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文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它以景观-土壤-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土壤和水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包括化学物质与能量的水分运移、土壤分布与水文过程和地貌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水文土壤学的主要特色表现在能够在学科、尺度和资料间进行有效的联结,实现土壤孔隙-土体-流域-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尺度相互转换。本文简要介绍了水文土壤学的形成背景、内涵、特色,以及它们基础科学问题,展望了水文土壤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十几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球表生环境中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土壤处于地球表层特殊的空间位置,与其他各圈层不间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对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土壤中的分馏行为和重要应用潜力进行了论述,重点以Mg,Fe,Si和Hg等元素同位素为代表,从风化和成土过程、营养元素在植物-土壤之间的循环及重金属污染三个方向阐述土壤基础研究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简要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土壤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是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土壤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典型范例,是土壤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核心,为人类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在集成已有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壤与地球关键带各介质的关联作用,提出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采用文献整理法、单因素评价模型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指数系统,包括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由河海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英方格拉斯哥大学、阿伯丁大学、斯特林大学申报的"喀斯特关键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理及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机制"获得批准,项目负责人为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陈喜教授。该项目为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在"地球关键带中水和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持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文过程对降雨、土壤、植被、地形等参数的空间变化十分敏感且具有很强的时空变异性的特点,应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模拟太湖流域典型丘陵区的次降雨事件水文响应过程.该模型耦合了垂直方向的水流运动(土壤水、河道-地下水水量交换)与水平方向的水流运动(坡面流、河道汇流、地下水流)过程.在产流模块中分别采用了经验的SCS曲线数方法和具有物理机制的Green-Ampt方法.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降雨事件的水文响应过程,Green-Ampt方法的模拟结果优于SCS曲线数方法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有机质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土壤类型划分依据历来是农业经济关注的重点,也是土壤学研究的重点.随着可持续理念的增强和寻找人为因素对土壤质量影响指标的强烈愿望使得土壤有机质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在总结与比较中回顾了SOM的研究历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土壤地球化学和相态分析方法,对云南东部亚热带岩溶景观区内富源胜境关金矿区及其外围金的表生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金的原生异常是经过表生带而被放大的,表现为在表生介质中形成强化的表生异常,是由于表生带中存在多种地球化学障而引起的;金的表生异常元素组合特征与原生异基本一致;区内土壤中金的赋存主相态是铁锰氧化物相、吸附相和水溶相,且金趋于在土壤腐殖层(A层)富集;金的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发育主要受地理景观条件、土壤中的化学物理因素、土壤结构类型、区域构造及岩性和金的表生地球化学性质等因素制约。该景观区内金的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结果,为该区金的表生异常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植被与土壤、水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模型和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研究的重点.虽然陆面植被指数等动态变化对流域截留、蒸散发等水量、能量平衡项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植被地下生物量变化如何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进而影响入渗和径流等水文过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综述国内外植被变化对土壤、水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植被变化水文响应的阈值效应和尺度效应、植被变化下的土壤水力参数时变特征定量表述及其与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关系.在生态水文模型中,考虑植被因子对土壤水力参数影响的动态表达可以提高植被变化下水文效应模拟和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永丰县三坊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金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坊地区进行了成矿地质条件及金地球化学找矿研究.经野外土壤地球化学系统采样及地表勘查,在该地区发现了土壤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与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探讨了金异常与地层、构造与隐伏岩体之间的成因关系,圈定了异常区段(块)与土壤金异常,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日降雨-径流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西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集成SCS模型和Clark方法,就区域尺度日降水-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SCS模型参数空间化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和前期水文条件等实现,Clark单位线的计算基于最大汇流时间和流域滞时两个关键参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SCS模型能够实现黄土高原净雨的分布式模拟,产流总量误差为2.61%;净雨经Clark方法调蓄后,模拟的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精度在0.80以上(Nash系数和复相关系数).