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揭示地震效应下震区松散滑坡堆积体地表演化过程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5·12汶川地震极震区—白沙河流域的银洞子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取样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差分,分析了该滑坡堆积体在震后10年的空间及地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滑坡活动频率呈震荡式衰减,震后5年内为滑坡极度活跃期;滑坡失稳地表过程首先是降雨条件下表层较松散的土体随地表径流发生运移,随后地表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坡面侵蚀拉槽,最后发展为以堆积体前缘的牵引式浅层滑坡为主。通过定量分析堆积体失稳区土体级配组成,发现粗颗粒(≥2mm)百分含量增加,具有明显的粗化现象。最后结合灾害事件的触发降雨量初步提出了触发日降雨量演化模型。四次典型滑坡事件特征与研究区震后10年地表时空演化过程基本一致。本研究旨在为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的长期防控提供参考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阿龚坪滑坡是滑坡堆积体在土体内部滑动的小型牵引式土质滑坡。前缘修筑公路开挖坡脚形成临空面,在强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滑坡前缘首先发生表层滑塌,前缘推移,致使后缘产生拉张下错变形,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已有变形破坏特征,对该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滑坡底部及中部公路内侧抗滑桩+滑塌区坡面格构护坡"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家岩滑坡是滑坡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小型土质滑坡,其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前缘修筑公路开挖坡脚形成临空面,在强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滑坡后缘首先发生下错,局部表层滑塌,致使前部推移,进村公路半幅塌陷,严重威胁坡脚居民以及进村公路上过往行人及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已有变形破坏特征,对该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挡土墙+裂缝夯填"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侯永莉  姜鸿胜 《科技咨询导报》2009,(10):106-106,108
本文以抚顺新宾三道沟滑坡地质灾害设计为例,根据地质灾害调查,地质测绘、地质勘探等资料,对滑坡区域进行稳定性分析,井根据分析结果对滑坡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口街南滑坡危害程度属特大级,为省级地质灾害监测点。本文通过对滑坡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野外勘察,初步查明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对其成因及稳定性做出了分析评价,为实施监测预防和进一步勘查治理挺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较全面地研究了赣东地区小型牵引式残坡积土质滑坡的区域地质环境和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反演分析及折线滑动法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等手段,对滑坡在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成因和可能的失稳破坏模式。针对小型牵引式残坡积土质滑坡失稳破坏模式分析得出:小型牵引式残坡积土质滑坡破坏模式经历三个阶段:前期蠕变—坡体蠕动阶段、中期变形—滑动面贯通阶段、后期破坏—滑坡破坏阶段。  相似文献   

7.
普格县姚家山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1):114-118
西南地区因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普格县姚家山滑坡体是一个老滑坡体因地貌塑造、降雨入渗、新构造运动等,产生局部复活后形成的新滑坡体。滑坡体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中段,受则木河断裂和螺髻山背斜控制,构成滑床主体的粉砂岩、泥岩及泥灰岩地层,遭受强烈的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影响,形成坡面堆积较厚的碎石土,且有完整的黏性土滑带。通过钻孔揭露新滑坡体的滑带埋深8~9 m,滑坡纵向长331 m,横向平均宽252 m,为浅层中型土质滑坡。通过对新滑坡体的滑坡体特征、影响因素、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揭示了新滑坡的成因及形成机制,并分析了滑坡体的稳定性控制要素,为滑坡体的工程治理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滑坡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经常遇到的地质灾害之一,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和处理.根据国家交通部下达的研究项目计划,对“318”国道大甘坪滑坡进行实地勘探和采集原状土样在室内试验.通过浅层地震法、电探法、机械钻探法和人工开挖坑探等方法,查明了滑坡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情况,分析了滑坡成因和滑坡现状.研究结果表明:① 产生滑坡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地形状况、地质条件、土质特点和工程作用等;② 该滑坡属于中层滑坡,发育比较完善,正处于滑坡的壮年期.勘探和试验成果用于研究滑坡的稳定性和提出滑坡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地壳运动更加活跃和人类的活动不断向山区扩展,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较为频繁,给人们的经济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做好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治理工作显得较为重要。该文阐述了滑坡的概念及滑坡的勘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滑坡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降雨对梧州地区滑坡的影响,在收集整理梧州地区2005~2012年的滑坡资料和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梧州地区滑坡发生的规模、时空分布,以及滑坡与降雨天数的相关性。采用前期有效降雨量模型研究梧州的临界雨量,并用实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梧州在降雨的作用下,易发生小型的浅层土质滑坡;梧州市的滑坡集中发生在每年6月份,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梧州市的滑坡地质灾害与暴雨关系非常密切;梧州市滑坡灾害基本发生在暴雨发生的当天或者暴雨发生的第二天;梧州市滑坡灾害的临界有效雨量为连续两日累计有效降雨量为300 mm,临界雨强为150 mm/d。