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的饥饿时间对黑鲷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的饥饿处理时间下再恢复供食后黑鲷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黑鲷在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部分或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黑鲷在饥饿过程中主要是消耗脂肪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经过补偿生长后,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对照组的水平相比有所变化,即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饥饿对日本沼虾代谢及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条件下,对日本沼虾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研究饥饿对日本沼虾代谢及免疫水平的影响,探讨日本沼虾对饥饿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代谢率在饥饿处理的2~4 d和8~10 d分别出现2个相对的代谢稳定区,即饥饿适应代谢区和饥饿存活代谢区,SOD比活力在饥饿处理期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玻璃钢水槽内对平均初始体重为7.18±0.49 g的黄姑鱼进行了40 d养殖实验以研究其在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食物处理组,4组鱼分别饥饿4 d(S4组)、8 d(S8组)、12 d(S12组)和16 d(S16组)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S0组)。结果表明,S4组实验结束时体重略低于S0组,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S8组、S12组和S16组显著低于S0组(P〈0.05);饥饿导致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实验结果显示,S4组的黄姑鱼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8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S12组和S16组未出现补偿生长效应,饥饿后恢复投喂鱼对食物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饥饿后再投喂可作为黄姑鱼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饥饿时间对日本沼虾能源物质利用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饥饿时间对不同体重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能源物质利用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初期日本沼虾主要依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随着饥饿时间增加,开始部分消耗体内的蛋白质,最后完全依赖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虾体营养组成和含量影响供能物质的利用.能量收支方程表明,在饥饿状态下日本沼虾代谢活动减弱,代谢能(R)逐渐降低,而排泄能(U)逐渐增加,体重对日本沼虾能量收支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奥尼罗非鱼多重周期饥饿后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多重周期饥饿后的补偿生长方式,在室外水泥池中用含w=8.9%脂肪,w=36.0%蛋白质的膨化日粮饲喂240尾初始质量约为7.3 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O. niloticus 96 d,水温为(29.0±1.5 ) ℃.试验共分4组,分别为对照组(每日投喂)、实验1组(隔日投喂)、实验2组(隔4 d投喂4 d)和实验3组(隔8 d投喂8 d).试验结束,各实验组奥尼罗非鱼均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效果,且其部分补偿生长效果主要由摄食率提高引起,饥饿1~4 d后恢复摄食可使奥尼罗非鱼内脏指数、肥满度、生化组成恢复正常,而饥饿8 d后恢复摄食并不能使鱼体内脏组成和生化组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6.
亲虾性腺发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营养积累的过程,为了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亲虾对营养物质有何种需求,采用形态解剖、称量法和酶学法测定了日本囊对虾亲虾性腺发育过程中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PI)及其血淋巴的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对来自台湾海峡的亲虾[体质量为(83.26±1.47) g/ind]进行了饥饿和切除眼柄等处理,并研究了这两种处理方法对日本囊对虾亲虾性腺发育及血淋巴生化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前后,饥饿组和交并组亲虾的GSI和HPI均有显著下降(p<0.05);切除眼柄组和对照组亲虾的GSI上升极显著(p<0.01),其中切除眼柄组与对照组相比HPI显著下降(p<0.05);2)4个组实验前后血淋巴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都显著上升(p<0.01),胆固醇水平均呈现出单峰形式变化,峰值都出现在实验中期.可以认为:繁殖期间,日本囊对虾亲虾性腺发育的能源主要来自于食物中,饥饿不利于亲虾性腺积累营养物质,而切除眼柄可以促进亲虾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移,从而促进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 80 尾体质量为( 3.83±0.03 ) g 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幼鱼在( 25±1 ) ℃ 条件下驯化 14d 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 4 组,即摄食后 2h 组(消化状态)、禁食2d 组(空腹状态)、 14d 短期饥饿组及 56d 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 2h 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 56d 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 2h 组、禁食 2d 组和 14d 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生态实验法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幼鱼(初始体重(17.43±0.85) g分别饥饿0(对照组),2,4,6,8 d后的补偿生长规律,探讨军曹鱼幼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幼鱼的能量及体重损失率显著升高;恢复生长过程中,饥饿处理组幼鱼的平均日摄食率(能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饥饿8 d组幼鱼的平均日摄食率最高(17.20%);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的能量、湿重及干重特定生长率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军曹鱼幼鱼在饥饿后的恢复生长过程中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其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军曹鱼幼鱼在饱食条件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00C = 38.33G + 15.06F + 7.22U + 39.39R,同化能分配式为100.00A = 49.32G + 50.68R.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80尾体质量为(3.83±0.03)g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在(25±1)℃条件下驯化14d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4组,即摄食后2h组(消化状态)、禁食2d组(空腹状态)、14d短期饥饿组及56d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2h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56d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2h组、禁食2d组和14d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0.
