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保障就业的公平是党的十八大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河北作为环京津的经济、人口大省,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与就业不公平领域与现象,这与河北的地位是格格不入的,唯有解决就业不公平问题,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鉴于此,可以从营造公平的就业氛围、健全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构建促进河北就业公平的保障政策与促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卓燃 《科技信息》2013,(10):108-108
就业外部环境是大学生能否健康就业的关键,高校与政府是打造外部环境的主体。高校方面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合格人才;要积极的扮演"桥梁"角色;重视实习与社会实践的作用。政府方面要出台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配套政策;尽力优化就业市场,提供公平就业环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造"一引导三支持"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萧条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妇女就业状况呈现出女性就业率比同龄男性高,性别和种族歧视依旧存在,薪资报酬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妇女就业法律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妇女失业率与经济波动协同等特点;而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制定规范政策,建立多元妇女就业支撑体系,发动民间组织力量,推动和保障妇女就业的措施给予我国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社会就业压力随之剧增。究本溯源,就业政策法规不健全、人才竞争机制不合理、就业指导课程不完善、大学生自身素质较低等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宏观保障;市场应构建公平人才竞争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学生应提升自身整体就业素养,培养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四方共同参与,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实行“公民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就业促进法》第一次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法制化,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法律责任,从法律上确立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论文从政策支持体系、公平就业环境、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及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等方面剖析现代政府承担就业促进的法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多年沉疴,严重阻滞了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教育的体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大一一门必修课,大二一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大三大四一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课程"332"模式,正是对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凤凰涅槃。"332"模式引领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教育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打破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教育的藩篱,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就业梦"。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后,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即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市场机制、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择业能力、注重心理援助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并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发展现状给就业创业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梳理河北省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运行效果及待完善之处,提出"十四五"时期促进河北省就业创业政策更好运行的对策建议。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三地创业就业机遇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等。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重视"农村潜在就业群体"的社会伦理定位,对其生存特征、生存现状、社会角色进行伦理探讨,为消除"农村潜在就业群体"所面临的社会歧视、推进社会公平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0.
创业杂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日臻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公平、高效、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创业的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初期,妇女在就业等方面正遭受着公开的性别歧视。它是传统"男尊女卑"文化和金钱本位价值取向揉合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失去强制约束的必然结果。要实现对妇女的权利保护,必须从文化、制度等方面着手,构建立体化的妇女权利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从就业指导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关注职业资格证对就业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强化政府行为,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共同参与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高校在就业指导层面上重视职业资格证引入这三方面工作,将职业准入制引进校园,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明确办学定位,构建学生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是机制运行的基础;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是机制有序运作的基本要素;实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构筑多维立体的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建立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实施全方位的就业工作服务是机制高效运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为了学生就业,此外,也应该不断地为要求进一步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新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面向所有学习者的,职前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方法构建模型,对教育投资、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进行了模拟,提出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也必须兼顾由于人口总量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问题,在教育投资与固定投资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促进经济的持续、适度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论述了普通高校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的构成:工程理论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及其内涵,提出了有效实施教学体系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培养、建立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和创新实践中心及营造浓厚的课外科技活动氛围。  相似文献   

17.
黄文琳 《江西科学》2012,30(4):552-55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培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江西A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问卷调查表明,学校的学科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竞争力。他们的就业技能培训需求强烈,希望接受长时间就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师资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夯实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建设,打造高校、政府、社会多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制订、实施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深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必须构建常态化的就业全程指导模式;必须全力营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动性的氛围,全程提供激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动性的指导服务与训练环境,激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动性,培育他们的主动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政府要宏观调控,积极引导;高校要提升素质,搭建平台;社会要扩大需求,加强合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创业,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一个挑战多于机遇、困难多于优势的形势.高校要增强就业工作事关全局的意识和贵在引导服务的意识;引导毕业生确立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集中面向西部、农村和生产一线,面向非公有制企业;以教学管理为抓手提高质量,以就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拓宽市场;构建人人参与的内部环境和多方支持的外部环境,畅通就业通道;加强就业工作机制和人员队伍建设;实行校、院(系)两级目标管理;努力提高就业率,降低辞退率,提高就业起薪,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丛旭文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92-1396
农民失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失地农民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制度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通过发展壮大地方经济,更好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保证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实现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减缓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地方经济就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实现失地农民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