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厚荚相思在沿海沙质海岸更新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改变沿海地区造林树种单一状况,提高森林群落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1990年在福建东山县海岸后沿沙地引种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大叶相思、肯氏相思、纹荚相思及毛绢相思;1998年选用厚荚相思、木麻黄、刚果12#桉、湿地松等树种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套种更新和带状采伐更新;1999年选用厚荚相思、肯氏相思、马占相思、纹荚相思在风口沙地造林。研究结果表明,在海岸前沿风口沙地厚荚相思造林成活率高,受风害轻微,对沙荒风口不良生境适应力强;在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中,厚荚相思保存率高,生长迅速;在林带后沿沙地厚荚相思成活率和保存率高于其它相思类树种,树高,直径及材积生长量最大,降低风速明显,林内凋落物多,提高土壤肥力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炼山建立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初期的两年内,由于炼山林地增加速效灰分,所以比不炼山林分平均树高超出10.1%.第4年不炼山林分生长量开始微弱超出炼山的林分;7年后不炼山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都超出炼山的林分,其中不炼山混交林中的杉木平均胸径比炼山增长12.5%;不炼山立木材积为26.5773m3/hm2,炼山材积为20.9618m3/hm2,立木材积相差5.6155m3/hm2.试验还表明,采用不炼山比炼山造林的前4年每hm2可节约整地造林与管护投资1072元.不炼山造林不仅可行,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3.
毛竹造林密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中定 《科技信息》2010,(27):I0374-I0374,I0391
经上张乡、双庙乡、朱溪镇、下各镇13个行政村21块山地毛竹造林密度调查,调查显示造林密度最高的只有375株/hm2,最低的不足150株/hm2,大多数造林密度在180-210株/hm2。分析认为:毛竹造林密度确定应根据当地母竹资源、劳动力、资金等方面综合考虑,一般毛竹用材林造林按国家、省级规定的下限密度为好,即300-350株/hm2。只要采用合理的肥培管理技术,同样可缩短培育周期,亦可起到节约造林费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4.
郭清明 《海峡科学》2008,(3):71-72,83
为改变福建沿海防护林造林树种匮乏的局面,应用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在沿海沙地开展造林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三种相思造林6a保存率都在90%以上,生长量表现为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木麻黄: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6a生时防风效能分别为56.6%、71.6%和74.4%;三种相思6a生林分与同龄木麻黄相比,土壤肥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和大叶相思可作为沿海防护林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5.
沿海沙荒风口和基干林带自然条件恶劣,由于适合的种植材料缺乏,造林难度大。采用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沙岸前沿造林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风口地段通过挖大穴整地、下客土、雨天深栽的技术措施造林,其保存率高达83.2%,年均高生长量超过60cm,而且受风害比较轻微:木麻黄无性系惠1^#应用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其保存率高达100%,年均高生长量1.8m,年均胸径生长量为1cm,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基千林带,实现防护效能早发挥。木麻黄无性系惠1^#是福建沿海沙质海岸造林困难地段优良的造林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首先对影响嫩江沙地治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紧密结合本地区沙地治理实践给出了提高嫩江沙地治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技术,对更好地积极推进当前开展的"生态市、园林城"建设进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择1991—1993年自然飞子成林的桐棉松林进行人工抚育试验。试验设试验林和对照林。试验林面积6.2hm2,对照林面积5.6hm2,对照林的起源、林龄、单位面积保存株数、立地条件与试验林基本一致。试验林于1994—1995年进行人工补植,于幼林期每年割草、砍灌、施肥2次,并进行1次透光伐,待林分进入割脂期后,再进行1次林下除草、砍灌,改善生长条件,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对照林于幼林期不补植,每年只进行1次除草、砍灌、施肥和透光伐,待林分进入割脂期后,也进行1次林下除草、砍灌外,就不再进行其他抚育措施。20年生时,试验林保存率达到90%以上,林木胸径生长年均超过1cm/a,树高生长达到0.86~0.89m/a,蓄积量8.2m3/hm2·a,松脂产量达到每株5.7kg,全年9280kg/hm2;而对照林胸径年生长0.7~0.86cm/a(比试验林少0.38~0.48cm/a),树高年生长0.52~0.78m/a(比试验林少1.8~2.9m/a),蓄积量6.3m3/hm2·a,松脂产量每株4.5kg,全年7601kg/hm2。试验林的林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林的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8.
