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东部秘鲁一带海不9变暖的现象,使便于气候导演,发生洪水或干旱。  相似文献   

2.
利用Fast Ocean-Atmosphere Model (FOAM)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CO2加倍后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的变化趋势并进行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O2加倍后,模式中整个赤道海域海洋表面温度升高,但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增幅要强于东赤道太平洋的现象.产生这种增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热带区域160°E以东海...  相似文献   

3.
利用一个完全耦合的海气模式,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试验中海表温度、盐度、风应力等气候态变化特征以及ENSO强度和频率的变化, 研究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及年际变率对热盐环流减弱的响应。在北大西洋高纬地区注入1 Sv淡水后, 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减弱约90%, 这直接导致向北的经向热量输送减少, 使北大西洋有明显降温, 南大西洋略有升温。这些变化会经过大气和海洋的远程传播以及局地海气反馈作用, 影响热带太平洋气候平均态: 赤道东西太平洋的SST都略有增温, 但纬向温度梯度和纬向风应力并没有太大变化, 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深度和倾斜度也基本保持不变。相应地, ENSO强度和频率也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结论: 热盐环流减弱会引起全球气候平均态的变化, 但对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它是月到年际尺度全球气候变化中最重要和最强的信号.厄尔尼诺虽然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但其影响却波及全球,对全球气候的短期变化有重要影响,造成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严重的旱涝和高低温灾害.2014年初,热带太平洋明显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爆发的一些前期物理信号,这些大气和海洋中呈现的前兆信号与爆发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1997年同期非常相似.本文利用卫星观测的高度计资料,精确地估计了表征次表层暖水东传过程的赤道开尔文波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自有1993年海表高度计卫星观测以来的6次厄尔尼诺事件,2014年3月赤道太平洋的开尔文波的向东传播速度是同期最快的,甚至明显地超过了1997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这些特征集中表明,2014年初的次表层暖水快速东传的现象,使得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在未来几个月明显增暖,促使2014年爆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相似文献   

5.
一个改进的海气耦合模式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线性统计修正”同步耦合方案,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同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耦合起来,长期数值积分表明,模式不但能够模拟出真实合理的平均气候状态及其季节变化,还能模拟出与观测接近的年际气候变率,这种年际变率在热带太平洋表现为海温在次表层达到其是大值并一在赤道上的沿斜晶层自西向东传播而在赤道两侧则自东向西传播,从而构成了主周期为4a左右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技》2011,(10):17-17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申报的“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和“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病毒性疫病爆发机理与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两项目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资助。  相似文献   

7.
为使船舶驾驶人员对东北太平洋海域热带风暴或飓风的活动规律有所了解,利用1980~1997年的资料对该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给出了热带气旋天气气候特征和移动规律,为该海域航行的船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以期达到预防和避离飓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阜新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利用近50年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历年阜新地区气温资料,在太阳黑子谷值年活动周期内,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阜新年、季、月气温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了阜新气候变暖与海温之间的一些重要规律.结果证明了阜新气候变暖与海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及海温对气温影响的长期效应.通过海温与气温的研究,对气候变暖、冷暖冬、高温、低温冷害、干旱、洪涝等方面的气候预测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鸣阳 《科学世界》2007,(10):10-39
如今,打开报纸和观看电视,经常可以见到关于地球变暖引发各种各样危机的报道,诸如“太平洋岛屿沉入大海”、“热浪或飓风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等。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通过数值试验方式,检验了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全球变暖的信号主要位于中高纬度,中低纬度(特别是风场)的变化相对不大,导致STC的响应很弱,其变化低于自然变率.  相似文献   

11.
云南近50a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0个县市逐月雾日资料,分析了云南近50a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云南雾日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全年及四季雾日有从北到南有增加的趋势.②云南雾日的发生具有明显月际变化特征.云南全年各月都有雾日发生,主要集中于11月、12月和1月,最多的月份是12月.从季节分布来看,云南属典型的冬雾发生区.从不同气候带看,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温带属于典型冬雾发生区,最大月是12月;高原气候带属于典型夏雾发生区,最大月是7月.③近50a来云南全省四季及年的总变化趋势非常一致,为减少的趋势.6个气候带年雾日频次近50a总的变化趋势也为减少的趋势.④云南年及四季雾日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6个气候带年雾日频次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⑤云南各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不一致,云南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区雾日频次对气候变暖有着极好的响应,即偏暖时期,雾日频次偏少,而偏冷时期则偏多.  相似文献   

