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义利观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经典中,就是所谓的“义利之辨”。朱熹视之为“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与延平李先生书》)。 有人认为,先秦儒家义利观就是重义轻利。更有甚者,有人不究全部内涵和精神实质,仅仅抓住重义轻利的抽象概念,并赋予一种狭隘的理解,便笼统否定,大加挞伐。有鉴于此,本文本着求实的精神,对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一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以还其本来面目。 “义”的原意为礼仪的仪,后来假借为适宜、合宜,即人生活动,人际关系中的应当和准则。先秦儒家所说的“义”,一般是指道德上的应当、应该。“义者,宜也”(《中庸》)。义在与私利相对时,意谓国家、天下之大利,也称作“公义”。“利”的本意为锋利,后引申为利益、好处、财利。先秦儒家所说的“利”,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有时是专指个人的私利。所谓义利观,就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认识或看法。综观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义利观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看到,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其主要观点是:  相似文献   

2.
义利说 ,是先秦儒家“第一义” ,其义利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义、利何者为第一性 ;义利之辨证关系 ;如何运用义利观治国理财。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形成是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的侠士行为和诸子的侠士认识两个层面加以阐述,探究先秦侠意识的形成,揭示中国侠文化的源流,并阐发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的侠士行为和诸子的侠士认识两个层面加以阐述,探究先秦侠意识的形成,揭示中国侠文化的源流,并阐发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9,(4):75-78
民本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古代极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先秦儒家学者的实践,着重从文献整理、文化交流、社会现实三个角度,追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之渊源。  相似文献   

6.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依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从早期的管仲、李悝、商鞅,直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的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对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缘法而治的"法"的基本特征法家治国之"法"必须具有强制性。法家非常强调"法"和"刑"  相似文献   

7.
认为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巨大影响,并从其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道"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直觉、重了悟的思维方式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以“义”为核心,围绕义利之辩展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通过分析儒家的义利观,我们看到建立在“义利合一”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对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道德回报的有效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不仅保存了孔子形象最初的真实写照,也保存了孔子形象最早的变异,二者都对后世的孔子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为后世孔子形象的塑造提供素材、奠定基础;开尊孔之先河,为后世统治者圣化、神化孔子完成心理准备;而且还表现为为后世变异孔予的形象提供了早期范本.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语类文献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而被系统地加以研究,是近年才发生的现象。《古"语"有之》较早而又系统地对语类文献加以整体地研究:一是对先秦语类文献做了系统的辑录与整理,二是较早从总体上对先秦语类文献的属性进行规定,将它们视为一种文类,三是着[于先秦语类文献]变的实际,将其划分为重在记言和重在叙事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11.
水月观音在唐代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先秦中国民众的水月情结经过后世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极致,其主要表现便是唐诗创作中的水月意象。这正是传统社会的水月情结与禅宗"空灵"之美相结合的产物:唐代文人士子对水月意象的向往与追求,是水月观音出现的社会基础;而女性化的观音成为唐代妇女信仰的专属,则使得生活于唐代中后期的文人士子心有所憾,由此催生了水月观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一部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先秦典籍,而如何理解却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楚辞·天问》中的"稷维元子,帝何竺之"句,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特别是从我国先秦时期曾经作为"荆楚"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苗瑶语出发,认为现代黔东南苗语中汉语词义为"远"或者"疏远" 的[to11]可与"帝何竺之"中的"竺"相对应,亦可从先秦曾与楚民族有广泛联系的壮侗语以及现代汉语的吴、闽方言等对《楚辞》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翠芳 《科技资讯》2011,(4):233-233
韩非不是先秦末年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其思想是他站在法家立场上对先秦思想的总结。研究韩非,便于研究先秦思想发展的规律,总结先秦思想史上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对韩非思想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地说,对韩非法治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以适应我们这个改革开放、探求真理之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5.
箴文在周初就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实用性韵体文,其随着先秦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盛而衰,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这不仅在古代文体学中,更在文化文学领域彰显着独特的价值内涵。以《左传》中箴文为例,结合先秦社会文化和文学风气,对箴的创作体式、功用、兴衰原因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出切实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禅宗史籍,其书"文字鄙俗,序致烦乱",历来专注于其内容之研究者颇为寥寥。但此书对后世的影响颇为巨大,其所编定的祖统说,成为后世禅宗公认的史说。故对此书进行文字内容上的校读梳理,将有补于禅宗典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先秦礼学与我国早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早期文学的生存、传播与发展。通过考察发现,先秦礼学影响着早期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结集,两者之间在传播与文本诠释上具有互动式的双向影响,先秦礼学思想影响着早期文论思想的形成,并对后世文论思想的形成产生延续性的影响。厘清先秦礼学与早期文学生存状貌的关系,有助于彰显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失和拓展空间,开阔学术研究的宏富视野。  相似文献   

18.
墨子的义利观对"义"和"利"做了本质规定,提出了义利关系的一般原则,并给予了其实施的经济、政治、伦理方面的保证.其义利伦理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丰富的经济思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财富观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思想,在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的同时,更重视精神利益的实现。这种以实现人的自身对于社会和国家价值的高度伦理性经济思想无处不彰显了先秦儒家对于个体修养、个人价值的重视和寻求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唐令芳 《科技资讯》2011,(12):220-221
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据,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理清人性论问题。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不但对当时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包括两汉在内的后世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学者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人性论影响着两汉时期董仲舒与《白虎通义》中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