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的手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感恩节到了,老师让孩子们画画。一名叫道格拉斯的学生画了一幅“手”的画送给老师。老师很奇怪,问他:“这是谁的手?为什么面手啊?”孩子回答说:“这是你的手啊!”原来,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不太好,老师并没有因为这个而疏远他,而是经常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他,给他以鼓励、尊重。因而老师的手给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画了这幅画,  相似文献   

2.
正周之林五十岁"变法",面壁九年,潜心于大写意艺术,把任伯年的色彩,吴昌硕的笔墨,虚谷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他力挽大写意的颓势,因为他认为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和精华。雪立王门,与王雪涛成了忘年交周之林当时为什么非常崇拜王雪涛?因为他那时主攻的是中国画的小写意花鸟。在这方面王雪涛称得上是当代的一位大家。王雪涛的画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画清雅,后期的画明艳。他画牡丹是一绝,被人称为"牡丹王"。当然这个"王"不见得是"魁首"之意,跟他的姓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十一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他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他的文人画论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文士画,士人画,是北宋中期兴起的一个新的画派,主要成员有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文人画是与院体面、工匠面对立的。当时的院体面、工匠画流于追求形似,注重工笔描绘,风格繁富艳丽,宣扬“重人伦、成教化”的绘画功能。苏轼对此深为不满,于是大力提倡文人画,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绘画理论,成为文人画的号角。 一、功能论 苏轼倡导的绘画功能在于自适其意。 苏轼认为,绘画的目的只能是自适其意,而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功利目的。他在《书朱象先画后》一文中说: 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 这就突破了儒家教化思想的束缚,摆脱了绘画的功利性。苏轼的看法虽仍显片面,但其中进步的成分还是主要的。因为创作不为求名,不为求利,而仅仅为了表现自我,为了自适其意,这就使作画者精神放松,对画能够全神贯注.这样画出来的画才不会失之做作,失之雕饰。只有为自适而作画,才会使  相似文献   

4.
读木心(上)     
正关于木心,大家似乎更多知道他是名作家,而忽略了他的画家身份。即便木心美术馆已在2015年开馆。有一种话不能自己说,旁人也不能说……是非常好的话——木心。陈丹青回忆起木心对于艺术、画家的种种偏好,在他心里,老爷子一贯刻薄、神气又聪明逼人。艺术是感觉与骚动好像是上世纪90年代初,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来了库尔贝大展。我知道木心不喜写实画,不佩服库尔贝,但他那天好心情,说走吧,去看看。巡视自己看轻的画家,木心饶有谈兴,才见前厅库尔贝的早年小画,就讪笑了:“喔唷!湿手沾面粉……”我忙问什么意思,他笑盈盈解释道:呶!你这里画了,那里要画吗?角角落落都要画到呀苦煞!  相似文献   

5.
因为我经历了死而复生,才有了胆去发动‘人才学’!因为我女人的死.我才有了那股痴傻和病狂,发动了电影课! 看破红尘,是否一定要遁入空门?我小时有个大朋友,是个绘画天才。然而命运不济,15岁时赶上了整风反右。教师动员他画一幅漫画帮党整风。他不知道该画什么。老师按上面布置的意思说,你就画一个领导坐着看报,嘴里叼着烟,桌上一杯茶。这  相似文献   

6.
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宋亡之后,隐居苏州。行坐寝处,不忘故国。他画兰花,多花叶萧疏,不画根和泥土。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土地已被敌人挖去了。这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可见“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黄宾虹画语录》)。这里说的“无画处”、“空白处”,正是艺术表现上的间空手法。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的镜泊原来在国营单位上班,由于单位效益不好,他下岗了。下岗后他卖过水果,开过饭店,但都由于没有经营特色而倒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倍感生意极其难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在积极寻找致富项目。他自费订了很多经济信息类报刊。一天,他在报上看见制作“个性艺术彩塑画”能致富的信息后,心里特别高兴,就花了2000多元钱引进了此项技术,在家专门制作“个性艺术彩塑画”。他将制作好的画让商场、礼品店、文化用品商店代销。由于此画立体感强,酷似浮雕,并带有鲜明个性的各种卡通造型,艺术性、趣味性极强,自上…  相似文献   

