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校企联盟为依托,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互利双赢。在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密切结合实践教学需要,企业深度参与本科教学课程改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磨练,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下实践教学现状,基于工程思维的视角,对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导,以企业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进行实施,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短了"学校人"到"职业人"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中,提出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程、合作实习和实践、合作开发项目等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形式。企业和学校必须紧密合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语境下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职业标准重组教学内容,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实施项目驱动,努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结合卓越计划中人才培养模式及行业需求,对计算机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提出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嵌入式实践教学中。构建了"以项目为引导,以需求学理论,以实践为主导"的分层次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分析了项目驱动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依托校企合作加强师生实践应用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例,提出校企合作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更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校企合作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理顺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项目;将日常教学、课程建设等与校企合作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师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攀西地区钒钛、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以培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突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色及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现校内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学科素养+技能训练+科研训练"和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自2013年立项建设以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实习教学、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2):100-103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建筑企业所需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的能力,建立了适应自身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程素质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平台。经过项目实践,学生工程素质、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土木工程专业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成熟、可行性高,实践教学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取得的成果可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构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校企合作开展油气储运工程教育的必要性。根据油气储运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依托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条主线、三大平台、四个层次"的油气储运工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在油气储运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有效培养聋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为切入点,以创意设计工作室为研究平台,从校企合作、项目引进、任务驱动、技能锤炼等角度,通过实例详细阐述、总结了"工作室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方法,旨在为有效提升聋人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项目。文中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分析了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教学体系的结构。通过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模式的措施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借鉴CDIO教育理念构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系列作为关键域,对CDIO能力进行划分,并对CDIO二级项目(课程群项目)进行研究,设计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群体系.通过项目驱动、校企合作等改革措施加强实践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CDIO教育模式引入到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中来,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以源于企业项目为导向、建立一体的实验实践环节,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合作企业的需求,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形成无缝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卓越计划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高校应该联合符合本专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构建基于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论述了校企合作工厂供电实验室的建设特点,给出了符合工程化与实践性要求的课程实践项目,阐述了上位机监控部分在新型实验室建设中的作用。指出在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中应融入专业工程要素,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工程测量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充足的仪器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和生产企业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学校实训教学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该文从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教学3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专业校企合作开展的模式与注意事项。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调整,也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我国2010年才开设的一个新专业,各校的课程体系不尽相同,那么针对地方院校如何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盐城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探索并实践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按照项目导入法、创建教学工厂、实训贯穿整个教学体系、以赛促学、校企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立足地区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目标,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设计,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BOK)为导向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工程训练”课程以“构建真实工程环境,培养现代工业精神”为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解决工程训练课程的“课程内容落后,与实际生产脱节,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等实际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共建,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在如何结合生产实际,引进生产管理模式来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尝试,对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个人的职业道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实际情况,以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对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模式开展研究和进行改革,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开展赛前指导工作,有助于提升参赛学生电路设计开发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竞赛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新工科建设,作为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且应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在液压元件方面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和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通过实验前预习、校企合作、科教结合等举措来提高液压元件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