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玲 《科技信息》2011,(19):I0263-I0263,I0272
本文结合创伤理论中的心理创伤理论与文化创伤理论来探讨二战给日裔美国人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以著名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为文本依托,通过分析其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独白来探讨二战后整个日裔美国人所处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露露 《科技信息》2013,(8):225-225
9.11事件激发了许多美国作家的写作灵感,将这次恐怖袭击事件放在广阔深远的历史与伦理空间中进行审视和想象,已经成为重要的9.11主题作品,它们已然成为了21世纪英语文学一个独特群类,即9.11小说。文学界普遍将这类小说归结为两种叙事维度即悼歌和批判。然而青年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作品《咫尺浩劫》剑走偏锋,作品基调游离于以上两种维度之间,通过讲述一个痛失父亲的男孩的心路历程向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9.11。作者更多的关注9.11这一历史事件的无法言说的创伤以及如何面对这些创伤。  相似文献   

4.
李虹  王志章  张文蕾 《科技资讯》2010,(23):229-230
文化创伤是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本文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文化创伤的界定。指出西方文化创伤理论共有三种研究取向:启蒙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研究取向和比较理论的反身性创伤研究取向。本文还总结了西方文化创伤研究的内容和领域:国家创伤、大屠杀、奴隶制与非裔美国人的种族认同、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创伤、生命故事等。  相似文献   

5.
对《战争垃圾》中战争创伤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战争垃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除了因为哈金独具慧眼的选材角度和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以回忆录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部朝鲜战争战俘的创伤史。以创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主人公所经历、所见证的创伤以及创伤愈合过程,最终揭露出这场战争的虚伪、荒谬以及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创伤的世纪。战争、疾病,以及对妇女和儿童的性虐待,所有的一切给人类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难以抹去的创伤。以创伤理论结合文学叙事来看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它是一部悲剧色彩浓重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在美国白人纯粹主义社会中生存的黑人群体的困境和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面临来自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社会经历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如何疗愈大学生的心理创伤,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显得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创伤现状,汇总了大学生心理创伤的应激源及其常见表现,进而提出运用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疗愈大学生的心理创伤,以便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覃晓明 《科技信息》2013,(10):223-224
华裔女作家伍慧明以其小说《骨》走红美国文坛,随后,该书被"手推车奖"文选(PushcartPrizeAnthology)收录。和许多华裔小说一样,《骨》取材于伍慧明自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个移民家庭中各个成员生活经历及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来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所承受的历史与文化创伤,以及他们走出或摆脱创伤的艰辛之路。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身体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被标记、组织、制作,进而获得文化的、历史的意义.身体叙事即指意的身体进入写作以再现身体的标记,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身体的符号化和故事的躯体化.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不-不仔》中的身体叙事贯穿始终,书写了权力对身体的刻录以及个体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使小说文本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和批评功效.  相似文献   

10.
张潇匀 《科技信息》2013,(8):508-508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出身、性格各不相同的中国女性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的女儿在美国出生、成长的故事。本文结合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来探讨《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作为华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于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创伤,试图探讨她们创伤的根源以及她们是如何努力摆脱创伤的。  相似文献   

11.
生存欲与毁灭欲相伴,文明史也是暴力史,爱与暴力一直是文学舞台上的热门话题。黑人文学中的爱与暴力水火不容却形影不离,沃克的《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人生》从施害者角度阐述了男权暴力统治造成了施害者病态的关爱,莫里森的《宠儿》从受害者角度阐释了暴力创伤导致了受害者对爱的自我剥夺,胡克斯则提出了爱的伦理以作为疗愈策略,她的疗愈修辞对黑人文学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2.
1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干20世纪20年代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盖茨比个人奋斗的经历和幻想破灭的悲剧,展现了"一战"后美国的短暂繁荣与"美国梦"破灭后年青一代信仰的缺失与迷惘.运用"不可靠叙述"的理论,对其小说的叙述策略和角色模式进行分析,可进一步探寻小说的艺术特色,深度挖掘"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姜胜杰 《科技信息》2011,(32):I0092-I0093
日裔美国作家约翰.罔田的《不-不仔》被认为是亚裔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对此作品的研究集中于创伤性的历史事件及日裔族群的创伤性记忆。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的另一个角度揭示日裔族群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所经历的处于精神分裂边缘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一位优秀的作家,在1943到1945年内的上海沦陷期,她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惊艳的巅峰。1952年她出走香港、美国之后,创作了几部长篇小说,好多中短篇小说,但艺术水平都达不到她早年的高度。近期出版的她的遗作——长篇小说《小团圆》,就艺术质量而言很一般,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阅读和深入理解张爱玲其人其作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深藏一生的隐痛。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影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脆弱扭曲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只知追逐名利、糜烂腐败的社会.以现代创伤理论为支撑,揭示作品女主人公贝基?夏普在追逐名利财富中逐渐扭曲的病态心理,揭示了贝基悲剧性复仇的真正寓意,探讨了创伤心理在毁灭人性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摇篮曲》是印第安著名作家西尔科的重要作品。文章借助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白人殖民者带给主人公阿亚一家人土地沦丧,生活窘困,语言驯服等一系列民族创伤。在其夫弥留之际,阿亚重温民族记忆,回归民族自然传统,重获生活自信,走上民族觉醒之路。因此在后殖民语境下,印第安本民族唯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实现印第安民族意识的苏醒。  相似文献   

19.
王聪波 《科技信息》2010,(32):181-182
创伤性是存在于许多犹太作家心灵深处的情结,对创伤的叙事是新时期叙事学的需要。作家马拉默德在《魔桶》从欺骗、强迫重复、自我救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创伤叙事。  相似文献   

20.
《郑和的后代》中的我追述祖先郑和的生平时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叙述困境,主要表现为叙述人称的分裂与融合,其背后则是因为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造成的对郑和的记忆与遗忘。历史也具有创伤本质,历史真实也会经历创伤叙述所遇到的创伤压抑和创伤再现。《郑和的后代》中我的讲述是郭宝崑以及新加坡人文化孤儿的创伤体验的结果,而历史记忆的复现也打开了探索开放文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