在(20±1) ℃条件下测定短期饥饿和再投喂不同时间后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肝指数、肝糖原含量和血糖浓度的变化;以正常持续喂食实验鱼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饥饿处理0、1、4、7、12 d后以及饥饿12 d再恢复投喂1、4、7、15 d后取样.结果显示,实验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肝指数和肝糖原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 05),饥饿4 d后分别为(1.34±0.05)、(10.53±4.18) mg·g-1,均显著低于初始水平(p<0.05),饥饿12 d后分别为(0 96±0.04)、(4.03±0.81) mg·g-1达到最低水平(p<0.05);再投喂后,上述两个指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 05),再投喂1 d后的肝糖原和15 d后的肝指数分别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实验鱼在饥饿处理和恢复投喂的过程中,与对照组比较血糖浓度没有出现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鳊鱼幼鱼在饥饿和恢复投喂的过程中,血糖浓度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而肝糖原含量变化速度快于和肝指数.由此推测鳊鱼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利用糖类来提供能量,且首先动用肝脏内的储能物质,肝糖原含量的变动与血糖浓度的稳定性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1.
饥饿对花鲈生长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7月24日至8月23日在福建省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室内水泥池进行了继饥饿补偿生长和不同日间隔停饵对花鲈生长效果的比较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对体重16.2g、体长10.1cm左右的花鲈在一个月的实验期内,与连续每日喂食相比,无论饥饿处理5d或10d再恢复喂食,花鲈均表现出明显的超补偿生长,不仅生长速度高于所有对比组,而且饵料系数有显著降低;而每日增加喂食次数虽能使生长有所加快,但饵料系数显著提高,结果表明:继饥饿补偿生长现象在花鲈养殖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Gutierrez E  Wiggins D  Fielding B  Gould AP 《Nature》2007,445(7125):275-280
Lipid metabolism is essential for growth and generates much of the energy needed during periods of starvation. In Drosophila, fasting larvae release large quantities of lipid from the fat body but it is unclear how and where this is processed. Here we identify the oenocyte as the principal cell type accumulating lipid droplets during starvation. Tissue-specific manipulations of the Slimfast amino-acid channel, the Lsd2 fat-storage regulator and the Brummer lipase indicate that oenocytes act downstream of the fat body. In turn, oenocytes are required for depleting stored lipid from the fat body during fasting. Hence, lipid-metabolic coupling between the fat body and oenocytes is bidirectional. When food is plentiful, oenocytes have critical roles in regulating growth, development and feeding behaviour. In addition, they specifically express many different lipid-metabolizing proteins, including Cyp4g1, an omega-hydroxylase regulating triacylglycerol composition.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that some lipid-processing functions of the mammalian liver are performed in insects by oenocytes.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2.5±2.50)℃,盐度30~32,pH 7.8~8.3,光照1 000 lx的条件下,分别对切除眼柄和未切除眼柄的台湾海峡日本囊对虾亲虾(平均体长(19.2 ±0.95) cm,平均体质量(82.7±10.57) g)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性腺发育及能量转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切除眼柄)日本囊对虾的摄食量与摄食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未切除眼柄),夜间摄食强度分别为白天的1.39倍和1.28倍(p<0.01);促熟期间实验组亲虾摄食量保持上升之势,而对照组为上升与下降交替出现.2)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性腺指数(GSI)的增幅分别为504.07%和91.42%(p<0.01);性腺的干/湿质量比值(G_d/m)亦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和对照组亲虾的躯体能值(E_b)均略有下降,性腺能值(E_g)实验组增幅大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从能值的角度来看,繁殖期间的亲虾表现为负生长;实验过程中,饵料转化效率(FCE)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17%和1.76%,饵料能量转化效率(ECE)分别为14.30%和2.37%,均为实验组大于对照组. 