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了2010-2019年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虚拟现实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书画、雕塑和建筑遗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故事与语言、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的速度与准确性不断提高,且声音的加入增强了虚拟系统的沉浸感。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研究方法,从历年发文量、期刊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对我国近15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民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档案管理3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日盛之际,中国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从政策工具和产业创新需求要素2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地方政府出台的61份虚拟现实相关政策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表明,在政策工具维度,需求面和供给面政策工具使用最为频繁,尤其集中在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应用推广方面,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偏少;在创新需求要素维度,大多数政策工具使用聚焦于技术研究和发展,在资金和人才资源要素作用方面较少,是制约虚拟现实产业进一步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芳芳 《江西科学》2007,25(3):314-317
虚拟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本文在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分类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虚拟旅游、景观再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规划四个方面重点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及其在医疗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介绍了孤独谱系障碍(ASD)发现与认识深化的过程,以及现有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分类和比较。通过分析虚拟现实技术与ASD的相关性,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ASD研究和辅助治疗的过程和最新进展。深入剖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ASD辅助治疗中面临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法,发现的新现象和新思路,以及通过大量实验总结的经验和技巧。探讨了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虚拟现实动画技术对徽雕艺术进行仿真、再现,研究建筑动画虚拟现实技术对徽雕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在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去挖掘徽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分享它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可以"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利用VR和数字化技术对古陶瓷文物进行重建和修复,一方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提供了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本文着重探析VR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在重建以及逆向修复古陶瓷文物的完整工作流程,对其中的三维建模,材质纹理重建,光照和烘焙的虚拟现实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虚拟现实这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的基本概念,定义及系统构成,给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科学可视化,驾驶模拟训练与战场模拟学习、建筑、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指出了该研究领域今后发展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平遥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第二,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第三,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这种独特资源的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迅速发展,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出530篇国内外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文献作为原始数据,应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出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从研究机构、研究作者、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 从2006至2021年,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发文量皆呈现整体向前推进的态势.2) 国外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同一国家内的机构合作紧密;国内研究机构集中于北京、南京所在的科研机构和各大高校,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机构间合作紧密,以闵庆文、孙业红等为首的核心作者及其引领的团队取得的成果丰硕.3) 在已有研究内容上,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发展和遗产地农产品上;国内研究则集中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旅游开发等方面.4) 国外前沿研究以亚太地区为主战地,集中于遗产地产品品牌与旅游联动等方面;国内前沿研究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发展与动态保护、开发对策等方面.对比借鉴国外研究,今后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采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重点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动态保护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应加强定量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多技术下的研究合作,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2.
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土家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为例,采用虚拟三维全景展示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集虚拟现实、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表现手段于一体的武落钟离山音乐文化虚拟漫游系统.漫游系统以土家发源地武落钟离山为漫游实体,以土家原始宗教信仰体系为依托,以音乐文化长廊的形式联合呈现典型的土家宗教音乐文化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以期促进土家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缺失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则是破解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使其得以恢复;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保护"天地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着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优势,从主动参与、准确切入、特色建设、着力推广四个层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和方法,强调实地考察、现场收集、原貌保存,全方位的建设"天地之中"特色馆藏。  相似文献   

15.
全新媒介语境下,借助现代媒介技术的传播优势,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传播路径,且大大提高了非遗的普及教育和传播效果。当然,也要正确认识大众媒体对西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数字技术优势,实现西藏非遗健康有效地传播和承继。  相似文献   

16.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当今的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工作予以分析,强调了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在服装中的应用为例,从材料、款式、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详述了如何将民族文化技艺与服装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小型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晚、力度不够,但从某种角度上看,它们却具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势。以北海市图书馆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小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保护效果的评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评价能够充实文化遗产学理论,为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能够更好地预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评价应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比较、历史分析、评价研究等方法,从组织管理、社会环境、遗产项目本身、保护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