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首先基于新增长理论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积累与产出增长的理论模型,然后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理论分区域构建了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的高回报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省份向外围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产出增长具有差异化影响. 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各地区内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实物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 政府应引导中心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并将产出和研发活动向外围转移,增强产出的带动效应和研发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作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研究其承接能力成为推进产业转移进程的基础。与一般能力评价研究不同,本文建立了中部三省(安徽、江西、湖南)和沿海三省(广东、江苏、浙江)1978~2011年三次产业ARIMA模型,预测了各省2012~2016年三次产业经济承载规模,测算了中部三省潜在产业转移经济承载规模,研究表明,中部三省具有较大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经济承载空间,且表现出产业人口与GDP承载能力及增长能力失配特征,沿海产业转移尚未形成规模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需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单独开发企业经营所需的所有技术进行创新。分析了关系治理作为中介变量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探索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相似度如何影响企业间关系特点与关系治理水平的关系。通过对长三角地区194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间信任和学习有利于促进关系治理水平的提升,进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产业相似度正向调节信任与关系治理之间关系,说明产业相似度越高,企业间信任对于关系治理的提升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4.
凌晨  郑义  刘军 《系统工程》2013,(8):99-105
基于2011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E-G指数和TY因果检验法来研究中国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力量。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禀赋是产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产业集聚影响因子,诸如区位要素、规模经济、FDI等因素也得到验证。同时发现产业集聚分别与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经济、FDI呈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建立理论模型,将企业进入退出的动态过程融入集聚指标的构建,深入考察产业动态集聚对我国城市生产率协同的影响.研究发现:1) 199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较高的企业净流入,且经企业动态调整的集聚指数呈现"东高西低"的区位差异.2)我国城市生产率整体呈现趋同的特征,在2003年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但产业动态集聚降低了趋同的速度.3)城市规模效率对生产率的贡献度更高,但存在分化趋势,且产业动态集聚加速了规模效率的发散.4)城市群内部的协同性更强且存在区位差异,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生产率分布更加均衡,同时产业动态集聚反而增强了生产率的协同.政策启示在于:在进一步发挥集聚规模优势的同时,充分释放通过技术进步改进生产率的潜能,同时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实现地区生产率的平衡与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空间维视角下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国区域建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差异性的现状, 在充分借鉴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DEA-DA模型与PLS结构模型结合, 实证研究了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在空间上存在的差异. 研究发现, 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投入两个指标在各区域中均极大地促进了竞争力的提升, 但其影响程度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建筑辅助产业、创新状况和产业组织三个指标, 对于不同区域中建筑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机理不尽相同; 竞争力度量的两个方面, 生产效益与生产效率, 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关系. 研究实现了产业竞争力在空间维上的理论与方法创新, 为后续面向中国建筑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规制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沪深两市2010-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首先,针对国内僵尸企业核心特征提出本文的判别标准,构建企业僵尸化程度指标与空间集聚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内部融资约束、外部融资约束和生产效率视角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外部性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能够帮助僵尸企业脱困.具体而言,集聚外部性通过缓解企业内部融资...  相似文献   

8.
张强  蒲勇健  黄森 《系统工程》2013,(5):104-110
针对大多数产业研究文献往往忽视区域空间相关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的事实,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并利用DEA模型将产业发展指标效率化,研究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西部12省区2002~2010年三次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经济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粘连性,不同产业集群间发展效率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西部各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三次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 将三种知识扩散渠道纳入分析范围, 结合传统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 以全国总体样本, 分地区子样本和两两地区分类比较子样本为分析对象, 对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影响因素在区域内部及区域间的扩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不同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 全样本和分地区样本两个视角分析均证实了我国整体各省份间以及地区和地区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但是地区内部和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形式有所区别. 具体的变量估计结果显示:三种空间知识扩散渠道变量中, 一地区周边地区的FDI和进出口贸易无论是区域间还是在区域内部的分析层面上均没有对本地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传统变量中, 全国总体以及大部分地区内部的技术市场活跃度, 科技人员保有量和进出口贸易对区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称之为“两大产业”)的产业协同集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IV-GM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将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以探究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对GTFP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还没有发挥出正外部效应,其对技术创新和GTFP还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技术创新是两大产业协同集聚影响GTFP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两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抑制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从而抑制GTFP的提升;受不同地区差异性影响,在中介效应检验中,我国“北京等10个省(区、市)”等3个地区的检验结果各不相同。为促使两大产业协同集聚对技术创新和GTFP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从加强跨区域联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集中式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及三大产业的DEA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集中式模型, 首先在考虑地区内部三大产业的情况下, 对2010年我国31个地区展开DEA效率评价, 然后在保持各地区整体效率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效率分解, 确定各产业的效率值和相对重要程度. 此外, 对各地区三大产业的规模收益问行了研究.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各地区的整体效率值偏低, 第一产业的效率重要程度偏低,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均值相差不大, 但大部分地区的产业比第二产业的相对重要程度高. 此外, 从规模收益角度来看, 大部分地区整体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大多数地区的第一和第三产业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绝大多数地区的第二产业已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12.
