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青藏高原甜水海地区第四纪有孔虫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元芳 《科学通报》1997,42(7):740-742
1995年7月笔者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湖东南面约100m处(35°21′N,79°35′E,海拔高度4840m)进行钻探和地表剖面采样.经分析在钻孔和地表的湖相沉积中都发现有孔虫化石.在世界上海拔最高、距海遥远的青藏高原腹地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晚第四纪有孔虫化石尚属首次,这为青藏高原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华南中更新世海进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日 《科学通报》1991,36(13):1007-1007
作者在广州西北约50km的四会贺岗、岗美和三水白坭等地高程约25—35m的多个剖面(图1)发现丰富的咸水-半咸水种化石硅藻,石英砂的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8.0±1.4—55.9±5.6万年,表明这些剖面是中更新世海进的沉积物。这是华南首次经系统进行年代测定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的中更新世海进层,它们的发现,对研究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伯勋 《科学通报》1989,34(7):530-530
1985—1987年,作者等在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北坡发现一新的早更新世含化石和古冰楔遗迹地层,建立了太平山组(Q_1t)。 一、太平山组(Q_1t)剖面简述 剖面位于北纬39°42′N,东径115°56′E左右(图1),发育在残存的上新世唐县期侵蚀面上,海拔150m。为奥陶系石灰岩中一裂隙状熔洞——洼地环境堆积,上宽16m,往下收缩,深9m多未见底。太平山剖面情况见图2。  相似文献   

4.
赵希涛 《科学通报》1990,35(4):285-285
一、地层剖面 江苏省建湖县东约13km的庆丰砖瓦厂取土坑剖面,沉积层次丰富,化石保存完好,是研究全新世地层、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好剖面。其上部5m(图1)的层序为: 上覆层:耕土.30cm  相似文献   

5.
正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ca.15~17Ma)是新生代气候变冷背景下的一次短期气候温暖事件.由于缺乏陆相记录,目前对于该事件的研究多来自于海洋钻孔.本文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盆地湖相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古地磁定年(剖面厚约270 m)和地球化学研究(剖面厚约400 m).古地磁结果显示文山剖面上段约145 m为负极性,下段约125 m为正极性.参考邻近区域中新世湖相地层的沉积速率特征,我们推测这270 m厚的剖面沉积时间跨度至  相似文献   

6.
对QA-I剖面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度测试, 并与第四纪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 QA-I剖面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 与第四纪黄土一致; 粒度以小于50 μm的粉砂级组分占绝对优势, 最大粒径小于120 μm, 进一步支持QA-I剖面为典型风尘沉积. 古土壤层的石英和全岩粒度均小于黄土层, 指示它是加积型古土壤, 具有季风环境下土壤的典型特征. 本研究为中新世黄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夏正楷 《科学通报》1995,40(15):1403-1403
2.50MaB.P.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界线,在此前后,全球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近我们在离石丰义剖面上,在该界线上下,发现黄土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变化,这可以做为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标志.1 研究剖面和样品采集研究剖面位于山西省离石县丰义镇.该剖面总厚123m,由第四纪黄土和上新世红粘土组  相似文献   

8.
距今三万年来北庄村沉积序列的~(14)C年代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周卫健 《科学通报》1989,34(14):1096-1096
海拔570m的陕西省渭南县北庄村剖面(34°30′N,109°30′E)厚16.5m,位于沋河上游西支浊水河东岸。它记录了约距今3万年相对连续的沉积序列,自下而上描述如下:下部(距剖面顶部1650至1350cm,下同)为含杂色淤泥透镜体的黄锈色砂砾石层。1350至900cm为灰黑色、灰绿色淤泥层,其下部含大量植物残体,如球果、针叶、树枝及树干和芦苇根化石,属河湾静水湖相沉积。淤泥层顶部约920cm深处有一厚约5—10cm的黄锈色细砂层,标志着湖  相似文献   

9.
南方网纹红土多元成因的粒度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胡雪峰  朱煜  沈铭能 《科学通报》2005,50(9):918-925
对宣城、九江、泰和和赣州网纹红土粒度特征的研究表明: (1) 宣城和九江两地的网纹红土, 粒度均匀而细小, 不含>2 mm的砾石; >63 μm细砂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0%和1.14%; 而10~50 μm粒组明显富集, 平均分别为34.65%和37.20%. 剖面上部黄棕色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很相近; 其余各层的频率分布曲线与前者也有明显的继承性. 剖面各层石英颗粒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十分一致, 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有很好的可比性. 这些特征均反映了两地网纹红土明显的风成特性. (2) 泰和、赣州网纹红土粗颗粒含量较高; 各粒级组分在层次间变化明显; 10~50 μm 粒组富集不明显. 红土原样和红土石英颗粒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缺乏可比性, 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征. (3) 网纹红土成因的多元性反映了南方第四纪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风成特性网纹红土的存在为南方第四纪冰期风尘堆积提供了实物证据. 对这类红土分布区域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有助于揭示南方第四纪冰期大规模风尘堆积的南界.  相似文献   

10.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94,39(24):2257-2257
在对我国黄土地层各种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仅在半坡遗址堆积物中发现过靠吃竹根而生存的中华竹鼠(Bhizomys sinesis)的骨骼残片,但至今尚未发现过竹子植物化石的直接证据.近年来植物硅酸体的研究逐渐弥补了花粉分析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的渭南剖面(3万年来)、宝鸡剖面(13万年来)的黄土地层样品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并与现代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等几个禾本科亚科植物硅酸体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渭南S_0地层及宝鸡S_1地层发现竹亚科植物硅酸体.  相似文献   