说明切除眼柄可以提高日本囊对虾亲虾的摄食量和摄食强度、促进性腺发育并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亲虾性腺发育期间的能量除主要由食物转化之外,还消耗了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储能.由此可以了解日本囊对虾亲虾繁殖期间的摄食规律、性腺发育情况和能量转化特点并为其养殖阶段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初始体质量4.5±0.1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几种微生态制剂添加到饲料中和直接添加到养殖水体中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使用微生态制剂是乳酸芽孢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和复合菌虾乐333,添加饲料的剂量均为1‰,添加水体的量0.5 g/200 L。实验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5尾对虾,实验周期是4周,温度为(28±5)℃,盐度5‰。试验开始后,每隔3 d测定水体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实验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添加到饲料中或直接添加到水中都能促进对虾的生长,降低饵料系数(P<0.05),而添加到水中的实验组比添加到饲料中的实验组生长效果更显著。实验组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比对照组都有降低的趋势,其中pH和亚硝酸盐在试验后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饥饿对两种海洋食腐动物(Nassarius siquijorensis和Nassarius conoidalis)肉体化学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饥饿状态下这两种织纹螺肉体组织中营养成分组成:粗脂肪的测定采用索氏抽提法;粗灰分的测定采用高温灰化法;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质。结果经过32天的饥饿处理,发现两种织纹螺肉体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当食物缺乏的时候,N.conoidalis和N.Siquijorensis会通过调动像蛋白质和脂肪这样的内源性生理学燃料,来满足其进行基本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5种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雌虫取食以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喂养组和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变化趋势相同,都是在羽化后几天内取食量急剧升高,然后逐渐减弱;并且蚜虫喂养组的取食量和取食指数都远大于人工饲料喂养组,约为人工饲料喂养组的3~4倍;而添加蔗糖的饲料2组的取食量要显著高于未添加的饲料1组,则证明了蔗糖对于龟纹瓢虫的取食具有促进作用;在相对生长率(RGR)和食物近似消化率(AD)上,蚜虫喂养组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喂养组,人工饲料喂养组的食物近似消化率偏低,可能是由于饲料的营养配比不平衡,或是饲料中存在某些抗营养因子;而对食物利用率(ECI)和转化率(ECD)的测定发现蚜虫喂养组要低于人工饲料喂养组,这可能是低取食量的昆虫通过提高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来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实验还表明添加蔗糖可以显著提高食物的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同时对其体成分的研究表明:龟纹瓢虫雌虫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58.77%,15.93%和11.30%;雌虫的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1C18 n-9)为主要组成成分,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2C18 n-6)占的比例最大;在饲料中添加蔗糖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的蛋白含量,而在饲料中添加橄榄油则能显著提高龟纹瓢虫粗脂肪的含量;人工饲料组的USFA(平均为72.70%)要高于蚜虫喂养组的含量(58.00%),当添加0.5%的橄榄油时能显著提高USFA的含量,特别是油酸的含量增加明显,这与橄榄油中油酸含量丰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日本沼虾受精卵的离体培养及其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日本沼虾的受精卵离体培养实验,并初步描述了其胚胎发育的特征。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受精卵以及各期胚胎(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蚤状幼体期的胚胎)分别离体培养,均可孵化出蚤状I期幼体;并且离体受精卵及各发育时期胚胎与亲虾所抱受精卵和相同时期胚胎发育同步。日本沼虾的卵裂方式属于完全卵裂和表面卵裂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