三个相思树种的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界牌分场科技示范园内进行厚荚相思(Acacia.crassicarpa)、马占相思(A.mangium)和杂交相思(A.mangium×A.auriculif ormis)的造林试验。试验按上坡、中坡、下坡设置3个随机区组,每个区组内有3个小区,每小区用一个树种造林,面积为400m2。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6年生平均树高分别为13.4m、12.4m和11.0m,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7.5%和17.9%;林分平均胸径分别为13.7cm、12.8cm和11.2cm,前者比后两者分别大6.6%和18.2%。3个相思树种的树高和胸径生长特点都是早期生长迅速,速生期在1~3a间,树高年生长量为3.0~3.6m,胸径年生长量为3.8~4.7cm。活立木蓄积分别达122.3m3/hm2、100.7m3/hm2和70.7m3/hm2,前者为后两者的121.5%和173.0%;纯收入分别为10620.0元/公顷、7695.0元/公顷和3645.0元/公顷,前者为后两者的1.38倍和2.91倍。短周期工业用材相思树类造林树种选择厚荚相思为优,其次为马占相思。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元谋县的干热河谷引种了9个木麻黄种和1个无性系,并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肥木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好,粗枝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差.造林1年和2年后都以短枝木麻黄的保存率最高,轮生木麻黄的保存率最低.综合树高及保存率两个生长指标,短枝木麻黄可作为云南干热河谷造林树种进行进一步推广试验.木麻黄接种Frankia菌后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Frankia固氮菌后对木麻黄树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川水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水利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存在着人多地少,劳动力剩的问题,适宜发展以间套复种技术为主的高效农业.笔者根据试验研究,对玉米套种甜脆豆种植模式的原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势以及应用前景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在生产中应通过整地施肥、选择带型,合理密植、选用良种、起垄覆膜、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及时采收等实用技术措施.该模式玉米产量可达11475.45 kg/hm2,产值达1 8361.5元/hm2;甜脆豆产量可达13 872.0 kg/hm2以上,产值达27 744.0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东南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量与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了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林、厚荚相思林和湿地松林的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现存生物量为156.82 t/hm2,各组分热值(总能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处于19.84~21.70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26 kJ/g,能量现存量为3 177.95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8.09%,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0.77%;厚荚相思林现存生物量为149.51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为19.98~23.48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59 kJ/g,能量现存量3 079.16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57.67%,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3.06%;湿地松林现存生物量142.22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处于20.53~21.54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1.00 kJ/g,能量现存量为2 986.28 GJ/hm2,其中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5.08%,枯枝的最小.3树种林分具有较高的现存生物量、能量现存量、各组分热值和整体平均热值,体现出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可见从热值与生物量的角度看,木麻黄、厚荚相思和湿地松是海岸沙地造林的良好树种.  相似文献   

12.
为抵御旱害,提高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新植幼苗幼树生长量,进一步提高对干旱等不良环境的抵抗性,创新了在造林栽植穴土壤中增添灌草隔离层来抵御旱害的造林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荒山植苗造林,在栽植穴土壤中增添野生灌草隔离层,对提高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全N、P2O5、K2O的含量及促进新植幼苗幼树生长量的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长防林建设是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对影响绿化效果的因素认识不足,造成了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率差的状况,给工程建设造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对部分造林地块的调查分析表明,乔木树种侧柏、油松*连翘混交栽植当年成活率达89%和95%,3年保存率分别达87.5%和89%,初步形成了乔灌混交的稳定林分,是理想的造林模式。采用地膜覆盖造林技术成活率当年达98%、3年保存率达90.5%,造林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滨海沙土的厚荚相思林与湿地松林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厚荚相思林现存生物量为 149.51t/hm2,其中干占总量的57.83%,根系占总量的12.82%,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 6.81 倍;各组分干质量热值在19.98~23.48 kJ/g之间,整个林分平均干质量热值为20.59 kJ/g,能量现存量为3 079.16×106 kJ/hm2;2)湿地松林现存生物量为142.22 t/hm2,干占总量的35.35%,根占总量的32.88%,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2.04倍;各组分干质量热值在20.53~21.54 kJ/g,整个林分平均干质量热值为21.00 kJ/g,能量现存量为2 986.28×106 kJ/hm2.3)厚荚相思和湿地松根系发达,可以克服沙地养分贫瘠,树干所占比例大,起着很好的防风效果,总体上有着较高的现存生物量;整个林分的平均热值高,反映厚荚相思和湿地松高的太阳能利用率,从这些特性可知它们对沿海沙地有很好的适应性,并起着很好的改善沿海沙地生态环境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石质山造林的技术及栽植后的管护.石质山造林要提前一季整地,采用鱼鳞坑方式,用空压机打眼,深度为1m,爆破后挖坑,一般密度为2m×2m,后回填客土.第二年春季造林,选用适合的乡土树种.采用水泵加压灌溉及挖存储坑的办法浇灌,雨季进行补植.  相似文献   

16.
