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漓江水质硅藻生物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漓江为示范区,比较硅藻IBD、IPS指数与我国现有河流物化监测的差异性,并对漓江生态状况进行评估.水质物化评价显示漓江为Ⅱ类及优于Ⅱ类以上水体,硅藻IPS和IBD评价表明漓江为中等及中等以上水体,不同的监测断面,水质物化与硅藻IPS及IBD生物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硅藻生态类群组成显示,9月较3月耐中污染和强污染种群、异养硅藻、喜好低氧硅藻类群明显增加,水质下降,不同月份水体均以喜中性和碱性的硅藻类群为主.IBD、IPS指数均与水体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对开展我国河流生物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该方法均基于国外河流硅藻生物监测技术,其适用性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浮游硅藻的多样性,丰富南极硅藻研究的数据,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该半岛设置了10个采样点,进行了定量(600 m L)采样,并利用硅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硅藻75种,未鉴定出11种。硅藻总细胞密度为1.64×10~5~2.06×10~5ind/L,平均细胞密度为1.85×10~5ind/L。优势种为极细舟形藻(Navicula perminuta)、冰川舟形藻(Navicula glaciei)、南极楔形藻(Licmophora antarctica)、南极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tarctica)、Pseudogomphonema kamtschaticum、碎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和Thalassiosira cf.maculata共7种,平均优势度为0.06。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33~2.13,平均值为1.60。均匀度指数变化在0.48~0.76之间,平均值为0.58。因此,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浮游硅藻的生物多样性较好,该地区水体质量总体为β-中污,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3.
漓江水系底栖硅藻的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漓江中上游为示范流域,研究硅藻的Shannon、Simpson、Marglef、TDI和PTI指数与我国现有河流物化监测的相关性,并对漓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从种群结构上分析,有5个位点以Achnanthes minutissima为优势种,指示较为清洁的水体.理化指标(TP、NH4-N)显示所调查的漓江区域基本为Ⅱ级及Ⅱ级以上水体,与Simpson指数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物种数(r=0.677,p=0.032)、Margalef(r=0.733,p=0.016)、TDI指数(r=0.687,p=0.028)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PTI指数(r=-0.685,p=0.029)与电导率显著负相关.样点硅藻数量(r=-0.839,p=0.002)与Mg2+显著负相关.Margalef指数(r=0.638,p=0.047)与Ca2+显著相关.TDI指数与亚硝酸(r=0.670,p=0.034)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TDI和PTI指数是潜在的评价漓江水体生物学质量的硅藻指数.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至6月对于乌鲁木齐周围部分地区的双壳缝目硅藻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到54号藻类标本,对其中硅藻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定、描述和绘图,发现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硅藻植物22种3变种,共25个分类单位,隶属于3科11属。其中舟形藻科(Naviculaceae)有7属,有茧形藻属1种,美壁藻属1种,双壁藻属1种,布纹藻属1种,舟形藻属4种,羽纹藻属4种,辐节藻属3种;桥穹藻科(Cymbellaceae)有2属,有桥穹藻属4种,有双眉藻属1种;异极藻科(Gomphonemaceae)有2属,有双楔藻属1种,有异极藻属3种1变种,属于新疆新记录的有11种1变种。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水文特征,特别是水深梯度下的硅藻生物群落差异为研究历史水位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亦为水质生物监测的合理采样水深提供参考意见.通过采集金鸡滩库区不同水深下的附生硅藻,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水深梯度下的硅藻分布特征,探讨了金鸡滩库区硅藻种属对水深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曲壳藻属是该库区的绝对优势种,在2.2m深处达到峰值;在水深梯度上,桥弯藻属和脆杆藻属的丰度减小,异极藻属和直链藻属的丰度增加.硅藻的生态类群特征为:硅藻种群的耐污性和N-异氧类群增加,营养偏好和pH偏好呈波动变化,盐度偏好变化不明显.