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问题新论"仅以实践的主客体二元关系构架去直接取代对世界观、历史观的诠释。这既是片面的,又是错误的。主客体二元构架及其所属的实践,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它本身是有限度的。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不是主客体关系的问题,而是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践标准只是在判断认识之是否为真理上才具有意义,它从不决定真理自身。历史观的本质不可等同于历史观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世界观,还是历史观的基本原则,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均不可等同于和混同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熊进  李志洁 《高等职业教育》2004,13(4):26-28,39
文章对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真理和价值纳入到人类实践活动的统摄下来理解,才能真正把握真理和价值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辨证统一关系,指出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对认识领域而且对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邓小平的"猫论",分别是在不同特定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不同的实践和理论视角,论述和揭明了实践要合符和依循真理和价值这两种必要尺度。我们不要把这两种思想和尺度相割裂、相排斥和相对立。我们要实现这两种思想和尺度的互补和统一。我们既不要唯真理尺度而排斥价值尺度,也不要唯价值尺度而排斥真理尺度,我们要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合真理性和合价值性的相双合、相统一的广义实践观。我们既要把握蕴含真理尺度的"知行合理",又要把握蕴含价值尺度的"知行合需",在把握价值尺度中,我们应当把握正面需要和正面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科学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乖五合”主客体关系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得时”,“得器”,“得志”三者的关系,即“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书法创作只有使主客体互相配合,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最佳创作状态,从而心手双畅,创作出上等佳作。  相似文献   

5.
真理的属性应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化为主体的思想并进而化到公共语言表述系统之中后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它表达的是真理性的认识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关系,所谓真理的主观性是指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化的思想时凝结,沉淀于其中的选择性,创造性以及局限性等。它表达的是真理性的号以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主体的认知本质和规律-能动性,超越性和力求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趋向相一致的关系。而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一,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本质要求,这一本质要求不仅凝结和体现在转化为现实的物化的结果中,而且凝结和体现在转化为观念的非物化结果即真理性认识中,从而以观念形态在规律层次上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一在现代认识论中,所谓主体,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所以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其一,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的。“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其二,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谓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的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上不仅表现于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而且表现于相互创造和制约。关于主客体问题,近年来逐  相似文献   

7.
1978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期间,我国进行了一次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迄今已经十年了。通过那次大讨论,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了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得到了纠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理论工具集>一书中,作者以实践为切入点,既把实践当作认识和获得真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又把真理和科学理论当作重大实践的重要指导工具;既从纵向理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脉络,又从横向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及其内在联系.这对于人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思想路线是思想认识的指导原则 ,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认识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能动性原则。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中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应准确、科学地表述为“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或简称应统一、规范地表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客观性、实践性、能动性原则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1.引言一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这种现象被称为歧义现象。歧义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这种语言现象中 ,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不是一一对应 ,而是一种形式与多个内容的对应 ,或相同的表层结构具有不同的深层内容与之对应 ,因此而产生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矛盾。例如 :这位同志连主席都不认识。对这句子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既可以说“这位同志不认识主席”,也可以说“主席不认识这位同志”。对于这种形式和意义相矛盾且又不能相互统一的结构或句子 ,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特定的语境 ,势必造成歧义或误会。英语中也有这种特…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有助于回答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基本精神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观是对教育价值及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对教育与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包括教育对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认识,同时又是指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功能属性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效应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如何讲解哲学概念1、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哲学概念。哲学概念,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文字表述高度抽象概括。如何讲清哲学概念,是哲学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难题。有的教师讲解哲学概念,功夫不花在对概念内容的分析上,只是从词义上作诠释,或用事实作例解,有的虽有一些分析,但以偏概全,零散无序,这都只能给学生留下空洞抽象、浑沌笼统的印象。事实上任何一个哲学概念,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要使学生对哲学概念获得准确而全面具体的了解,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要素及其结构,作出透彻的分析。如讲“矛盾”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以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应该按其内在逻辑分成三个层次分析,一、矛盾是关系不是实体;二、关系的承担者是事物或事物内部各方面;三、关系包括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在这分析之后,再举事例说明。又如讲“实践”概念,“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就应该从表述中归纳出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作明确的解释。再如讲“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就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释。一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相区别;二?  相似文献   

14.
真理是过程。这是列宁的《哲学笔记》中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原理。今天,重新学习这个原理,对于批判把真理僵化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是一个过程,事物是一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也是一个过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思维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列宁在“过程”二字下面打下着重号,接着提出了“真理是过程。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  相似文献   

15.
从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他不仅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而且还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高度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我们判断理论上的是非和检验实际工作的成败得失提供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是在我国教育长期存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的情况下进行的。形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很多,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主要原因。伟大的教育学家茅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他一语道破了现代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改的当务之急就是使一线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课堂教学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按语:30年前,一场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序幕,在促使中国重新踏上现代化之路的同时,也使中国走在追求社会发展真理的途中。“走在追求真理的途中”,我们之所以借用海德格尔的这种说法,主要是要表达以下两个方面的想法:第一,“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仅把真理的话语权交还给了理论本身,而且还延伸并深入到实践之中,改革开放因此就成了真理的自我呈现过程;第二,正是因为真理向社会生活的回归,“真理标准大讨论”就只能是一场没有终局的思想竞技,其象征性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结构性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追求真理是一种历史责任。我们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方面要把握实践观念的历史维度与政治向度,另一方面要把握当真理随实践的展开日益向我们的生活世界融入的时候,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所映现出来的历史真理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正> 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学界一直有不同意见。十多年前重提这个问题,引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从理论上引向深入,这是很有意义的。《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第3期《哲学争鸣》专栏同时刊出了两篇观点对立的文章,拜读后很受启发,并感到有些想法不吐不快,于是写成这篇简文,向大家请教。 一、应区分“真理标准”和“检验标准”两个不同概念 坚毅同志的文章(简称坚文)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际准”的观点,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与对象相符,实践则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根本办法。我认为,坚文的“符合论”思想是值僻重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距离     
布洛提出审美“距离说”时,肯定认识到了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相似性、可比性,应当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物理距离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远近,主体能保证将认识清楚的空间、时间是合适的物理距离,主体对客体的利害已经有所认识,但在欣赏的当下却不加注意和考虑是合适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20.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性是绝对的,绝对性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为反对“相对主义”,“相对真理”是为反对“绝对主义”而提出的。“真理”是实概念,“绝对真理”如“纯金”、“理想气体”是理想概念。并对马文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