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知识的集成化机械零件DFM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基于知识的集成化零件DFM方法。基于面向对象技术,采用框架和规则混合方式,表达可制造性评价知识,建立了零件可制造性评价体系和评价知识库。采用分层递阶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策略,在零件设计过程中,基于制造知识,对零件可制造性分阶段地进行评价与反馈,提供零件设计修改的反馈信息,从而指导产品设计。基于集成产品模型,通过STEP文件,DRM系统直接获取CAD中的零件设计信息,自动进行评价与反馈,实现了CAD/DFM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  相似文献   

2.
冲压零件的 DFM 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冲压零件设计和加工过程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特征映射的板料冲压件面向制造的设计(designformanu-facture,DFM)系统结构,以实现DFM方法在冲压零件设计中的应用。着重介绍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模块功能,讨论了设计特征到制造特征的几种转换/映射机制,结合实例阐述了基于制造资源进行可制造性评价的方法及步骤,并给出相应结果。实践证明,在冲压零件设计中采用DFM方法,可在满足其功能要求的同时有效地改善冲压零件的可制造性。  相似文献   

3.
面向并行工程的CAD/DFM/CAPP集成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适应并行工程环境下的产品开发模式,研究开发面向并行工程(CE)的CAD/DFM/CAPP集成系统。综合运用设计过程加的细化循环、DFM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多目标多层次可制造性综合评价、企业制造资源建模及在系统中的应用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开发。通过细经设计循环,保证了CAD,DFM和CAPP的并行集成;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能对CAD,CAPP的设计结果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和及时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4.
基于特征造型的CAD系统,在异地协同设计的环境下,建立了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系统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智能代理的面向制造的设计(DFM)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Internet/Intranet环境,并支持不同类型的CAD系统评价,在评价知识的表示方面,采用了面向对象与产生式规则相结合的混合表示方法,该方法适合于根据零件对象的类型对可制造性规则进行有效组织,在推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对象类型选择不同的规则,从而加快推理速度,本文提出的基于智能代理的可制造性评价的方法,具有灵活的系统可重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CE/DFM对工艺咨询与评价信息的需求,认为实现并行设计的关键是研究和开发用于DFM的计算机辅助工艺咨询与评价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与信息需求,提出了工艺咨询等新的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定义和trilogy 5000软件开始,说明了印制电路板(PCB)板级DFM的必要性.简述了PCB板上元器件的选型所遵循的标准和Mark点的设立原则.详细叙述了焊盘的设计尺寸、PCB板层的设计规则、PCB设计的布局规范、PCB布线规范等几个PCB设计所涉及到的方面.另外,介绍了几种常见的SMT物理封装形式和元器件与定位孔的间距以及线与焊盘、线与过孔、过孔与焊盘的最小间距.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可制造性分析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提出了用于可制造性分析的面向对象零件特征模型,在MDT软件基础上,建立了用于零件并行设计可制造性分析的原型系统。描述了特征建模、特征识别、工艺设计以及智能评价等相关技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IntroductionAmanufacturingsystemissocomplexthatallinksintheproductionprocesarecoupledwitheachother.Thedecisioninacertainlinko...  相似文献   

9.
根据客车设计相关法规,考虑到制造工艺性和轻量化要求,对承载式车身6大组成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结构设计,并在UG NX5.0中建立了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将该数字化模型导入到ANSYS12.1软件中,就弯曲、扭转、紧急刹车等不同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以检验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是否满足工程应用中的强刚度条件要求,也为改进设计中有的放矢的提高其结构强刚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微机电系统(MEMS)设计中缺乏面向优化的MEMS器件变动方法。针对表面微加工MEMS,在可制造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表面微加工MEMS三维模型的局部变动方法。该方法首先在表面微加工MEMS三维模型上选定设计关注面,设计人员对所选定的设计关注面进行变动操作;变动设计后根据变动类型基于可制造性分析自动映射和传播变动到...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特征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基于特征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方法;基于特征对零件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并行过程进行分解与重组,基于特征进行零件设计、工艺设计和可制造性评价。建立了特征可制造性评价体系,采用分层递阶的评价策略,基于制造知识,对零件的可制造性进行评价与反馈,从而指导产品设计,为实现CAD/CAPP的实时并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款纯电动汽车保险杠轻量化设计的要求与可制造性,设计了一种整体式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保险杠,并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Kriging近似建模技术与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保险杠能够满足耐撞性要求,并达到减重36.4%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长焦距复消色光学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长焦距复消色光学系统的光学设计过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应用ZEMAX软件进行了光学设计仿真与分析,讨论了由超长焦距带来的复消色难题,分析了几种校正二级光谱方法的优缺点,分别采用特殊玻璃(TF3)与普通光学玻璃进行了设计,针对使用特殊玻璃所引起的环境友好与工艺性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玻璃特性对比得到了使用常规玻璃替换特种玻璃的结果.使用特殊玻璃的设计结果表明:系统的最大轴向色差不超过0.02 mm,在使用的全波段内得到了复消色结果,并且主光线与能量中心的偏差控制在了1μm内,其他像差也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模具设计和制造的特点,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模具并行工程及DFM的基本框架.介绍了一个面向注塑模和压铸模的DFM系统及系统中的各功能模块,讨论了模具DFM系统中的知识表达方法和推理模型及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已在注塑模和压铸模的生产中得到部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标准单元方法的集成电路设计系统是一个用于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的自动布图系统。本系统建有 3um硅栅 CMOS标准单元库,设计人员只要输入被设计电 路的逻辑图(或逻辑网单文件),或逻辑模拟的输入文件,该系统就自动调用所需的单元和压煤块,进行自动布局和自动布线,最后得到电路的掩膜版图。设计实例表明,该系统使半定制电路的设计过程加快,但仍保持较高的芯片密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品的可制造性,构造了一个可在早期设计阶段进行材料选择分析、压铸可行性分析、结构工艺性评价的压铸件设计系统。该系统可使设计人员在压铸工艺和制造资源的约束下进行压铸件设计,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设计者。采用实体造型技术、特征造型及特征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压铸件产品模型。运用产生式规则、框架和过程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对各种评价知识加以有效组织,及时提供设计指导,辅助改进不合理设计,有效地保证了压帮件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空间环境下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提升抗辐射加固SOI(Silicon on Insulator)集成电路的设计效率,通过构建完整的建库流程,自主设计开发了基于33 V 035 μm PD(Partly) SOI CMOS(Complementary Metal-Semiconductor)工艺平台,并面向Synopsys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抗辐射加固标准单元库。标准单元采用H型栅及源漏非对称注入结构,以提高抗辐射性能,最后对该单元库进行了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流程验证和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检错纠错验证电路功能符合设计要求,抗总剂量水平大于300 krad (Si)。  相似文献   

18.
面向对象的可制造性评价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制造性评价是实现产品并行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一个面向对象的可制造性评价系统,提出了基于优化工艺设计的可制造性评价策略,将优化工艺设计转化为一个目标规划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约束检验的可制造性评价内容和提出了结构工艺性评价和加工可行性评价的分层评价树;研究了可制造性评价系统的信息需求及信息建模,系统知识组成及面向对象的知识表达。最后介绍了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系统实现过程和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中CAPP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是信息集成。文章论述了以CAPP为纽带,采用并行设计模式,将机械制造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的相关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如制造资源(MR),可制造性评价(PME),生产计划与控制(PPC),产品数据管理(PDM),CAD/CAPP/CAM集于一体,并对其体系结构及其各模块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涡流型电熨斗工作原理分析入手,论述了设计及参数方法,并讨论了制造工艺应注意的方面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