在不同水深下,各指数的相对离散程度很低,认为在合理水深内的生物采样对水质生物评价影响较小;在响应水深梯度上,SHE是所有生物指数中较理想的.该研究结果为重塑本地区的古水位、古洪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硅藻生物监测水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质监测分析,得出马踏湖为氯化类钠组Ⅱ型水,属偏碱性湖泊。运用沉积硅藻属种鉴定法与湖泊综合营养指数法,对马踏湖沉积硅藻属种进行鉴定,并分析湖泊综合营养状态。结果显示:马踏湖以Cyclotella meneghiniana(梅尼小环藻)为主,占该湖内所有硅藻属种的42.03%,Nitzschia palea(谷皮菱形藻)、Navicula crytocephala(隐头舟形藻)和Nitzschia sp.(菱形藻属)为优势种,指示了马踏湖的重富营养状况,这与综合营养指数法得出的马踏湖营养状态相一致。表明沉积硅藻组合对华北地区湖泊营养状态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可为湖泊监测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于2013年4~5月对淮河流域沙河水系进行底栖硅藻标本采样,共鉴定出异极藻科硅藻2属18种5变种,其中中国新纪录1种:假尖顶异极藻(Gomphonema pseudoaugur LangeBertalot),对该种的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沙河水系异极藻科硅藻的生态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渭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全流域73个点位的水质指标,选择溶解氧含量(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作为主要评价因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分别评价渭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枯水期水质明显优于丰水期,说明非点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质量影响最大.总氮、总磷是渭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因子,流域农业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等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导致其超标的主要原因.从流域空间分布来看,3条河流水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其中渭河的水质情况最差,泾河和北洛河水质相对较好.渭河南岸支流水质最好,北岸支流次之,干流水质最差,其中以关中地区干流水质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结果为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1982—1983年,以及1984年2月和5月在北碚黛湖水域调查采集的藻类植物中的硅藻,初步鉴定的硅藻有74个种和变种,分别属于2纲、6目、10科、19属.其中短缝藻属的3个种,即粗壮短缝藻大形变种Eunotia robusta var.grandis Cleve—Euler、粗壮短缝藻白氏变种 E.robusta var.Bergii和也兰短缝藻 E.Jemtlandica(Font.)mh.,是我国文献记录尚未列入的.报告分析了黛湖硅藻区系成分,并对其种类、数量变化和生态分布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黛湖硅藻的种类多,个体数量少.而且常见的种类大部分属于微污水带,少量属于乙型中污水带的指示植物.因此,可以肯定黛湖是目前污染较轻,水质较清洁的一个水体.由黛湖硅藻数量变化资料的分析,可以确定双壳缝目硅藻是黛湖浮游硅藻的优势种类.在黛湖中还有几种热带硅藻,例如,胀大桥弯藻,纤细异极藻和某些双菱藻等,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它将有助于了解黛湖硅藻区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7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铁岗水库5个样点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采集,初步检出113种(含变型和变种)浮游植物,分属7门10纲20目35科75属。其中,绿藻55种、蓝藻22种、硅藻21种。细小隐球藻、细小平裂藻、狭细贾丝藻、断裂颤藻、水华束丝藻、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梅尼小环藻、小球藻、针形纤维藻、月牙藻、双对栅藻、四角十字藻和空星藻为丰水期优势种;狭细贾丝藻、给水席藻、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梅尼小环藻、尖针杆藻、小球藻和双对栅藻为枯水期优势种。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为(3. 69±2. 38)×107cells/L和(3. 99±2. 58)×107cells/L;生物量为(11. 74±3. 99) mm3/L和(18. 61±16. 60)mm3/L; Margalef指数为(1. 43±1. 01)和(1. 44±1. 00); Shannon-Weaver指数为(2. 17±0. 13)和(1. 72±0. 3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 73±0. 11)和(0. 64±0. 25)。铁岗水库浮游植物演替特征表现为Shannon-Weaver指数和绿藻物种丰富度增加,浮游植物丰度降低;优势种由单一蓝藻型演替为多门类复合型,物种组成由蓝-绿-硅藻型演替为绿-蓝-硅藻型。  相似文献   

11.
