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家孙敬修先生有一次看见几个小孩在摇晃小树苗,他沉思片刻,走上去把耳朵贴在树苗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师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他的命根都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然后,孙老师“罚”他们跟自己一起给小树培土浇水。从此,孩子们不但不再摇树,而且还当上了小树的“小卫士”。  相似文献   

2.
清代湖州诗人严遂成,在与厉鹗等浙派文人的结社交往中达成了观念、态度上的符契,受到浙派诗风的影响,部分诗歌继承了浙派“宗宋”“尚清”的诗风:在诗学倾向上,以宋诗为宗,师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在创作特色上,以学问为诗,写景咏物诗大多清新绮丽。由于丰富的游历经验和强烈的功业情结,严遂成的登临、怀古、咏史诗悲壮激烈、雄气纵横,具有“尚雄”的特殊风貌,显示了对浙派“尚清”诗风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韦应物不仅“慕陶”,也具有“慕谢”情结。韦应物对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汲取贯穿了其创作过程,韦、谢在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及佛道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成为了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上学习大谢的重要基础;韦应物对陶渊明的师法有迹可循,但“效陶”并非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韦应物并非陶渊明人格的继承者;陶、谢诗歌本就具有一致性,均以崇尚自然为精神旨趣,这是后世对韦应物“效陶”“效谢”难以分辨的主要原因。韦应物在兼采陶、谢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较强的个体意识,形成了“至淡而至浓”“至浅却至难”的诗歌风貌,因而能区别于大历诸子而自成一家,在中唐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学者一般认为,姚燧是元初文坛“主气说”的代表人物,张养浩《牧庵集序》称其创作为“才驾气驱”。他既要求诗歌的“美恶风刺”作用,主张诗歌“吟咏性情”,又要求诗歌“欣戚一发乎情”。而所谓“才驾气驱”,其才其气,皆是因贯通理学而修养得来的纯粹和婉之气。姚燧的这些诗论主张,在元初北方诗坛与王恽卢挚共同开了元诗尊汉魏晋唐的先声;至宋亡,即与江南戴表元的“尊唐得古”诗论和赵孟颇的学唐复古交相辉映,不仅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而且汇合成席卷延祜以后元代诗坛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5.
特级老师孙双金在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有一处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 一学生经过鼓励举手发言后,孙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程XX。”“小程同学,谢谢你的回答。”并主动和他握手。 孙老师的一声称呼,体现的是他民主平等的对话理念,展示的是他博大的胸襟和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境界,更是骨子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关于温庭筠的卒年,学术界目前有三种说法:866年说、870年说以及882年说。在温庭筠的籍贯问题上,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看法:太原说、江南说、鄠县说。在世系问题上,有“六世孙”说和“八世孙”说两种。  相似文献   

8.
他想建造一台效率最高、世界上“最优秀的发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做到了:于1894年制造的柴油发动机至今仍然是最好的。在功成名就的一生之后,他不明不白的列因化成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或许也是“最优秀的”。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各具特点和独立性,这是由于它们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技巧,但是它们之间却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联系。就像我们谈一首交响曲的“建筑”,也反过来称建筑为“冻结的音乐”;我们说某种写作具有“雕塑”的性质,也往往把一件雕塑作品形容成“石头写成的诗”。在音乐和其它艺术作品之间,这种比喻不断地被人们采用着。除了谈到一首乐曲的“建筑”外,我们还用“音画”一词;当作曲家致力于表现人物、心境、情绪时,我们说他倾向了“大学”。毫无疑问,音乐可以和下面这三种艺术进行比较:在它的结构方面和建筑比较;在它的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11.
北海若 《青年科学》2010,(10):56-57
李宁说:“我喜欢笑,这是一种性格和态度。”也许大家还清晰记得22年前的汉城奥运会上,李宁从吊环、鞍马上摔下来以后的一笑。他肯定也知道,在那一刻笑,他将从“英雄”变成“罪人”。  相似文献   

12.
[]?董其昌开列的“文人之画”的系谱以及他的“南北宗论”与他的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两个标准在他的系谱中起到结构性的支撑作用,一是师法造化,二是以画为乐.有此关口,“多寿”之说也成为他对绘画的一种极具个人性的表达.董其昌以个人的趣味和体悟重新结构绘画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他自开堂庑的雄心.  相似文献   

13.
刘基治国的社会思想之结构功能主义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是明初社会思想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其关于社会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他对“人性论”观念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组织思想、“德治”等治国理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渗透着结构功能主义倾向。阐释他的思想内涵及其分析当时社会的方法和视角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现实社会仍然具有的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师德规范浅探孙美玲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末世,面对王权失控、礼崩乐坏的局面,为了实现自己“德政”的理想,打破“学在管府”的传统,开办了平民私学。这一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使他终生...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尊古而不泥古,从其所处时代出发,熔铸整合,扬弃创新,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道关系上,力主“道以充文”,重道却并不轻文。他以为文与道相互依存,“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可信矣,须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见其行远不远也”。他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高度评断文学的价值,非常关注现实,尖锐抨击“弃百事,不关于心”脱离现实自我封闭的谬说。充分揭示了“穷而后上”的丰富内涵,指出文学个人风格的重要,强调作家对客观现实感悟之“心得”。以强烈的理论创造的勇气,首创文学批评新品种诗话体,对碑传文系统的理论阐述及其实践成为后人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鉴于学人或有把翁方纲诗学主张“肌理说”与他的创作实践“以学为诗”混为一谈的倾向,文章对翁方纲“肌理说”的本来面目作了探讨。认为翁方纲“肌理说”是一种在修正补充“神韵说”基础上提出的、探讨如何创造出具有“神韵”艺术境界,探讨义理、文理之“理”的诗法理论,而其诗学指向则在实境宋诗甚至是学问诗。  相似文献   

17.
很少有人生来就会“创新”,郎建平当然也不是这样的“天才”,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的信赖和资助,开始了他科研道路上“新”的四年。[编按]  相似文献   

18.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05,(9):6-7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对待人才存在着四大误区。误区之一,人才“做官”说。苏定强认为,专家和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做研究和教书育人。当然,他们如果有组织和管理才能,也可以当“官”搞管理或兼做。但是,现在存在一种现象,一个学者只要出了成绩,就会找他去做官,如果不提拔他当官似乎就是不重视他,也不考虑他是否合适,这实为人才浪费。  相似文献   

20.
王焰安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64-164
近年来,“原生态”一词使用频率日渐提高,使用对象日渐增多,大有成为时髦用词的倾向。民间文艺领域里,这一词也不断地被一些人运用。或说其采风所得的材料是原生态的,或说他人采集的材料是原生态的。其实,我们只要深入乡村,认真体会民间民众的生活,就会觉得事实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所见所听到的民间文艺绝大部分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了,而是与原生态多少有所变异的亚生态了,因此民间文艺界应谨慎使用“原生态”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