较好的模拟精度表明两种方法结合应用于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日降雨-径流过程的分布式模拟是可行的.研究可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文循环时空动态量化工作提供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松辽西部地区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样测试,从地层、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明了该地区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区域.依据大量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分析了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和土壤中的氟离子经过淋溶作用溶于地下水,是形成高氟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此项研究为饮水型地氟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从而避免氟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中Cu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以三峡库区消落区为研究区域,对忠县环城区消落带、忠县石宝镇干支流消落带、万州长江干支流消落带、万州新田干流消落带等土壤中重金属Cu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典型消落区重金属Cu含量范围为16.33~74.81 mg/kg,最高值为最低值的4.58倍,其算术平均值为33.14 mg/kg,标准差为12.676.利用GIS技术研究了重金属Cu方向分布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求有机碳与微量元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新疆511砂岩型铀矿床某号勘探线为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511砂岩型铀矿床位于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产于侏罗系水西沟群组合煤碎屑岩的沉积地层中.矿床受岩相、层间氧化带、水文地球化学等多种因素控制.在某勘探线的8个钻孔中采集到37个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测定.利用相关系数对 有机碳、微量元素和铀的富集规律做了分析.研究认为,矿化与有机碳密切相关,与成矿有关的有机碳主要是一种浅变质 的植物碎屑.成矿元素铀、硒、铼等在层间氧化带各个亚带中的不均匀分布,主要与有机碳的氧化-还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芬  吴夏  杨慧  张春来  曹建华 《广西科学》2018,25(5):515-523
本文系统总结了桂林毛村地下河观测站在岩溶关键带垂向上碳循环的监测工作,为基地进入岩溶关键带监测网络奠定基础。对岩溶植被层-土壤层-岩石层-地下水无缝连续体的碳循环监测,包括不同地质背景下典型植被的光合速率、自然植被下凋落物的分解(植被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的组成及转化、土壤微生物及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土壤层)、洞穴CO2浓度及同位素的变化(气体-岩石作用层)、流域水体无机碳特征、外源水对岩溶碳汇过程的促进(地下水层)等方面。经过长期的科研积累,形成一套包括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岩溶水文过程、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在内的野外及室内研究方法,为流域尺度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但岩溶关键带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作用及现代CO2在岩溶关键带中的周转时间研究较少,亟待加强。桂林毛村地下河流域岩溶关键带碳循环的研究具有地域优势和学术优势,适合成为我国岩溶关键带监测站。  相似文献   

15.
土壤学类期刊是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土壤学科人才培养和成果推广中起重要作用.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核心板)自然科学卷》收录的土壤类8种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期刊基本信息、出版指标、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土壤类科技核心期刊可以在提升学术质量的同时,完善数字化出版,加快期刊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土壤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学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肥力发生演变的规律,只有摸清这一规律,才能因土制宜地采取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同时避免土壤性质的恶化和土壤肥力的降低,以此作为培育高产稳产农田和改良低产土壤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国际土壤学会的成立和系列世界土壤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对世界范围内土壤学的发展及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1935年的第三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中方首次派出代表参会,在国际国内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以抗战前中国土壤学与三次世界土壤学大会的交集为线索,结合会议记录、报纸杂志、当事人传记等材料,厘清了相关史实,重点探讨中...  相似文献   

18.
山楂是河南省太行山区的优势林果资源之一,其生长分布受土壤母岩、土壤母质、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地质环境因素多通过土壤作用于山楂树体,调节山楂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来源、运移、吸收、转化及补偿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九个农业经济自然区农业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引起的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壤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结果:亚热带土壤8种元素含量高于暖温带土壤,其重要原因是两者区域自然成土过程的不同,引起它们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形成的;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改变着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农业土壤元素含量;不同土壤类型,各有自己独特创面形态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这是土壤元素纵向分布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聚焦高中学段的自然地理内容,把自然地理内容细分为"宇宙及其中的地球"、"地球内部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各个内容,对1932年以来的高中课程文件中的自然地理内容依照上述各个内容进行了回顾.研究发现,高中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内容的演变有阶段性,可以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演变还有延续性和反复性.研究发现了一些在课程历史中较为稳定出现的自然地理知识,建议将来选择自然地理课程内容时应更加注意参考过去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