8.
奇妙的手性     
《科技潮》1998,(7)
有句话"世界因为对称而美丽"。这不无道理。房子要盖得方方正正的,写字要横平竖直,就连小时候画太阳也是越圆越好。这个世界充满了对称的美。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镜子的那一边有个家伙长得几乎跟我们一模一样,可动作却有些怪怪的。用笔在镜子上把他描下来,或只把他的一只手画下来,试着移动或翻转你的那只与之相对映的手.你会发现无论你的关节多灵活,也没法与它重合。这种实体和镜像无法重合的古怪对称被开尔文称之为"手性"——就像你的左右手一样一一对映却无法重合,而那个长得很像我们的家伙在光学中被称为对映体。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写人,特别强调“画眼睛”,因为省俭。但他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大量的有关头发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了他的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技》1998,(4):27-27
以泥浆作为美容用品,听起来奇妙而矛盾,因为泥终究给人一种污秽的感觉.然而,在护理皮肤的历史中,采用泥浆护肤则是一种最悠久的方法.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蚀刻画中,就有描绘男性在泥浆中浸浴、有的还把泥浆涂抹到脸上的画.事实上,在今天,泥浆美容也已成为生活时尚的象征,特别在欧洲,到矿浴场的人数越来越多,即使在家中,也有林林总总的泥浆美容用品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11.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善画、能诗、工书,前人评价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书林藻鉴·松轩随笔》)板桥一生爱竹、爱兰、爱石,画竹、画兰、画石,咏竹、咏兰、咏石,留下了为数可观的题画诗.他为什么对竹、兰、石会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作过阐述:“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支那南画大成》)同时指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上海博物馆藏墨迹)由此可见,他对竹、兰、石因爱而画,由画而咏,画是人化的自然,诗是自然的人化,这些诗画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的执着追求,映现了他的品格情操,诗画中“有节有香有骨”的竹、兰、石,实际上成了郑板桥的艺术化身.因此,研究他的题画诗的思想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傅抱石擅画山水、人物,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他的“雨景”山水画,魅力无穷,风格独特。住在重庆金刚坡的八年岁月,孕育了他的山水画“绝招”——雨景。他画雨的情景是一种颇为有趣的劳动。在金刚坡下创作的《万竿烟雨》,可谓傅抱石得山水性情的绝妙佳作,这是他深入观察川东的自然景象,加以提炼升华,使理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抒发相结合而创作出来的典型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3.
煮过的灵魂和煎过的河山读刘国玉山水画阿苍饿乡故事还在做孩子的时候,就听一位画界兄长说过这样一段故事:六二年大饥荒的时候,他的一位美院同学———班长、年级里顶拔尖的一位高材生,因为实在太饿,在帮食堂干杂务的时候,师傅可怜他,多送了他一些饭票,多给了他一...  相似文献   

14.
董逌的《广川画跋》是一部以考据为主兼及议论的绘画品评著作。其中《书百牛图后》一跋,体现的是董逌论画重"理"而不拘"形",他不主张"以牛观牛"的观察视角,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相关跋文中。董逌论画重"理",也是宋代理学思想在画论领域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5.
正许多小朋友都会想:长大后,我会做什么呢?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想做消防员,因为消防员穿着鲜艳的消防制服,开着呜啊呜啊的消防车,非常神气。消防员能灭火、救人。我想做考古学家,因为考古学家能够挖到稀少的文物,了解许多很久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我想做画家,因为画家能画出美丽的画,画小朋友把风筝放飞到蓝蓝的天空,画全家人相亲相爱地在一起玩。  相似文献   

16.
董迫的《广川画跋》是一部以考据为主兼及议论的绘画品评著作。其中《书百牛图后》一跋,体现的是董迫论画重“理”而不拘“形”,他不主张“以牛观牛”的观察视角,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的其他相关跋文中。董迫论画重“理”,也是宋代理学思想在画论领域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7.
至正 《科技信息》2003,(5M):44-46
近三十年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看到了张文光先生为求教而画的画,写下了“笔墨清晰、设色亦佳、坚持苦攻、前途当远大不可限量”,这样几句语重心长的的话。但是张文光并没有因为李苦禅的青睐,而成为肖似李苦禅的画家。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30日那天,我打开电视,正好是鞠萍姐姐当主持人。这次她主持的不是小朋友的节目,因为走上台的都是一些大朋友。这时她说道:请嘉宾出场!只见一位中年人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幅画儿。他说:“我画了一只鹭鸶,给大伙儿看看!”他把画幅展开,我不禁大吃一惊,鹭鸶只有白的,怎么画儿上竟然是只黑色的大鸟?腿和脖子说长也不太长,嘴像鸭子,还有点尖。惊愕之馀,忽然明白了,原来他画的本来就不是鹭鸶,他画的是鸬鹚,就是帮助渔人捉鱼的,俗名叫“水老鸦”,又叫“鱼鹰”。鹭鸶(读音lùsī)和鸬鹚(读音lúcí)读音相近,就…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是郑板桥一则论画诗,写他画竹的体会,是从他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画论,意深邃。让我们就这则论画之诗,逐句加以玩索。 首句:“四十年来画竹枝”,综述艺术家自己长期忠于艺术实践的历程,画画是一辈子的事。这样说,并不排除天才、灵感等方面的因素,艺术上的成就,常是多方面诸因素结合而成的。它有赖于长期苦练,点滴积累,而决无捷径可走。正如板桥自己说的  相似文献   

20.
诗与画,在西洋理论家的眼里是一对争风吃醋的妯娌,而在中国古代美学那里,却似一对感情笃深的孪生姐妹。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的扉页上引了古希腊历史学家鲁克塔克(Plutarch)这样一句话:“它们(指诗与画——笔者注)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显然,这正是《拉奥孔》里所揭示的莱辛自己的美学观点。《拉奥孔》的副标题就是“论诗和画的界限”。莱辛认为诗和画在艺术构思与表达、塑造形象的方式上都是不同的,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同这里注重诗、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