广西红树林恢复历史、成效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莫竹承 《广西科学》2018,25(4):363-371,387
回顾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历史,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评估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广西有红树林人工林274.7hm2,1980-2001年新增818.2hm2。2002-2015年的14年间,广西营造了3 984.5hm2的红树林,成林1 338.9hm2,保存率为33.6%,其中乡土红树林和外来无瓣海桑林分别贡献了73.86%和26.14%。与此同时,广西红树林天然林比例从2001年的86.95%迅速下降到2015年的66.82%,年均下降1.34%。在广西红树林总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天然林比例的快速下降,反映出15年间人工林逐渐替代天然林的现象严重。论文总结了广西红树林造林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估了宜林滩涂的潜力,将红树林恢复细分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重建造林3大类。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有利于改善红树林质量,重建造林则重在扩大红树林数量。最后,给出了中越边界困难滩涂乡土红树林重建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造林密度对西宁市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西宁市油松纯林最佳造林密度,提高高寒地区绿化造林质量,以5种不同密度的36年生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密度下油松的主要生长指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造林密度与树高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1 6x+14. 257,相关指数R2=0. 941 5,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油松平均树高减小,造林密度对油松纯林的优势木高度无显著影响;造林密度与胸径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2 5x+17. 619,相关指数R2=0. 959 9,可得出造林密度与平均胸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造林密度与冠幅的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0 6x+4. 063 5,相关指数R2=0. 897 5,可得出造林密度与平均冠幅呈现负相关关系;造林密度与枝下高之间的回归方程y=0. 000 7x+4. 861 8,相关指数R2=0. 860 9,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油松纯林枝下高呈增大的趋势;造林密度与油松纯林保存率呈现负相关关系。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油松纯林的蓄积量下降,适当的造林密度为1 8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吉林西部盐碱化泡沼和苇塘湿地渔业开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8年,在半干旱地区的吉林西部大安市进行盐碱化泡沼和苇塘湿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采用湿地生态工程、水环境改良以及合理的养殖结构等措施,开发盐碱化泡沼养鱼762hm2,成鱼净产量240~490kg/hm2,平均334.7kg/hm2;纯效益625~1420元/hm2,平均968.2元/hm2;投入产出比1.81~2.97,平均2.20。开发苇塘养鱼1439hm2,成鱼净产量290~430kg/hm2,平均338.3kg/hm2;纯效益497~1417元/hm2,平均794.8元/hm2,投入产出比1.58~3.36,平均2.27。结果表明,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在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开发盐碱化泡沼和苇塘湿地发展淡水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赵保全 《甘肃科技》2010,26(12):175-176
用耕灌、叶面喷施方式在西瓜和油葵作物上应用大圣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表明,根施AM菌剂,可使不用土壤肥力条件下西瓜平均产量较对照增加3549.0kg/hm2,增产率达到15.9%,净产值增加1676.1元/hm2,增值率为13%;油葵用AM菌剂浸种加叶面喷施的处理产量增加303.0kg/hm2,净产值增加403.9元/hm2,显示出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由上得出,该菌剂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特别是在生产AA级和A级绿色西瓜和油葵的优化施肥技术中示范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33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择伐强度对森林环境效益的影响.设置弱度(12.5%)、中度(22.9%)、强度(49.3%)和极强度(62.7%)4种不同择伐强度,跟踪调查试验样地5a和8a后土壤及凋落物持水、保肥及林分固碳释氧的价值变化,分析不同择伐强度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生态环境效益总价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弱度和中度择伐5a和8 a后,可产生环境收益463.5~804.2元/hm2;强度择伐5 a后,导致环境成本23.7元/hm2,但8 a后可产生环境收益747.4元/hm2;极强度择伐5 a和8 a后,导致环境成本488.6和48.1元/hm2.因此,杉木人工林弱度、中度和强度择伐,能较好地促进其发挥涵养水源、保肥和固碳释氧3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建议类似林分择伐强度不超过强度择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