研究成果可为梧州地区滑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库水位变化是引发库岸土质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三峡库区内的店子湾滑坡为例,基于ABAQUS软件,运用流固耦合理论,对该滑坡在库水位上升、下降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库水位变化对土质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结论,这对库区内土质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后,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进行简单归纳总结。最后,结合自我实际工作经验,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赵文辉 《广东科技》2014,(12):94-9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日益增多。由于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使公路建设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中,滑坡成为威胁其正常使用的最主要地质灾害,也成为高速公路设计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以湖北省宜昌至巴东(鄂渝界)公路(以下简称宜巴高速)三里花滑坡为例,通过对其程地质水文条件、地质构造及滑坡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层滑坡是武隆区地质灾害主要的类型之一.通过文献梳理、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方法,对武隆区浅层滑坡的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结合武隆区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新时期武隆区浅层滑坡防治的策略,为今后的浅层滑坡的治理以及其他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研和搜集现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巴中市南江县九义校滑坡的地质环境和滑坡特征。根据坡体的结构及形态特征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判定九义校滑坡为牵引式土质滑坡,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最后分析各工况的影响因素,并运用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稳定性验算,得出稳定性计算成果,内聚力c值和内摩擦角φ值的变化对安全系数K的影响。经过稳定性分析计算说明,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整体稳定性较好,在暴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易产生整体滑动,说明降雨无疑对滑坡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雨季期间雨水下渗降低坡体稳定性,造成滑坡土体失稳或局部溜滑变形破坏,威胁危险区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尽快开展该地质灾害体的工程防治。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热带雨林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出应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热带雨林区内环境的影响下,用生态型措施来治理当地的滑坡地质灾害,以最终实现有效治理滑坡和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概要介绍了云南水富至绥江二级公路牟村滑坡地质灾害;对该滑坡形成机理、破坏特征等灾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用GEO-SLOP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该滑坡的稳定性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对滑坡加固工程进行了治理效果评价;对此类滑坡灾害提出了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安排,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滑坡社区居民将搬迁到长江北岸官渡口镇后山的铜鼓包~学堂坪一带,规划面积2.5km2.本文以地质分析的方法,对新址规划区可能存在及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同时对新址规划区进行建筑适宜性评价.分析表明,新址区为粉砂岩和泥岩(T2b2)组成的基岩顺向坡,坡度15~25°,局部小于10°,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存在3个中等规模的滑坡、一个小型滑坡,滑坡现状稳定、预测不稳定但较易于工程治理;场地东部存在一处小型坡面泥石流,影响工程建设但较易于工程治理;外围地质灾害对新址区影响较小;新址区建筑适宜性总体良好,Ⅰ类、Ⅱ类场区分布面积约占整个规划区面积的50%,Ⅰ、Ⅱ、Ⅲ类场区约占整个规划区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19.
概要介绍了云南水富至绥江二级公路牟村滑坡地质灾害;对该滑坡形成机理、破坏特征等灾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用GEO-SLOP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该滑坡的稳定性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对滑坡加固工程进行了治理效果评价;对此类滑坡灾害提出了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20.
贵州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脆弱的地质条件,极端气候的影响,使得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预防和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仍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印江县革底滑坡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该滑坡为一特大型旋转牵引式顺层岩土体滑坡,并形成"堰塞湖",具有滑坡边界清楚、多级滑面、滑动时间长、多次滑动、滑向转向的特点,滑面发育在奥陶系下统大湾组泥灰岩间夹泥质条带,滑床为泥灰岩、滑带土为泥质条带。通过滑坡稳定性计算,该滑坡体目前处于整体稳定状态,但"堰塞湖"仍有可能产生次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灾害链,威胁下游村庄和公路,最后提出了该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