12.
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49—2010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1)62a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年频次呈下降趋势,热带低压下降的趋势尤为明显;2)热带气旋平均生成位置随着月份变化呈现季节移动规律,纬度上有明显北移趋势;3)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低值和最大风速高值主要集中在南海盆地和菲律宾海以东洋面区,热带气旋前移速度分布具有显著纬度地带性.  相似文献   

13.
热带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再分析的海表温度场、风场、高度场的格点资料,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在有些年份并不同号,从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是通过影响热带地区Walker环流建立和加强,进而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迟早.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科技》2009,8(6):51-51
在“973”项目“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支持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李保华研究员及其研究生搭乘了“科学一号”考察船远赴西北太平洋及赤道海域进行科学考察,并于近日顺利返回。此次考察由“科学一号”考察船承担,共有包括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南京古生物所等单位的31名科考人员参加。  相似文献   

15.
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谱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对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的影响,得出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温变化对西伸脊点有影响的最佳落后时间长度.分别找出三大洋在上述落后时间长度下对西伸脊点东退和西伸有影响的关键区域.它可以作为西伸脊点东退或西伸的强信号因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比较分析.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可以作为衡量东亚季风的一个指数,而东亚季风对处于低纬高原的云南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热带气旋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对1949~2003年55 a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不管是频数还是生成位置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根据热带气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把研究的55 a分成低频时期(LFP)和高频时期(HFP)分别加以考察.结果发现:热带气旋生成的高低频时期海气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HFP的海温、对流、涡散度和切变条件都有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而LFP则明显存在物理量场的相反异常.这表示HFP的海气环境相比LFP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说明了变化的海气条件是引起热带气旋频数和生成位置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夏季,汉中市发生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本文利用汉中市11个测站的实时和历史资料,对汉中市2006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出现的高温异常天气出现时间偏早,高温干旱日数持续时间长,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的气候特点、时空分布、年际变化的成因作了综合分析,结论是:2006年夏季的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成因,与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双重控制、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是导致汉中市严重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回顾热带太平洋对海平面长期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相关研究,总结包括近期提出的中部型厄尔尼诺在内的2种类型厄尔尼诺对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变化与信风年代际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赤道信风的增强对近期热带太平洋海平面变化格局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厄尔尼诺强度的减弱对这种格局有贡献,而拉尼娜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导致年代际变化的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在研究海平面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时应用的热通量评估模型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客观分离的热带气旋降水的台站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分析了台风季中国热带气旋降水的前两个主要典型模态及其与同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路径的关系,以及与海表面温度和500 hPa环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第1模态表现为以华南西南为正中心而华东为负中心的偶极子振荡型,此模态出现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一次冷异常过程的鼎盛时期,对应的西北太平洋500 hPa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低纬中西太平洋海域的东风异常以及中国区域北高南低的环流异常,在这样的环流异常配置下,热带气旋源地显著偏西,西行路径显著偏多,而北折路径较为偏少.热带气旋降水第2模态表现为以华东及海南南端区域为正中心的中国大部地区的一致同步型,此模态出现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一次冷异常逐渐减弱并向暖异常过渡的相位变化时期,对应的西北太平洋500 hPa环流异常各月差异较大,7、9月份的环流异常配置使热带气旋路径偏南更易侵袭我国海南等南端区域,而8月的环流异常配置导致热带气旋源地偏北,中国东南近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显著偏多,且其路径更易北折影响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2008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对200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2008年的E1Nino,LaNina,南方涛动现象进行了简略的论述,并用500hPa月或候平均环流形势解释了2008年热带气旋登陆早和登陆多的原因,说明500hPa月或候平均环流形势对热带气旋登陆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