,我们有必要在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公共行政领域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4.
现在高校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加便捷地管理大学生个人信息,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表现。但是高校在使用大数据时需要处理好相应的问题,即高校大学生隐私权保护与高校学生信息管理权之间的矛盾。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现实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合规的解决方案与建议,寻求大数据技术实施与高校大学生隐私权并重的发展模式,保护高校大学生的隐私权,同样利于高校便捷管制大学生个人信息。因此,高校需要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获取大学生个人信息,注重保护其隐私权,并且大学生也应提高自身保护隐私的能力,寻求大数据技术发展与隐私权保护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文明人的基本需要,加强隐私权保护是人类进步文明的表现.注重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有助于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本文以"艳照门"事件为视角研究如何构建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中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源。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能够保障人权,带来相应经济价值。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采用隐私权保护还是确立新的信息权保护仍存在争议。而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的解决应利用不同的法律手段,形成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隐私权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造成许多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无法追究。建议新的民法应该明确界定保护隐私权,其内容可以有:第一,隐私权应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定位在人格权中;第二,隐私权保护的客体的范围可从三个方面界定:生活安定权、个人信息权、个人身份及社会关系保密权。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是适应我国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必须坚守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下,对刑法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层面进行审视,并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出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在立法上严密刑事法网,在司法上实现罪刑均衡,在执法上多部门协同、联合执法,这样才能预防和治理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整体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者个人信息著录是科技期刊的普遍现象,其对甄别作者、保护知识产权和编辑编审稿件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能架起编辑和作者之间、作者和读者之间相互了解和联系的桥梁,在统计学、社会学、情报学研究等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今天,作者个人信息著录在某些方面侵害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认为在不影响科技期刊传播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科技期刊的做法,对作者个人信息著录有选择性地保留,以取得个人隐私及信息公开之间的平衡.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个人信息著录标准,以统一科技期刊作者的个人信息著录格式.  相似文献   

10.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侦查活动中对个人信息的利用越来越多,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与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信息资源利用得越多,侦查的效率与效益就越大,个人信息被侵害的风险也就越大。侦查实践中,应以信息安全为逻辑起点,加强信息化侦查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限制和防范侦查权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在上位法缺失的情况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是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体系中较晚出现的一种。我国法律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主要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觖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以维护公序良俗的隐私权是不完备、不周密的。我们应该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在宪法、民法典中确认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直接保护。本文从隐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国外隐私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指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隐私权立法与实施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隐私权立法起步较晚,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尚软弱不力,实施中也存在着可操作性差的弊端。为此,本文认为:1、应通过宪法、民法等自本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独立的隐私权;2、谨慎对待以法律名义施加的对个人隐私的侵扰;3、允许当事人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4、在民事案件中必须权衡保护公民隐私与解决争执要求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综合考虑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网络时代侵犯隐私权的特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15.
网络实名制的提倡和实施,是为了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使网络有序进行。但是,网络实名制有使网络用户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搜集、处理和利用的潜在危险。在网络环境下,对个人信息的侵害,不同于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则无法恢复原状,对个人的伤害也更大。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实名制下的个人信息进行界定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我国现行的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仅限于部门法范围,主要是通过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的方式来实现的,且并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进行明文规定。在宪法层面,虽然有关于隐私权的隐性规定,但通过直接适用宪法即宪法司法化来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在我国还没有先例。需将宪法的精神和原则贯彻到部门法中,通过部门法的适用来实现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最终实现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17.
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组织体信息权利和国家信息权利三者的法律规范,构成了我国的信息权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目前应尽快解决好个人隐私权的完善、公开信息的传播和政府信息开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涉及的读者(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入手,简单介绍了常见的3种隐私保护方法,探讨了图书馆行业自律规范与读者隐私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温志红 《科技资讯》2009,(14):245-245
在刑法中,针对侵犯名誉权的罪名主要有两个:诽谤罪与侮辱罪。刑法并没有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不过,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履行公务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或者以窃取、收买等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因此,有人认为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未尝不可。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浅谈隐私权     
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制的健全 ,建立隐私权制度已成为人身权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本文就隐私权的内容 ,隐私权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以及隐私权地位的独立性进行了探讨 ,并对隐私权保护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