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涉藏问题上,我国往往停留于被动地辩解,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涉藏问题国际话语权明显呈现"西强我弱"格局。话语权的核心是服人心问题,是心理认同问题。建构我国涉藏问题话语权应从战略上进行总体谋划,紧紧围绕"认同"来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是汉传佛教中颇具地位的佛教圣地,同时在藏传佛教中,五台山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藏传佛教的早期传入和兴起的过程,展现出藏地和藏传佛教修行者与汉地五台山的密切关联。这使得五台山也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并以其特有的方式承载着藏传佛教的诸多圣迹内容。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西藏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涉藏报道体现并影响着人们在涉藏问题上的认同。文章基于对《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近五年来涉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不同语境下的媒体对涉藏问题认同的现状,并从如何巩固和拓展中华民族及西方国家对涉藏问题认同的角度,提出当下涉藏报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为首的大量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涉藏问题上,与"藏独势力"合谋,使之成为国际舆论持续关注点,扰乱了国际视听,并对中国国际形象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制定针对在美涉藏非政府组织的因应之策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认识这些组织得以生存、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非政府组织的一般时代背景、宗教哲学基础、政治文化土壤、行政规制、藏传佛教的群众基础及媒体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文化渊源于汉地大乘佛教和南亚密教,在与土著本教几经较量后,形成独具一格的藏传佛教文化。由于自身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政治风云影响,藏传佛教文化北扩、南下、东返,藏蒙汉文化交流融合历经千余年,使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吐蕃时期,汉传佛教在诸多因缘下正式传入藏地。汉传佛教传入藏地后通过几个阶段及几个不同形式的传播,对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产生了诸多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阅读早期重要藏文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因政治需求、地利之便而建立起来的尼泊尔民族与吐蕃之间的特殊关系,继而分析吐蕃时期尼泊尔工匠在藏地的活动情况。研究发现历来不善记录艺人行踪的藏史学家让尼泊尔工匠的身影在史料的字里行间处处显现,同时从藏传佛教美术的大量早期遗存可见当时四面八方的佛教艺人涌入藏地。但是史书频频记载尼泊尔工匠的足迹,以致后期本土传统学者把藏传佛教绘画的风格发展源头衔接到尼泊尔佛教绘画风格之下,这些现象足以见证前弘期尼泊尔工匠在佛教文化初期传入藏地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尼泊尔艺术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文化的特点及对藏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与沟通,基本上贯穿于自唐代以来汉藏两地佛教的始终。唐初,即藏传佛教前弘期,汉地佛教传播到了吐蕃,曾一度成为吐蕃佛教的主流。因此,藏传佛教前弘期,主要是汉地佛教影响了藏传佛教。宋元以来,即藏传佛教后弘期,特别是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形成、西藏地方统治者和中央王朝的密切接触,藏传佛教便大量流传到了内地,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了汉地佛教的诸多层面,并受到了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亦得到了汉地许多人士的青睐。据此,藏传佛教后弘期,主要是藏传佛教影响了汉地佛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藏传佛教人物研究专著《中国藏佛教名僧录》进行了简介,并对此录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进行了概评。  相似文献   

11.
“擦擦”是藏传佛教的一种艺术品。“擦擦”与佛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西藏佛塔塔腔内装藏“擦擦”的这一习俗源自古印度佛塔内盛放佛教圣物的宗教礼俗。“擦擦”在西藏的制作和供奉十分普遍,是藏传佛教佛塔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的本地化及其早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西藏时,其发展并非如后世佛教徒撰写的教法史中所说的那样得到兴盛,而是受多方的影响,吐蕃时期藏地佛教思想来源主要是汉地禅宗与印度佛教。11世纪以后,佛教逐渐本地化,演变为藏传佛教各教派,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地方特色,一些教派思想中,仍然有禅宗的遗存,而诸如活佛转世的出现,亦与民众的宗教趣味相关。  相似文献   

13.
音乐审美是音乐美学最广泛的一个范畴,也是整个音乐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论及的是基于藏传佛教哲学——佛教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等之上形成的佛教音乐观,并由此试图揭示藏传佛教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扎什伦布寺格西安钦呼图克图在内地倡办并参与启建时轮金刚法会,前往汉地佛教团体和寺院讲授格鲁派历史与显密经典,后经由汉地僧侣和居士弟子翻译刊行,传承影响至今;与太虚法师共同参与组建佛教同愿会,推进汉藏两地佛学交流研究与文化联系。安钦呼图克图先后两次往返西藏与内地之间商讨九世班禅返藏问题,转告中央政府的涉藏政策及西藏地方政府的意见立场,国民政府封授其“普静禅师”名号。安钦呼图克图以非官方身份弘法讲经沟通汉藏文化,为汉藏双方意见立场的直接表达奔走往返两地之间,成为民国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共同依托的僧侣使者。  相似文献   

15.
公元8世纪末,藏传佛教已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开始弘传,全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佛法的弘传是同步进行的。各教派寺院的相继建立也成为该派在这一地区传播的标志。宋代及以前是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元明时期是寺院的发展阶段,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寺院发展的兴盛阶段。  相似文献   

16.
敦煌地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但汉文化居主导地位。唐宋敦煌民俗佛教是汉传佛教儒教化的结果,糅有藏传佛教道教化的因素,集佛菩萨、祖先、天神崇拜三位于一体。研究唐宋敦煌民俗佛教应立足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公元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创造性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寺院的僧伽组织制度,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体与组织形态,藏传佛教寺院组织制度在自律(内部制度)与他律(外部制度)上,超越了同时代其它所有组织之功效。文章运用管理学、制度学、比较宗教学、宗教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视野,深入探究印度佛教寺院组织制度西藏化路径、整合与自身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拉萨聂塘寺于公元1055年由阿底峡尊者的亲传弟子嘎瓦.释迦旺丘主持修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寺庙。寺内有诸多藏传佛教文物,其中佛教造像保存完整,成为研究11世纪造像风格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该寺的实地考察,以比较研究的方式着重讨论了聂塘寺无量寿佛殿的泥塑群造像风格,认为该佛殿中塑造有藏、汉、印三种风格样式的泥塑,应该是自桑耶寺乌孜殿建造三种造像风格样式以来,三种风格样式集于一处的典型范例之一,更是这种建造习俗逐渐衰微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1904年英国军队开进拉萨,对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从而使涉藏问题更加复杂化。面对涉藏问题,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杨庶堪等一批开明人士,虽处于相对闭塞的重庆,却能创办《广益丛报》,并通过该报把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关于涉藏问题的报道继续传播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广益丛报》揭露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报道中国政府治理西藏的得失;介绍民间对涉藏问题的关注;记载驻藏官员对外国媒体介绍治藏"新政";强调主权的不可侵犯。一百多条共四万多字的报道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涉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0.
对本教经典与东巴经异同问题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我们积极推进藏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整理、出版本教大藏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为研究藏族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远古历史文化资料。这对丰富藏族传统文化遗产,促进和发展现代藏族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种社会知识的总和,本教文化是藏族远古社会知识的总和。所谓藏传佛教,简单地说就是藏化了的佛教,藏传佛教文化也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同藏族本土宗教,本上文化相整合、离析和融合的产物。其基础就是本教文化。本教思想文化当然是本教徒对表象世界与具有真实性世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