以汾河水域太原段水体为监测对象,共选取6个采样点,测试了各采样点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分离了99株好氧异养菌,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出了质粒菌的比例.结果表明:质粒检出率与水体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在清洁河段中,质粒检出率为5.97%,而在污染段质粒检出率达到25%.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质粒检出率与水体COD呈极显著相关,与水体总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氮呈显著负相关,与水体中铁离子和总磷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汉江中下游硅藻群落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汉江中下游水体和沉积物硅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于2014年春、秋两季对汉江中下游5个监测断面的硅藻群落进行监测。基于18S rRNA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鉴定结果, 共得到硅藻3纲28目49科111属160种, 其中沉积物硅藻占98.6%。物种丰度显著多于已有研究的结果, 体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硅藻物种鉴定上的优势。水体和沉积物硅藻群落组成和优势种有显著差异, 水体中硅藻优势种为Pinnularia, Cyclotella和Nitzschia, 沉积物中硅藻优势种为Pinnularia, Nitzschia和Navicula。汉江中下游硅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差异明显, 硅藻多样性存在空间异质性, 且沉积物硅藻比水体硅藻多样性丰富; 在季节影响方面, 表现为秋季硅藻物种多样性比春季丰富。总氮、氨氮、硝态氮和总磷等环境因素对硅藻群落组成影响较大, 因此氮磷控制对避免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有机污染对嘉陵江南充段硅藻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嘉陵江南充“段5个城市15个采样点藻类样品,研究城市有机污染对硅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程度的增加,导致硅藻物种数减少、细胞密度增加、多样性指数值和均匀度指数值降低;硅藻群落相似性聚类图表明,15个采样点根据有机污染程度及水质状况分成3类,B-7.5由清洁水体的LZ1,LZ3和NB1组成,C-7.5由污染较严重(α-中污)的NC2和NC3组成,A-7.5主要由污染较轻(β-中污或微污)的LZ2,NB3,NC1等10个采样点组成;聚类结果与其它指标及实际观测的水环境状况相吻合,较好地揭示了有机污染对硅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启发式分割和近似熵法的径流序列变异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川径流的变异研究不仅有助于掌握变化环境下径流的演变规律,还能提高水文分析、水文模拟以及水文计算结果的准确度。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启发式分割和近似熵方法,对渭河年径流序列进行了变异诊断,诊断结果表明:林家村以上流域存在1971和1994年2个变异点;张家山以上流域无变异点存在;整个渭河流域存在1969和1993年两个变异点。此外,通过对渭河径流变异归因分析可知,该流域径流变异主要是由气候变化(1971年的El Nino和1994年的ENSO事件)与人类活动(水利工程建设、流域下垫面的改变以及大量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黄河玛曲至临河段这一重要水源地的水质,于2015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在10个采样断面采集硅藻群落样品.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共鉴定出硅藻2纲9目12科13属24种.NMDS和ANOSIM分析结果显示,硅藻群落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硅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秋季.基于硅藻指示生物法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法进行...  相似文献   

16.
于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在淀山湖共开展了4次水质及浮游植物调查,构建了淀山湖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来评价淀山湖水生态健康状况.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值法的划分标准来确定参考点与受损点,将19个应用广泛且入选率较高的指标作为侯选生物指标,并对候选指标进行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指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拒马河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4月至11月对拒马河北京段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203种浮游植物,隶属8门29科64属,其中以硅藻门种数最多,占种类总数的64.04%.4月至11月硅藻在各采样点出现频度均为100%,其数量占藻类总数的73.92 %,说明硅藻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属于硅藻型.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77.88×104个/L,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各采样点也有差别.依据污染指示种判断拒马河的水质为β-中度污染至寡污染水体,依据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判断总体为寡污染水体.从以上评价指标综合分析,拒马河水质污染较轻,为寡污染水域,但可能有向中污染类型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6000年前中国古气候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模拟了6000年前1月份和7月份我国的古气候,发现6000年前冬、夏季风均比现在要强,东亚季风气候更明显;在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黄河、渭水流域,6000年前夏季降水比现在多,气温与现在相当,而冬季降水则与现在持平,气温甚至还略高。  相似文献   

19.
渭河生态流势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广泛参考已有生态流势指标的基础上,重点借鉴了水文改变程度指标(IHA)和台湾生态水文指标系统(TEIS),结合渭河当地水生态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渭河生态流势指标体系(FRISW).在此基础上,采用变化范围法(RVA)分析了渭河关中段林家村、魏家堡、咸阳、临潼和华县5站生态流势的改变程度.FRISW共分为4组指标,分别反映了河道流量的变化率、极端流量数值、频率及持续时间、时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指标所反映的渭河改变程度有所差异,其中林家村和临潼站的生态流势在1986年后受人类活动影响高度改变,表明今后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工作中应重视上游林家村站和下游临潼站的径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