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8个市县2006—2010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宁夏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低、内部差异大、呈波动变化,灵武市、盐池县、彭阳县持续上升,吴忠市和青铜峡市持续下降,其他13个市县先升后降;2006年较2010年除银川市各市县生态效率均好转,空间上呈阶梯状分布,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旅游热点地区漓江上游为研究区, 构建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基于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利用多维度状态空间方法, 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旅游资源3个维度对漓江上游进行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分异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 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 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较低, 但区县差异明显, 桂林市区较强, 灵川县中等, 兴安县较弱; 旅游资源承载力中等, 但桂林市区北部、兴安县城周边、北部山区和灵川南部较高。生态旅游承载力达到和优于理想状态的面积仅占29.28%, 空间分布不均衡, 西南部、东北部承载力较强, 北部、东南部承载力较弱。基于上述结果, 提出提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实施途径, 为漓江上游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现状评价,同时也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型,利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长江中下游湿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为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鄱阳湖湿地区生态支撑力最高,其次是长江中游干流湿地区,洞庭湖湿地区最低.2)研究区内以武汉市为首的长江中游干流湿地区社会经济压力最大,其次是南昌市及洞庭湖湿地区,较小的是鄱阳湖的东部和长江下游湿地地区.3)通过协调发展度D分析发现:失调停滞区主要位于以长江干流一带,包括武汉市、洪湖市、公安县等,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6%;过度调整区主要位于鄱阳湖东北部和洞庭湖东南部,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2%;协调发展区以鄱阳湖西南部为主,还包括环洞庭湖西北部和安徽的贵池市和望江县,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2%.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6年~2017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Tapio脱钩模型分析两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脱钩关系,并对未来几年的脱钩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城镇化指数整体发展较为稳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城镇化指数空间格局为晋中地区>晋北地区>晋南地区,生态环境指数呈现出晋南地区>晋北地区>晋中地区的趋势;(2)山西省城市发展,由以脱钩状态为主转变为脱钩与负脱钩数量相当的状态,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不仅不断加大,而且处于动态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状态;(3)未来几年山西省逐渐发展为以负脱钩状态为主的模式,两极化发展较为严重,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玲  雷田旺  张翀  李剑 《河南科学》2018,(4):621-626
人居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及评价对于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人居环境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分析手段.利用90 m陕西省DEM对于地形、植被、温湿、水文等限制性因子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人居环境指数分布,陕西省人居环境指数呈层状分布,最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北部;最适宜地区出现在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广泛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区.自然限制性因子中地形、温度、降水、植被等对于人居环境影响较大,而短时期因子对于人居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分评价,该文借助压力-状态-响应展开了理论分析.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构筑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PSR模型,并通过5个步骤实现模型中两模块、10指标的耦合度计算.以河南地区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借助该领域专家的评价对河南2001-2014年间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河南地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耦合度逐渐增加,进一步加大环保措施、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是河南地区未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奥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7,27(2):244-246,259
将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模型应用到陕西省地区环境的综合分区研究上,结合遥感信息特征分异原理,以研究区遥感图像划分出的生态环境景观单元作为综合评价单元,把15个指标分为8个类别,将其结果使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分类总体上符合实际情况,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为县域环境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北京市密云县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料两方面的12种栅格数据为基础数据,建立栅格大小为30 m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基于“敏感度-弹性度-压力度”模式,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自然分界法将生境脆弱度划分5个等级,评价了北京市密云县生态环境脆弱性,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通过野外调查的植被覆盖度数据进行验证。【结果】2003—2013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都呈现“北部山区优于南部平原、高海拔林区优于低海拔耕作区”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区域2003年中度脆弱区的面积比例最大,微度脆弱区次之,面积比例分别为40.43%和37.00%; 2013年研究区微度脆弱区和低度脆弱区的面积比例之和达到76.52%,呈绝对的好转趋势。【结论】经过10 a的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推行,区域环境生态质量改善效果显著。基于“敏感度-弹性度-压力度”模式构建的评价模型,可用于对省级、地市级及县级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的概念模型:选择了4大类准则,13个要素,共34个指标,初步建立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岩溶生态环境安全度(KEES)来衡量岩溶生态环境安全并划定安全、较安全、预警、中警、重警5个分级标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复合评价法,分别对2009年的果化石漠化监测区进行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评价结果为重警。本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还得出6个重警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相结合,能更合理、细致地评价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基本因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利用陕南三市30年气候资料(四项气候指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月平均值),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综合指标,对陕南三市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综合指标能较好评价陕南地区的旅游气候适宜性.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不同,陕南三市的旅游气候舒适度存在差异,汉中和安康舒适期在4月、5月、9月和10月,商洛的旅游舒适期在4月、5月、6月、8月和9月.针对上述气候特点提出充分利用陕南地区旅游资源,促进陕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从而为陕南旅游发展规划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陕西省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找出各城市在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方法选取2016年陕西省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常住人口总量等11项可以表现综合实力的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陕西省内综合实力差异较大,其中西安、咸阳、榆林、宝鸡、渭南综合实力分列前五位,但各地区发展优势以及成因各不相同。结论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以及投资偏向上根据地区差异区别对待,陕北地区应注重科技产业投入,以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变;关中地区应加强东西部联系,实现区域合作共同发展;陕南地区则应增加相应基础设施投入,以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和分析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引进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 得到以下结论: ( 1) 江苏省11 个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年份不一致,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 2) 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趋好; ( 3) 江苏省11 个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驱动力是不同的, 存在客观差异; ( 4) 整体而言, 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 其次是人口的增长与人地矛盾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4.
选取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人口劳动力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6个子系统的18个指标构建了城市投资环境指标体系,以陕西省下属的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宋光飞  王晓峰  包珺玮  王磊 《河南科学》2014,32(7):1340-1345
通过构建城市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四位一体5个部分计算并评价了陕甘宁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应用GIS技术绘制层级图将其发展水平差异可视化.结果表明:经济方面省会和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发展较快;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陕西大部分城市相对较高;环境可持续方面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差;人口方面陕西和宁夏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甘肃相对较差.综合比较,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发展状况;城市内部陕西地区的陕北、关中地区高于陕南,甘肃地区除兰州、嘉峪关以外,综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宁夏除省会城市银川外,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PCA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作为集聚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主要区域,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地区比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山东省特点建立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和创新综合实力三个方面对2016年山东省17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依旧处于领先水平,中部地区发展平稳,西部创新基础薄弱但发展潜力巨大。最后,针对各市创新能力提升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绥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农区,在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确定19项评价指标,分析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为绥化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模型计算得分,判断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等级。结果表明:2010—2016年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低下向优秀状态转变,各市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肇东市、安达市和海伦市发展水平较高,绥棱县、庆安县、望奎县和兰西县发展水平中等,明水县和青冈县发展水平较低。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好,其中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制约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经济欠发达农区建议走特色城镇建设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水平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综合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分析研究陕西省10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方法用模糊数学的聚类分析方法对10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分类结果得出陕西省10城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结论用实证方法,得出陕西省10城市目前和发展潜力的聚类水平。模糊聚类分析方法适于研究本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向量模法的陕西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河南科学》2012,30(11):1634-1637
根据陕西省水环境特征和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陕西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在分析向量模法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向量模法确立了各类评价因素的每个因子的归一化值.得出陕西省水环境承载力状态结果,结果表明2005—2009年间陕西省水环境承载力状况呈逐年改善的趋势,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值由0.281升至0.352.  相似文献   

20.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