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紧凑管束蒸发换热器内水的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式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水平传热管管束间狭窄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和同一管束中两管缝隙强化沸腾换热机理,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对水平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水平管蒸发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管束距离和传热管在管束中的位置对各个传热管换热特性都有很大影响,且存在着一个最佳管束距离;随着压力增加,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强化效果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对水平光滑和滚压强化两种传热管管束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窄小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确认了窄小空间能够有效强化沸腾换热特性,存在着一个换热强化效果最好的最佳管距.当管距很小时,光滑管几乎具有和强化管相同的换热特性.实验范围内盐水浓度对换热特性几乎无影响.实验证明,对紧凑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传热管管束狭窄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可以将中小热流密度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旺盛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降膜式蒸发换热器.  相似文献   

3.
对三种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表面管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相对于光滑表面管束的强化传热效果,#2多孔表面管束(凹穴密度较大)最好,#l多孔表面管束次之,T型肋表面管束第三.  相似文献   

4.
对新型替代工质R134a在水平强化管外的核态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查明了热流密度、蒸发压力和沸腾换热系数的关系,拟合了适合于本强化管的沸腾换热系数计算式.并对R22和R134a在强化管外池沸腾换热的特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圆柱形和三角形电极的EHD强化管内沸腾换热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123为工质,对圆柱形电极和三角形电极进行了电水动力学(EHD)强化管内核沸腾换热试验研究。试验换热管为垂直套管式,外层为加热水路,内层为工质回路,中心布置着电极。电场强度范围为0~2.133MV/m,热流密度范围为1.5~10.0kW/m2,换热系数的误差为±9.7%;相应的强化因数的误差为±12.2%。结果表明:两种电极的最大强化因数接近,分别为2.15和2.11;在达到最大强化因数时,三角形电极所需要施加的平均电场强度和能耗比圆柱电极低得多。  相似文献   

6.
电极对EHD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合国内外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电极的形状,位置,材料和极性对EHD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并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沸腾及EHD强化换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R11工质在垂直管内受直流高电压作用下的沸腾换热试验数据,提出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数学模型;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30%.  相似文献   

8.
利用改进电镀法制备了新型的泡沫金属铜微孔表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泡沫铜上微孔表面的微观结构,实验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研究了光滑表面和微孔表面的池沸腾传热特性,获得了光滑和微孔表面的池沸腾传热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热流密度条件下,微孔表面的汽化核心在核沸腾区密度较大,可有效降低壁面初始沸点的过热度,显著提高池沸腾的换热系数,证明该表面可用于半导体制冷系统等大型功率电子器件散热。  相似文献   

9.
将石英砂引入水平圆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 ,系统地研究了不规则固体颗粒粒度、初始埋深及热流密度对弯曲表面池沸腾换热的影响。换热表面的材料为不锈钢 ,固体颗粒是粒度为 0 .4~ 1.2mm的石英砂。实验结果表明 ,在充分流化的条件下 ,在水平圆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引入非均匀粒度的固体颗粒可以明显地强化换热。在相同的壁面过热度下 ,其热流密度一般是不加石英砂时的 2~ 4倍 ,但在固体颗粒被充分流化前 ,换热效果会出现短时间的恶化。与平换热面及采用均匀粒度固体颗粒的情况相比 ,初始埋深和颗粒粒度对强化换热效果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
表面加工管束的垂下液膜沸腾换热强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压状态下,对饱和水和饱和R11两种工质在光滑管束和两种机械加工管束上的垂下液膜的对流和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低热负荷条件下,加工管束的平均换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了3~10倍,具有显著的换热强化作用.其机理是,在低热负荷情况时加工管的表面出现了局部沸腾现象,从而使加工管的换热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11.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2.
强化传热管内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普通缩放管、改型缩放管和光滑管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这三种传热管的沸腾换热系数与热流密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普通缩放管和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分别是光滑管的1.06倍和1.25倍,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比普通缩放管提高18%,并分析了改型缩放管比普通缩放管沸腾换热性能好的原因。该改型缩放管特别适用于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抑泡孔管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间距、加热管子根数、热负荷大小、沸腾工质物性等因素对抑泡孔管管束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抑泡孔管束与光管束、低肋管束的沸腾传热性能截然不同,而与机加工多孔管束和烧结粉末表面管束有某些相似之处。管束中的沸腾管数增加,有轻微恶化传热的趋势;高负荷时这种趋势更明显;管间距直径比的变化对管束特性影响不显著;乙醇为工质时,管束排列方式和热负荷大小等对沸腾传热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4.
在分离式热管结构的电水动力学(EHD)强化传热试验台上,采用R11工质、直流高压电场,首次完成了垂直管内沸腾换热的EHD强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HD技术对垂直管内的沸腾换热有明显的强化效果;低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较好,增大热流密度时,强化效果减弱;当热 流密度维持不变时,强化系数随着电场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沸腾换热的最大强化系数为428%。  相似文献   

15.
三维微肋管内沸腾两相流型及其换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R134a为工质在作者研制的三维微肋管内进行了水平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通过可视化措施对流型及其转换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Tailer-Dukler流型图上,三维微肋管内沸腾流型的分界线与光滑管有所不同,其中间歇流与环状流的判据由Xtt等于1.6减小到Xtt等于0.42,而波状流向环状流转变的Fr数有所增加;而在中等质量流速下环状流与局部蒸干区的转变主要受热流密度的影响。同时,对三维微肋管内沸腾换热特点进行了讨论,并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分区换热关联式,这些不同流型下的换热关联式的计算值能较好地同实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氯化钠水溶液管外沸腾换热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传热学实验研究的相似理论 ,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高压发生器中常用的光管和外螺纹管的沸腾换热过程用氯化钠水溶液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 ,得到了管壁面过热温度为 2~ 7℃和热流密度为 1~ 2 0kW·m-2下 ,光管和外螺纹管核态沸腾对流换热的实验数据 (包括在纯水、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单管光管、三管光管、单管螺纹管和三管螺纹管之间八种组合的沸腾热换工况 ) .通过将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并与溴化锂溶液沸腾换热工况的数据进行相似性比较和分析以后发现 ,结果吻合良好 .由此可知 ,通过调整和扩大模拟实验的范围 ,可以得到大量的模拟实验数据 .将这些实验数据稍作修整即可直接应用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换热设计计算或校核计算过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