11.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95,40(7):624-624
1 遗迹发现点(图1)及其古环境青藏公路原59道班海拔4040m,位于公路西侧,在路边有厚达9m的坡积黄土剖面(图2).剖面底部是典型的冰缘成层坡积,黄土中有数层碎屑,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黄土以坡积为主,大型槽探发现两层碳屑和两层灰烬层,两层碳屑距顶面分别为2和2.7m((3475  相似文献   

12.
甘孜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陈富斌 《科学通报》1990,35(20):1600-1600
甘孜黄土剖面位于四川省甘孜县城西侧,地理坐标31°38′N、99°59′E,剖面上限海拔3480m(图1)。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古风成沙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董光荣 《科学通报》1983,28(16):998-998
第四纪古风成沙,是指现代风成沙出现以前的第四纪期间,由风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沙质沉积物。国外对第四纪古风成沙(或古沙丘,又称化石沙丘)已有较多研究,国内不少地方亦屡有发现。鄂尔多斯高原(图1)是其中很早以来有过不同程度发现的地区,但系统研究尚少。  相似文献   

14.
黎溪群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于1982年提出:在四川的会理群和云南的大红山群地槽沉积之下发育一套古陆壳沉积物,它们分别以原会理群河口组下变质沉积岩段和老厂河组为代表;该套地层在川南以会理县黎溪区内出露最好,应另建黎溪群以反映它与会理群分属不同的构造层。本文拟以黎溪以西3公里的莲花石—红铜山一周家坟剖面(剖面Ⅰ)为主要剖面,辅以麻线田—力马大山(剖面Ⅱ)和大云山南坡(剖面Ⅲ)两条补充剖面(图1),作为建立黎溪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建民  施祺  陈发虎  夏敦胜 《科学通报》1998,43(9):1007-1008
格陵兰冰芯[1]记录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北大西洋高纬地区气候曾经历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波动.东亚季风区也曾记录到这种变化[2],但其详细过程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为此,对黄土高原西部边缘区做了详细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分辨率甘肃曹岘黄土剖面(36°33′N,104°38′E)进行了2cm连续采样分析(约70年时间间隔),以粒度和磁化率作为冬、夏季风的替代指标,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演化进行了研究.剖面位于靖远西塬(黄土塬)顶部(黄土厚400m以上),本次研究仅取其顶部54m.从剖面的地貌部位看,其黄土粉尘…  相似文献   

16.
徐道一 《科学通报》1982,27(6):366-366
Hays等根据深海沉积物中古气候变化的记录曾指出,最近50万年里重大的气候变迁都跟随地球轨道几何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大陆上比较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大体上可以和第四纪深海沉积物剖面中δ~(18)O、有孔虫组合等的变化序列相对比,黄土剖面中CaCO_3含量变化既清晰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旋迥特征,还具有类似于深海沉积物中CaCO_3  相似文献   

17.
周口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捷 《科学通报》1995,40(12):1151-1151
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伯勋等在填制1/5万周口店幅地质图过程中,在周口店距猿人洞地点北东约2km、海拔140m的太平山北坡发现了一个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早更新世洞穴——裂隙堆积地点(太平山北坡东洞,简称东洞),当时他们在剖面上采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后来对该地点的地层、孢粉及古地磁做了研究,认为该地点为早更新世晚期.1992及1993年,作者又用筛洗法在剖面上进行逐层采集,获得了一批以小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胡时照 《科学通报》1988,33(14):1120-1120
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的研究,证明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cliana wocdiana)蚌壳系由内层(间距为0.37μm的层片状霰石)和外层(直径为25--82μm的棱柱状方解石)构成,并发现棱柱状方解石和层片状霰石的相间面是胞状的(图1a和b)。方解石柱晶中存在一些间距为2—11μm的弧形生长线(图1a),其形状与胞状相界面的形状相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横断山脉的莽莽林海里,生长着千奇百异的植物。其中一种植物种群——红豆杉,最近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又称紫杉,是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属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它广泛分布于北温带温冷山区。1971年,美国药物学家首次从短叶红豆杉的茎皮中分离出一种它所特有的有机物——紫杉醇。  相似文献   

20.
葛肖虹  王敏沛 《自然杂志》2010,32(5):294-298
燕山山脉何时隆升?中国古人类何时出现?古黄河故道从何处入海?都是地学界、人类学界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作者在考察泥河湾剖面的过程中,发现北京西山坡脚和延庆盆地都出露着上更新统马兰组的湖相地层,说明延庆涿鹿盆地是晚更新世之后大约2万年才抬升成海拔1km的高台,永定河、潮白河的上源白河在山区都呈深切河曲的特征也佐证了北京西山的快速隆升。考察途中所见下花园鸡鸣山推覆构造和盆山间隔地貌,是晚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推覆褶皱造山带遗留的痕迹。阳原附近的"泥河湾盆地",因1923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发现相当于欧洲早更新世"维拉弗朗动物群"的"泥河湾动物群"而闻名于世。所考察的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剖面包含了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全套地层,是全球最好的第四纪剖面之一,剖面岩性和生物化石表明这里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一直保持着湖盆沉积的环境,有利于古人类生存繁衍。近年闵隆瑞等在小长梁下更新统泥河湾组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腿骨),使距今40万年的"北京猿人"向前推进到距今150多万年的"泥河湾人",是古人类研究的重大突破。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由大同蔚县阳原和涿鹿延庆盆地组成的"泥河湾盆地"一直和华北冲积平原保持着近于同一水准面,古黄河北支故道很可能自西向东从大青山南古河套盆地经上述盆地群沿白河向东注入渤海,它们现在的千米海拔是晚更新世末快速隆升造成的,这次快速隆升也同时造成了燕山山脉的整体隆升,以致成为现今分隔辽河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