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有”其中似乎确凿是有一些野草.”一句,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均把“确凿”的“凿”注音为“zao”,解释为“确定”.这两处的注音都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辨析其正确读音.首先,直《现代汉语词典》“凿”有两种读音:1、凿zao①凿于。②打孔;挖掘~井一一个窟窿。2凿zuo<书>明确;真实:确~.从字典的注音释义米看,第一种读作“zao”的“凿”有两种解释,一是名词,凿子,乃是一种工具;二是动词“打孔”、“…  相似文献   

2.
一、迨及逮《说文》云:“及,逮也。从又从人。”徐铉曰:“及前人也。”“追上并抓获前面的人”大约是“及”的本义,由此引申出“至、到”义。“及”表时间,甲骨文中已有例:1.帝及四月令雨。(殷墟文字乙编3090)然而《诗经》中却未见到“及”表时间的用例。“及”在《诗经》中是表对象的,有两义:一为“与、和”;一为“至、到”。如:2.女,C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幽风·七月)3.问我诸去古,遂及伯姊。(那风·泉水)“及”字从人,所以表对象的功能与本义的联系较为密切。“及”表时间,在春秋战国时代记录国家、战争的典籍…  相似文献   

3.
MIS课程结构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一般《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及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若干实例提出了“从理论到典型案例”、“从模块到完整管理信息系统”、“从具体MIS到MIS理论”三种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民事诉法》(试行)到《民事诉讼法》,从《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1],再到《立法法》出台。当年的“另行制定或者规定”到现在依然没有变。然而就内容来看,它也算是“良法”,但是到底程序正义重要?还是实体正义重要?抑或是两者兼有之?《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到底如何才能“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5.
《论语》全书20章,共只有511条简短的语录,用词1,550来个。但是,从汉以后的汉语词汇中能找到数百个来源于《论语》的词语,其中绝大多数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旗帜,被尊为“圣人”,诰封为“至圣文宣王。”《论语》则是孔子形象和思想的具体表述。从西汉“独尊儒术”,学者必先读《论语》方能治经,到唐开成年间刻《论语》于“十二经”中,再到宋代朱熹列《论语》为“四书”之首,《论语》的行情一直看涨,孺幼必读,科举必考。实际上,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论语》文化”,它对中国  相似文献   

6.
本以《李自成》、《少年天子》、《曾国藩》为例,在“说谁”以及“如何说”的层面上分析当代历史小说表现对象呈现出的由“事-人-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从一体到多元、由封闭到开放的叙述走向。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用毕生精力和心血写成的科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座雄伟的里程碑。在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时,不得不赞叹马克思主义在其中所运用的科学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在这个逻辑结构分析方法中,又以“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方法”;以及“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法构成了《资本论》结构的稳定的“三大支柱性”的基本方法。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采用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并结合抽象到具体这些辩证逻辑方法来论述剩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从狩猎到献祭:希腊葬礼仪式剖析》等4篇文章,通过集中探索中西思想史的神话观念源头案例。  相似文献   

10.
继来·洪迈《夷坚志》和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之后.元代又出现了一本以“夷坚”为名的志怪小说集。这就是《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此书虽也辑入了少量野史快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然而从全书结构看,大部分内容还是民间故事.因此成为今天研究宋元间民间故事不可或缺的典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的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有元刻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金心点校本.是目前研究该书最完备的一种版本。此书所记.大多为宋代故事.行文多用“宋朝”、“宋淳戊午间”、“宋理宗朝”、“宋度宗”等字样。又记少量元代故事.则行文称”国朝”。…  相似文献   

11.
《说文》释“若”为“择菜”,于典无载,段玉裁为足成许说,据《国语·晋语》一例,强分“若夫”,认为“若”之本义为“选择”.“择菜”为其引申义,文章试从段注所引书证内容和“若夫”在文献中实际用例以证段注之失。  相似文献   

12.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分别塑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初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过渡,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从固守精神家园到失去精神家园的失落、惶惑,再到知识分子自身对精神家园完全弃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如火如荼的改革,从概念、课本、方法理念上都可见一斑。比如由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现在的《课程标准》,“学习方法”现在叫“学习方式”,“教学改革”现在叫“课程改革”;几年之内中学英语课本从《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到《Go for it》再到现在的仁爱版教材;方法理念上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说课”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诗歌中关合相思之情的“红豆”作为爱情或友情的象征,那么,把与纪念屈原有关的“端午艾”作为爱国之情的象征,似乎也很恰当。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一诗中,就吟唱出“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样历者艾香的诗句。诗人从“艾”引发出“丹心”,抒发了“我欲从灵均”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端午节,艾插空。”从此可见在民间老百姓是多么喜爱这“端午文”!而诗坛里的“端午艾”呢?从屈原的《离骚),杜甫的(又呈吴郎)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政》.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再到闻一多的(红烛),余…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所宣扬的“守和”“守柔”“守中”重要思想,内涵相通,都是道性的体现。太极拳技理、技法的总纲是“阴阳相济”,深受《道德经》的影响,其从外在的形式到内在的劲道、从战术的运用到实战时机的把握等,都是《道德经》“守和”“守柔”“守中”思想的具体运用。用《道德经》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可利于太极拳回归技击、修炼、道德教化及文化传承等本来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也谈“从…到…”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到…”,有人认为是由两个介词结构组合的联合结构。邢福义同志在《关于“从…到…”结构》中说:“‘从…’和‘到…’意思并重。但是,‘从…’和‘到…’这两个部分之间不是横的联合关系,不是平面上的并列;而是纵的联合关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或某种逻辑关系上的系列性。”(《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余大光同志在《“从…到…”是介词结构吗》中说:“‘…从…到…’则分明是两个介词结构:‘…从’表示起点,‘到…’表示迄  相似文献   

17.
《厦门科技》2006,(4):36-38
如何选择厦门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对科技发展作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将直接影响到全市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以及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进程。《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厦门市在跨越式发展的大潮中破浪疾行的“引擎”.是我们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想由理念转为实践的第一份5年“路径图”。  相似文献   

18.
杨虚杰 《创新科技》2005,(10):32-33
吴文俊先生一不小心“卷”入到一场争论之中。这场争论的规模说大也不大,争论的关键问题说新也不 新……今年4月,《环球》杂志第八期策划了一组特别报道:“东方思维能否拯救东方科技”,其中一篇《东方思维拯救现代科学的悖论》采访了吴文俊先生,吴先生的话赫然与何祚庥先生的话并列在一起.“虽然我从来没看过《易经》,但我间接从各方面了解到《易经》的一些内容,例如提倡阴阳五行,我就非常反感,我觉得《易经》对中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聊斋俚曲》中的选择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结合《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材料着力探讨了该疑问句在近代山东方言中的发展,力求得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无形式标志的选择疑问句的发展趋势是由多到少;2.《聊斋俚曲》的歌谣文体以及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型期,使其有别于“近代汉语选择问句以不用句末语气词为常”的观点:3.单用的连接词在逐渐减少,连用的连接词同时在逐步增加,并且集中到由“是”字构成的词语的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