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颂为汉代重要文体类别,上承先秦告神、颂美宗庙祭歌,下启魏晋后世颂美之文,无论形式、内容,押或文学观念都处于转换变更期.汉人颂体文类辨体意识显得相当模糊.出现将颂与诗、赋、碑、赞等文体称名相混情形.此中情形,既有前代颂体文学创作与观念影响因素.也与汉人颂体创作复杂生态有关.汉代颂体文类意识的模糊与创作的多元化.反映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之前某些特性,即文体现念的含混性与文体创作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汉代列卿选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主要包括:世官化的存在,是因为职位的专门化和身份的固定化以及政治斗争的格局使然;政策导向影响,主要表现在武帝时期的酷吏行政,以及此后列卿迁选中的重视经学倾向;此外,皇权的影响以及士风俗尚也是导致选官非制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列卿选任中非制度化因素的存在,说明官僚制度在确立早期所固有的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3.
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沿袭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而且对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汉初的统治者实行的抑商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武帝时期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所采取的抑商政策却限制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畴、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在我国汉代,高祖、文景之治和武帝盛世时期发生了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货膨胀,物价问题成为当时朝廷亟需解决的经济问题.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次通胀形成的原因及政府的政策措施影响,从中总结经验,以期启示于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6.
较之汉画的创作,理论相对贫乏,对其零散之论,可作一番梳理.汉代画论可从三方面归纳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初步确立了绘画的鉴戒说,<淮南子>奠定了形神理论的雏形,王充等人以"疾虚妄"而倡真实话.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家习惯于以其定向的思维方式探索王朝的兴衰嬗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他们十分强调社会政治因素而很少把自然灾害作为影响历史的一个重要因子。对于武帝末年经济衰退的原因,论者都从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长期战争等方面寻找根据,本文则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出发,认为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武帝末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汉代赋学论     
汉代的赋学与汉赋创作呈现了几乎同步的现象,赋的兴盛期,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汉代涉及赋学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史书或非专论赋的单篇文章中,它们为汉以后历代的赋学研究,树立了框架,奠定了基本的范畴。汉代赋学以儒家诗论作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观念,以之衡量和评判赋的整体创作或赋家及其作品的优劣状况,从而使赋含有了实质性的功利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文学本身的唯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力排众议,积极筹划平定孙吴实现统一,但在整个平吴战争中,从战争的筹划到平吴将帅的任命和指挥,晋武帝处处注意对异姓功臣的防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魏晋禅代、权臣篡权的历史教训让晋武帝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所以防范异姓权臣就成为晋武帝施政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在我国汉代,高祖、文景之治和武帝盛世时期发生了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货膨胀,物价问题成为当时朝廷亟需解决的经济问题。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次通胀形成的原因及政府的政策措施影响,从中总结经验,以期启示于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是编钟制作应用的鼎盛时期,而汉代以后钟乐则在总体上走向了衰落.目前学术界对此历史变化还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拟结合对现存实物及画像石等内容及社会背景的考察,来讨论汉代编钟的制作和应用规范问题,从制作技术、音律、配伍组合应用、应用等级规定和礼仪之外的应用等方面揭示汉代钟乐面貌,为探讨礼乐文明在汉代的演进变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宛艳 《科技信息》2007,(28):234-236
汉代画像砖石是一部形象化地反映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保存着汉代的政治、思想、军事、科学、艺术以及民间习俗等珍贵资料,当时的工匠们也以牛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汉画像砖石艺术形象,因作者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艺术欣赏和艺术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师培论汉代今古文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师培是晚清很有影响的经学大家,在经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他对汉代经学的出现及其内部的分野有独到的认识.刘认为古今文之争实为利益之争,并不存冰炭不相融,从汉初今文家不废古文、今古文同出一源、今古文学兴衰的内在理路三个层面分析汉代经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百戏是起源于先秦,兴盛于两汉,流传于汉以后,历代传演不衰的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汉代百戏演出盛况空前,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始终伴随着禁毁的声音.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史书中不断有禁毁百戏的记载,究其原因,大抵是为政者遵循儒家礼乐制度的思维惯性,对人主在上的规诫和对宫廷奢侈佚乐的谏禁,说到底还是尊雅黜俗的礼乐意识在作怪.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宽松的文教政策、教育与选官制度的结合,促使了民间教育的蓬勃发展。汉代民间教育主要有书馆、精庐精舍、族学、庠序之学和义学等形式。民间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广博丰富,教育时间、地点上灵活多样,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为汉代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教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汉代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楚辞章句》中汉代拟骚作品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可将原来关于楚辞的影响研究转变为被影响者的接受研究 ,从被影响者主动接受这一方面来认识拟作的意义。文章从汉代作家接受的角度 ,分析其如何有意识地吸纳或排斥屈原作品的某些内容 ,探讨了汉代一统背景下 ,拟骚创作与文化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在创作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观上.她认为金钱和地位是美满婚姻的保证,因此女性在考虑婚姻时应当凭理智而不能只凭感情.本文综合她的小说及其本人的经历,分析她这一婚姻观的内容,成因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这一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李莉 《科技信息》2006,(11):247
<李夫人赋>是一篇悼念之作,作者汉武帝在潜意识之间把李夫人的亡灵仙化了,继承了薄命红颜夭亡后被仙化的传统.仙化后的李夫人形象美丽神秘,缥缈难寻,与高唐神女的形象非常相似,这既是汉武帝受楚辞影响的结果,也是"神女"原型再现的一种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李夫人本是武帝的妻子,再加上悼亡题材本身的缘故,赋文中没有中礼教之防的成分,深情的思念和追忆使这篇赋格外感人.  相似文献   

19.
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对"五四"时期青年作家的创作观念影响很大.个性意识、女性意识、性爱意识纷纷萌芽、苏醒,开始深入作家的思想、灵魂,最终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他们的婚恋小说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由于当时作家大半和社会处于矛盾对立,其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在表现现实上,多运用幻想夸张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形式上,多采用自传自述的形式,与作家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