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坦贝克一生创作了题材多种的小说。这些小说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使作家经历了起伏较大的兴衰过程。本文认真分析斯坦贝克创作兴衰起伏现象,揭示"乡土情结"在作家创作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期美国文学批评界普通认为,斯坦贝克的作品因为对人物语言及性行为不加修饰的直白描写而显"粗俗"。论文在新的语境下就斯坦贝克文本的这一特色重新作出分析指出,在所谓"文明"人士看来是"粗俗"的东西实际上是还原了人类作为动物世界一员的事实,是熟悉生态科学的作家对人类生物本性的客观呈现,从而有力地反驳了对人的地位的过分夸大。囿于特定的时代眼光和批评视野,那些批评斯坦贝克作品"粗俗"的批评家显然是忽略了小说家斯坦贝克同时也是一名业余海洋生态学家这一双重身份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中国历史上"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小说却不同于一般海派的写作风格,往往在情爱纠缠之中,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殷切关怀。不管是早期《传奇》对世纪末小人物苦难庸俗的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中后期对政治的谨慎回应,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历史上"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小说却不同于一般海派的写作风格,往往在情爱纠缠之中,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殷切关怀。不管是早期《传奇》对世纪末小人物苦难庸俗的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中后期对政治的谨慎回应,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尽管美国学者对文学新闻现象的研究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新闻主义,但是这种写作的方式事实上早就存在于文学或新闻实践之中。作为作家和记者的斯坦贝克在这方面早就有不自觉的尝试。他的作品《从前打过一场战争》就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文学新闻的特点。《从前打过一场战争》所体现出的写作特征与当代美国文学新闻写作理念不谋而合的这个事实表明:该部作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新闻纪实而完成了向文学新闻的转变,而斯坦贝克亦可称为美国文学新闻的先驱之一。如果文学新闻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一门写实的艺术,那么斯坦贝克就是这种写实艺术的大师。  相似文献   

6.
斯坦贝克在小说《菊》中,以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展现了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危机:在当代社会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在大幅度贬值、急剧丧失,“以至于不再有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斌 《科技信息》2009,(22):113-113
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以菊花为贯穿全文的象征,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农村妇女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8.
邓利民  郭谦 《菏泽学院学报》2001,23(3):15-17,58
90年代现实主义的重新升温不是一种孤立现象,是与现实主义在我国近百年的曲折发展史分不开的。但是较之传统现实主义较为保守的创作原则而言,新现实主义具有了一些新的品格。本文结合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几部代表作品着重探讨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特点。作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大都以客观冷静的写实笔法、以全知的视角、以顺时序的叙事结构叙写底层社会的人生故事。从总体上看,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已经成为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张建林 《科技信息》2007,(10):128-128
本文从人类需求层次角度分析斯坦贝克的《菊花》中女主人公伊莉莎。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伊莉莎在有了稳定、宽裕的生活后,还渴望有精神层面的满足,如被理解和欣赏。通过分析女主人公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及主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起,中国的小说家开始对乡土中国的生活状态进行描述。198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家们开始反思与探索。河南作家阎连科突破被“现实主义”固化了的乡土中国形象,对乡村的生存与死亡进行“极端化”的书写,将人类在面临绝境时所能承受的限度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穿越小说的创作方兴未艾,并以其穿越性、意识流动性、可读性而在文坛上风骚独领。但追本溯源,我们发现,穿越小说的创作方法、生成方法、结构等都应该是意识流小说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勾勒林白从"巫女"到"民女"的转型,并总结其小说创作变化的内容和不变的内核。认为进入新世纪,林白的写作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一个人的战争》到《玻璃虫》、《说吧,房间》,再到《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林白的小说创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女性写作的立场和女性言说的姿态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5.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6.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现实主义崛起并迅速发展壮大,乃成其民族文学之高潮;20世纪初至30年代,诸多文艺思潮和批判现实主义进一步丰富了美国文学,遂再成其文学之高峰;逮至二战后,美国文学沿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虽成其主流,但现实主义却一直如影随形,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迎来了现实主义之轮回与回归,即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它反映了"后现代之后"的现实主义在当代美国小说创作中的新发展,揭示了当下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从结构学、创作思想、创作主体等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了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创作,指出她敢于淡化小说结构,并能继承鲁迅的创作思想,关注国民愚昧,关注女性命运,体现了她创作的独特和可贵。  相似文献   

19.
翻开庐隐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悲凉哀怨之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在人生苦海中艰难挣扎着的苦闷的灵魂;是一颗颗被眼泪浸透了的破碎的心灵;是一道道抚慰不平的伤痕;是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读庐隐的小说,总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伴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究其原因,在于庐隐小说的悲观的情调,郁闷的氛围。就连庐隐本人也说:“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悲哀的色调了”,“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庐隐自传》)。本文拟就庐隐的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古典文学的熏陶诸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庐隐小说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斯坦贝克在小说《菊》中,以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展现了现代人生活的巨大危机在当代社会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在大幅度贬值、急剧丧失,"以至于不再有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