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士道为日本人的民族生活所孕育,既是武士的理想价值,也是全日本民族的理想价值。从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武士道积淀为日本化的传统,成为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当今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并未改变,武士道土壤依然如故,早已形成的武士道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会因为二战的失败而销声匿迹。我们不能同意某些日本学关于“武士道对日本社会并无多大影响”、“美国对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负有重要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郭雪咏 《科技信息》2007,(22):147-148
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的意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武士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中的重要观念"忠"孝"的理解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江户时代,儒学也给武士道增添了许多适应时代的新内容。日本儒学也从初期的以为"敬"中心发展为以"诚"为中心,表现为日本儒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加快侵略步伐,以武士道广泛进行战争教育.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一书,将武士道美化为完全可以和西方骑士道并肩而立的理想化道德.讴歌武士道培育了举世无比的忠君爱国的日本国民,赞美武士道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赋予的力量,公开为日本国家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政策辩护.新渡户稻造片面拔高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刻意掩盖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无论是对外国人全面、准确地认识武士道和日本国家,还是对日本人正确认识武士道和近代化的历史道路,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朱子学,先后成为武士道最主要的思想渊源。总体上讲,神道教构成祈求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宗佛教充当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家朱子学则提供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武士道与作为日本文化构成要素的神道教、禅宗佛教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也以事实证明了武士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武士道思想经常被视为日本思想的灵魂,但对于它很多人的理解还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中日历史问题和研究资料的不足,中国国内对武士道的研究一直处于低谷。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武士道发展的历史轨迹、武士道在近代对军国主义的影响等方面来看,而以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武士思想为特定对象而进行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任何思想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日本文化学界泰斗家永三郎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注意把握思想与思想间的传承联系;二是理解思想与其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主要秉承这一方法论,从江户前期武士思想所处的横、纵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变化的历史环境。本文为什么要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江户前期呢?据考究,"武士道"  相似文献   

8.
朱晓婷 《科技信息》2013,(18):191-192
武士道思想经常被视为日本思想的灵魂,但对于它很多人的理解还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中日历史问题和研究资料的不足.中国国内对武士道的研究一直处于低谷。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武士道发展的历史轨迹、武士道在近代对军国主义的影响等方面来看,而以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武士思想为特定对象而进行的研究还有待深人。任何思想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日本文化学界泰斗家永三郎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注意把握思想与思想问的传承联系;二是理解思想与其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主要秉承这一方法论,从江户前期武士思想所处的横、纵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变化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9.
“忠”——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是人类社会的美德之一,它像水、像火、像空气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忠”是日本最高伦理道德,是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1192年以来,尤其是明治维新至今132年的历史表明,“忠”在日本有着举世无双的物质化能量。统治者对“忠”的恶用,“忠”成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侵略政策的杀人屠刀;统治者对“忠”善用时,“忠”则成了日本成功之路和经济奇迹的民族底蕴。一、武士道是“忠”的宗教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在武士的名誉训条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是武家社会占首要位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阐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从生死观的角度来考察并阐发武士道的精神:(一)其特点是重死轻生和向死而生;(二)其内容为“离生死”、“任事”和修武德;(三)其意义为忠君奉公的世间意义和道身合一的终极意义;(四)“死狂”心理和“预立”意识是武士了脱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于瑾琳 《科技信息》2008,(8):137-138
军国主义,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并誓死效忠天皇.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主张天皇崇拜,也赋予日本天皇神性.日本神道教不仅与武士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外侵意识的根源.随着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神道教的作用下,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如影随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12.
张烈 《广东科技》2011,20(8):17-18
横光利一(1898~1947),不仅是日本文学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对中国的施蛰存、刘呐鸥等作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上海》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背景,以一个外国人、特别是以一个当时与中国有着巨大民族矛盾的日本国的国民的视角来观察、解读中国社会,因而一直倍受关注,可以说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着一席之地。而且,在日本战前出版的该作中,还罕见地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国民党人的形象,时至今日这对于我们了解日本人心目中的的中国人形象及日本人的中国观、亚洲观仍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君临 《科技信息》2009,(20):125-125
日本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这两次社会变革都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比较这两次社会改革可以看到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点,其中之一就是对改革后的社会性质的判断——说法众多,无法定性。分析原因可以看到,外来文化这个因素的存在对日本社会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作家,武士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武士道精神也贯穿在人物形象之中,芥川对武士道的接受是矛盾的,他既赞同武士道中的“义”,又反对其对人性的压抑及复仇精神。因此,芥川笔下的人物与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使他笔下的人物痛苦挣扎,使他本人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5.
德山道助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柏原兵三的代表作《德山道助将军回乡记》中的主人公。他作为军人,在武士道愚民政策影响下,热衷于战争。日本战败后,他成了社会中一个无意义的人,开始痛恨战争、反对战争,忏悔自己在战争中的罪恶。他的命运,代表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命运;他的反战心声,也代表了日本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自杀率在逐渐的升高,尤其是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自杀率的升高,都给我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的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研究调查了增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自杀的态度,试图找出学生自杀态度的构成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发现学生的性别对自杀行为态度无差异,学历与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安乐死无关。来源于农村、城镇的学生对自杀者态度有差异,学生对自杀的行为认识在不同的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自杀行为主要以矛盾态度为主,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学历对自杀态度影响较小,影响其自杀态度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人生经历、社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情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弥生时代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处于中国大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这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汉字、儒学、佛教的东传以及古籍和艺术的传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日本文化正是在大量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付晗 《科技信息》2009,(30):42-42
大学生自杀已然成为一种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了。在青少年自杀行为上,我们能够看到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家庭问题以及青少年自身的问题。因此,社会对青少年自杀问题,对自杀率的上升,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和预防青少年自杀。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一直否认、歪曲、美化侵略.从日本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其强烈的民族耻辱感,狭隘的民族意识,神道信仰浓厚的真理观,愚忠的武士道精神,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又乖张的民族文化心理,是造成日本拒不反省侵略战争历史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