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3.
马一娜 《科技信息》2012,(11):285-285,267
洪堡特与萨丕尔、沃尔夫等人均对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释,但其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进而引发对两种理论框架下翻译领域内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的不同解释。根据洪堡特的辩证语言哲学观,人类精神力量的统一性与独特性造就了不同语言间的本质统一和表征的多元性,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潜在于语言的本质层面,而不可译性则存在于其表征层面。相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注于社会文化影响下言语间的不可调和性及其对思维的独特组构,不可译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可译性因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4.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梁正长 《科技资讯》2006,(15):180-180
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接着简单探讨了可译性的问题。再就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举例做了说明。最后对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在学习语言上的作用做了一点说明。  相似文献   

7.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翻译史上,有关诗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双方各持异词,都有各自的道理。文章认为,"诗言志",这是诗的主要方面,所以诗是可译的。  相似文献   

9.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意义的判定问题。意义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能成为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英语格律诗翻译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很多人把大量的英语诗歌介绍给国内读者,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相应的理论.从多个角度使之不断成熟、丰富。本文主要从这些不同的理论主张入手,探讨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不同语言所蕴含的语言特征差别及文化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此而来的障碍,即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本文将以《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1999:243)为基础,以笔者翻译的《小约翰的大不列颠》(Richard Littlejohn,2007)部分章节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可译性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翻译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意义的判定问题。意义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能成为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数千年的人类翻译史中,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始终是翻译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可译派和不可译派都有自己的理据,但纵观整个翻译史,持可译论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建树上都是胜利的一方.在文学翻译领域.自但丁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既在形式又在内容,还涉及文化内涵.因此文学翻译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由于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语言基础、语言功能基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以及语言的代偿性.形成了足以抗衡语言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不可译性.在翻译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翻译补偿.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科技作品的可译性.(夏廷德,2007:32)本文试图通过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运用及其效果,论证文学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吕杰 《科技信息》2008,(31):145-145
双关翻译不仅仅是意义上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这种修辞格原来的用词和立意往往在双语交换过程中消失。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文体中的双关翻译,举例论证双关双关语本身是不可译的这一事实,指出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应受到广泛重视,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西方翻译史,有许多诗歌翻译家都对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几位中外翻译名家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中诗英译过程的分析,具体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18.
雷萌 《科技信息》2010,(34):191-191
基于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中文化、题材、结构等的认识不同造成翻译过程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本文浅探中英文翻译中这种不可译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论风格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论文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风格可译性.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作者的独特个性通过一定形式的自然表现.这些表现形式在两种语言中是有对等面可循的,即该表现形式所需表达的效果--深层含义.正是因为任何语言的深层含义是对等的,因此风格是可译的.交际翻译是风格可译性的一大理论支持,它侧重于接受者接受的信息尽可能接近于原著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信息.最后,本文作者提出了几种翻译风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