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两代《莺莺传》的悲剧艺术元稹的《莺莺传》和王实甫后来改编的《西厢记》都是古代文学史上歌颂真挚爱情鞭笞封建礼教压迫的不朽名篇。当我们在看完元稹的《莺莺传》之后,总会感到一种失落,一份感叹。很多人会觉得是因为张生与崔莺莺之间那么纯真那么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批改西厢,有他修辞文本的策略,他视莺莺为完美女性——美貌且知书达礼。为了使莺莺自始至终保持这一形象,金圣叹不惜对原文进行诸多窜改,并加以批语强化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的《西厢记》很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其中,用和诗酬简揭示莺莺恋爱心曲的写法很有特点。它不仅显示了女主人公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情操,使全剧颇具诗情画意,而且更细致地刻画出莺莺曲折复杂的恋爱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一形象更丰富可信,更具东方女性之美。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永济县城里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塔,名叫莺莺塔,用砖砌成,呈正方形,13层,50多米高。在莺莺塔南面10米远的地方,竖立着  相似文献   

5.
爱是一种综合性的幸福。“长亭送别”是对这种“幸福”的疯狂摧毁。其间,《董西厢》通过对崔、张情爱属性的大胆张扬,使纯情与功名相融、浪漫与拘谨相混的莺莺由传统的原始雏型逐渐成长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王西厢》则在审慎继承的基础上,使艺术化了的莺莺出落得更加丰满,更具有美的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莺莺传》是元稹“自寓”之作,高超的叙事技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品“始乱终弃”的悲剧冲突,却无法扭转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作品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述者与作者的矛盾等3个方面可以看出,爱情在男人和女人的生命中,分量是不对等的,张生的无情与莺莺的多情是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元稹所塑造的张生,是作者自身经历、认识与情感世界的再现,张生的心路历程,也是元稹的真实心灵。张生所作所为,既是对莺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的折磨,那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对此,元稹既有怨艾,又不无悔恨。在真情的驱使下,他创作了《莺莺传》。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在分出标目的一些明清刊本中,一般标作《夫人停婚》、《怀酒违盟》、《负盟》或《赖婚》。老夫人的赖婚手段很高明,她没有说什么使大家十分难堪的话,但在骨子里,她寸步不让。吩咐红娘请来莺莺之后,她也没有声明当初许配婚姻之事已经作废,她只是轻描淡写地在酒宴之上命令莺莺称张生为“哥哥”,如此而已。莺莺一听,知道这句话的含意非同一般。气忿中唱了一支[得胜令],主要是责备老夫人言而无信。王季思校注本、吴晓铃校注本、张燕瑾弥松颐校注本都把这一支曲牌写成为: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的《西厢记》很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其中,用和诗酬简揭示莺莺恋爱心曲的写法很有特点。它不仅显示了女主人公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情操,使全剧颇具诗情画意,而且更细致地刻画出莺莺曲折复杂的恋爱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一形象更丰富可信,更具东方女性之美。  相似文献   

10.
历来认为,导致元杂剧《西厢记》中老夫人与张生、莺莺、红娘之间和张生、莺莺、红娘三者之间这两条线索的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是各不相同的,前者是社会性动因(即外在动因),后者是性格动因(即内在动因)。但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发现,导致这两条线索的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其实是相同的,这一相同的根本动因就是人物之阃诚信与失信的性格矛盾。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王国维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与传统的“意境”理论相比,王国维更重视诗歌客观、真实、自然方面的特征。王国维还提出了关于“境界”说的几对范畴,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境界”说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创新不管如何千变万化,必须守住艺术道德的“底线”,不能丧失表述“真善美”的创作原则,不能因为反对传统,统新立异而背离人类艺术道德轨迹。否则,任何花样翻新的创新活动,最终会像悬浮在半空中的“海市蜃楼”而成为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现昙花”和“过眼云烟”。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4.
人格与艺术的相生相济成就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对陶渊明人格范型与文本模式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在文本模式的考察中,结合此前对"南山人格"特质的归纳总结,从文本的哲学内质(结构模式、审美意蕴、句式节奏)与外在形态两个方面证明了它与"南山人格"的同构对应关系,正是在艺术形式的生命性这一点上,陶诗显示了高出时人的深度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明清是石湾陶艺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奠基时期。明清石湾陶艺注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简约质朴,豪放自然,尤其在人物眼神与衣纹的刻划、“素胎烧制”等艺术表现技巧方面所作出的探索,终经后来历代艺人的发扬光大,已成为今天石湾陶艺所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并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般认为,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艺术认识是纯粹的认识活动,它把实践活动看成了理性认识自我的中介环节。其实,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艺术认识本身就是实践理性思维,它是艺术主体作为绝对理性主体的自我意志立法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从诗学概念"清"的复义性看,李白诗亦有清美的风格。李白诗之清首先表现在写景的清新明净上。李白诗的写景色调明亮,给人以明净新鲜之感,体现出清新的风格。其次,李白诗的清美表现在抒情的真挚与脱俗上。其诗歌感情表达真挚感人,又以清新脱俗的笔法出之,是诗人率真人格的自然流露。其三,李白诗的清美也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李白诗善于营造浑融含蓄的清空意境,也善于营造或高迈旷达,或凄清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艺术概括论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提出“含吐精微,锻炼高卓”的艺术观点。本从他着眼的诗意锤炼、素材选择、辞熔铸三个角度,阐发、评析王夫之的艺术概括论,并分析他所揭示的“居约致弘”的学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关于《格萨尔》的创作、形成问题,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只有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而没有历代文人的进一步整合、规范的话,《格萨尔》无论如何也不会从最初的零散性、片段性的民间口头故事发展成情节完整的严格意义上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规模、并且能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多种价值的文学作品,是包括历代民间说唱艺人、历代民间抄写者、后来的专门整理者在内的无数个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说唱艺人和文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人们在谈论《格萨尔》的创作、形成过程时,文人为其所付出的辛劳,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很少提起,更谈不上把它列为议题在学术会上和文章中加以专题探讨。文章认为,文人墨客为《格萨尔》的创作、形成、传播乃至艺术作品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界定“艺术语言”、“意象”,解释“立象以尽意”的含义,论证“立象以尽意”是艺术语言的本体;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立象以尽意”的过程,艺术语言的审美过程是析象悟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