虽然在2020年高速发展后,中国已经跻身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国家的行列,但仍需要科学的产业升级方略。目前暂无应用产品空间理论解决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产品空间理论从产品出发,探究国家或区域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能从复杂网络系统视角分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在具体使用时,要解决好获取产品数据、选择产品密度测度标准、设定邻近度阈值、发掘潜在比较优势等4个关键问题,并遵循不直接引用发达国家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进行预测、不基于不同尺度来进行产品空间结构图对比、将人工智能产业产品的范围限定在2级相关之内等3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空间集聚影响空间资源配置效率,制度质量影响要素积累效率,两者的综合作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通过量化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创新要素集聚,构建要素空间集聚指标,运用中国1997-2016年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SDPD)模型实证检验了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要素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出阈值效应,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的集聚中心分别是广东、湖北、四川以及辽宁;要素空间集聚和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作用,两者存在互补的影响关系.研究还发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要素空间集聚、制度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产业间循环是互联网时代区域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结构要素. 在产业网络的基础上,研究了描述这一特征的产业圈度及其内涵. 产业圈度是过一个产业的产业圈数量,描述了产业间的多向循环关联,体现产业在循环中的作用. 圈度大的产业,在产业网络中可以影响更多的产业圈,是产业循环运转的枢纽. 在研究产业圈度性质的基础上,设计了计算产业圈度的算法. 计算实例表明,产业圈度能够从产业循环视角定量描述产业的重要性,反映区域经济产业关联结构的异同. 这说明产业圈度作为一类结构性指标,对于深入研究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再结合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能源消费对中国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广东、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均显示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地区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显著,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谢里  朱国姝  陈钦 《系统工程》2012,(8):113-117
选取1994~2004年36个国家的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了人口集聚及其与消费、投资、贸易、技术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存在一个最优的人口集聚度,只有当人口集聚水平保持在最优人口规模时,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虽然人口集聚会通过与消费、投资、贸易以及技术的协同作用机制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但各交互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低于单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基本生产力要素之一和有限的稀缺资源,如何高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系统评价2000~2005年以及200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在2000—2005年以及2007年均存在微弱的正空间自相关,表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各城市间土地市场化程度差异还比较明显。为了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土地市场,优化配置区域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解决当前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政策建议。图1,表3,参19。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电力产业已存在"弃风、弃光、弃水、弃核"的限电约束并出现火电"产能过剩"的超额供给现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制度环境中和共同引导下,发电产业有序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产业空间引力模型和产业系统熵值模型,选取2011-2016年统计数据,从省际布局和产业组织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对中国发电产业有序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有序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中国发电产业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但中国发电产业将保持远离平衡的状态,供给侧部门发展也正朝向一个更高效、更稳定、更有序的状态演进.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TFP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增加值筛选指标的方法对建筑产业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筛选; 在此基础上,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完成中国31个省份2006-2009年建筑产业生产效率Malmquist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最后, 通过方差分析法识别出影响当前中国建筑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关键因素. 三种方法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指标选取、模型度量以及影响因素识别三位一体的客观研究, 为研究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原因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体系. 研究发现, 目前中国建筑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稳步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 而规模效率的改善只是短期行为, 并没有成为主要原因, 而且纯技术效率的提升将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科技投入"、"建筑业人力资本"和"经济水平"三个指标对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生产效率提升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基于200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市场化指数为门槛变量,建立面板联立方程的门槛模型,分别探讨它们与产业升级之间的非线性相互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没有门槛效应,自主创新总能显著正向影响产业升级;技术模仿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市场化指数低于门槛值的省份,技术模仿对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超过门槛值的省份,其影响不显著;产业升级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市场化指数高于门槛值的省份,其影响程度远大于低于门槛值的省份;产业升级对技术模仿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低市场化指数的省份,其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中市场化指数省份,其影响不显著,在高市场化指数省份,其影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